-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華麗食物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25315
- 條形碼:9787559825315 ; 978-7-5598-2531-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麗食物志 本書特色
*繼《幻想博物志》廣博而詭秘的二十四個動物奇談后,《華麗食物志》再次延續了澀澤考據翔實同時又不失幽默的文風。 *這一次,作者將驚異的目光投向了“食物”。 “民以食為天”,人類歷史就是一部華麗的食物志。 *羅馬盛宴上的孔雀舌頭,法國宮廷里的仙鶴肉,億萬富豪的“味道審查會”,威尼斯貴族“空中飛的餐桌”,克利奧帕特拉的美食游戲,龍肝鳳髓和文人袁枚的食譜……原來人類的食物史上,不怕不敢想,只怕想不到! *飲食,*原始的人類行為背后隱藏著欲望與權力的表達。吃,不僅僅是吃…… *維納斯的臀部、神秘主義幻想畫、奇異博物館、鐮倉的建長寺……文明的盛宴,同樣令人流連忘返、意猶未盡! 走近這場盛宴—— 紅雀舌,黑松露,看一眼便會讓人中毒的雨虎 羊魚在玻璃槽中一躍而起,“基督的眼淚”斟滿了骨壺 喪宴之上傳來曼陀鈴聲 法洛斯燈塔的照耀下,東方商船飄搖而至 女王舉起酒杯,珍珠粉末發出奇麗的光澤 滿飲此杯,誠邀閣下參加“格里莫的午餐會”!
華麗食物志 內容簡介
羅馬盛宴上的孔雀舌頭,法國宮廷里的仙鶴肉,億萬富豪的“味道審查會”,威尼斯貴族“空中飛的餐桌”,克利奧帕特拉的美食游戲,龍肝鳳髓和袁枚的食譜……妙筆生花的《華麗食物志》中,鬼才作家澀澤龍彥收集了東西方與食物有關的奇聞逸事。膳食、文明、西方繪畫、日本傳統,書齋中的才子澀澤龍彥縱橫東西古今,獻上一道豐富絢爛的“華麗食物志”。
華麗食物志 目錄
003 羅馬盛宴
015 法國宮廷和美食家
026 格里莫的午餐會
039 意大利狂想曲
049 克利奧帕特拉與德塞森特
059 龍肝鳳髓和文人的食譜 Ⅱ
073 維納斯、處女兼妓女
090 比利時象征派的畫家們
099 亞大納西·基歇爾——略傳和奇異博物館
105 舍瓦爾和理想宮殿
112 達利的寶石
Ⅲ
119 建長寺
130 蕭白推介
134 從繪卷看中世
138 我和琳派——對《舞樂圖》之喜愛
141 我和修學院離宮——造型植物的美學
143 六道繪和寺廟庭園146 觀音雜談
149 “婆娑羅”和“婆娑羅”之名
Ⅳ
159 土方巽169 透明的盔甲或者抽象感
171 城景都或者紙牌之城
175 拒絕出售自己——關于秋吉巒
177 平出隆《為了胡桃的戰意》
179 初版后記
華麗食物志 節選
羅馬盛宴 夏目漱石《我是貓》的第二章中,有一段迷亭先生的來信:“夫此類孔雀舌宴,往昔羅馬全盛之時,曾一度極為流行,仆亦認為實乃豪奢風流之舉,平生對此垂涎已久,此情伏希諒察……”迷亭先生接著在信中描述了羅馬貴族們兼顧豪奢與健康的習慣——比如為了保持腸胃健康,食后必入浴,咽下之物盡數嘔出以清掃胃內,寫得詼諧可笑。總之,多虧了漱石的《我是貓》,“羅馬大盛宴”這一觀念,在明治以來的讀書人腦中已根深蒂固。 《我是貓》對此功不可沒。迷亭先生說的沒錯,羅馬文人們的詩文中常見“孔雀”一詞。華美絢麗的孔雀,或許在當時作為奢侈菜肴的典型而廣為人知。只是,孔雀菜肴的味道似乎一般,賀拉斯(羅馬傳說中的一名英雄)就說過,味道和雞沒兩樣。恐怕是這樣吧。迷亭先生的信里寫的是孔雀舌頭,相比舌頭,腦髓或孔雀蛋好像更令人垂涎。說到舌頭,被哲學家塞內卡譽為“王者之奢侈” “駭人之奢華”的紅鶴舌頭更為出名。紅鶴的拉丁語是 Phoenicopterus。《博物志》的作者普林尼寫道:“頂級美食家阿比修斯讓我知道了紅鶴舌的絕妙美味。”現如今,我們在吃法國菜、意大利餐時,會食用牛的腦髓和舌頭,至于孔雀、紅鶴等的腦髓和舌頭,難以想象有多美味。然而對于羅馬人而言, “鳥的腦髓和舌頭乃珍饈美味”好像已經成為一種固定觀念。埃拉伽巴路斯,這位據說因行為肆意放蕩十八歲就遭殺害的年輕皇帝,某日突然下令:“遣獵人去呂底亞(Lydia,小亞細亞中西部)!捕些不死鳥回來!捕活鳥者,賞黃金二百兩!寡人要吃不死鳥的腦髓!” 不死鳥,親愛的讀者們都知道,是一種想象中的鳥。出現在童話中無可厚非,可現實中無處可尋。羅馬皇帝權力再大,這種要求憑借人間力量也是沒轍,自然沒人能捉回不死鳥。無奈,埃拉伽巴路斯只好對不死鳥死心,轉而食用鴕鳥腦髓以解饞。在此之前,雖說羅馬地大物博,但無人食過鴕鳥的腦髓。這可稱得上是嗜食怪味之*甚者吧。究竟是否美味,史無記載,無從知曉。 稱得上是“餐桌上的狂誕”的奢侈菜肴,除此之外,數不勝數。越是遠地生產的食物,越是令人垂涎。有名的如拉韋納的蘆筍、塔蘭托的牡蠣、西西里島的星鰻、科西嘉島的鯔魚、愛奧尼亞的山鳥、西班牙的蜜蜂、高盧的閹雞、敘利亞的梨、努米底亞的母雞、非洲的松露、米塞努姆的海膽等。如此這般,食物和產地總是連在一起。 關于星鰻也有個臭名昭著的故事。在羅馬皇帝奧古斯都統治的時代,有個叫波尼奧的著名美食家。一天,奧古斯都受邀請來到波尼奧府邸,正用膳時,伺候在旁的奴隸打破了一只杯子。波尼奧火冒三丈地當著皇帝的面把這個奴隸投進了飼養星鰻的籠子里。實際上,這個 波尼奧平時就是用奴隸之軀投喂星鰻,毫不知情而吃下星鰻的皇帝嚇得臉色發青。 既然說到魚,再說一說羅馬人都喜歡吃的一種叫鸚哥魚(Scarus)的魚。據普林尼記載:“在如今,足以稱得上是*高級的魚肉。據說它是唯一一種會反芻的魚,不食小魚,只吃草。在喀爾巴阡海(位于土耳其和克里特島之間)產得*多。”讀完這么寥寥幾句,我們還是不太明白它究竟是種什么魚。在日語版《亞里士多德全集》中,鸚哥魚的對譯語是“Parrotfish”,而在北隆館的《動物圖鑒》中,被譯作了“武鯛”,貌似跟瀨魚比較像。羅馬人主要吃這種魚的內臟,尤其是肝臟。“只有一種食物和鸚哥魚較為相似,那就是江鱈。”普林尼如是說。既是如此,那我們或許可以把它想象成是鱈魚的內臟。雖然我們不覺得會有多美味,不過吃厭了美食的美食家們,反而覺得味道很好吧。 還有駱駝腳跟、八目鰻魚子、孔雀蛋、野雞肉臘腸以及前面提到的紅鶴舌頭,這些都屬于特級怪味了。歐洲沒有駱駝,所以必須不惜重金和勞力地從中東運過來。而且,腳跟只是身體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正因為如此,才令美食家們垂涎不已。 再給大家介紹幾道怪味吧。例如,撒滿罌粟粒的小山鼠碎肉、特制魚露(詳見后述)、腌制的刺猬肉、似鯉(類似鯉魚的魚)的內臟、斑鶇的腦髓、母豬乳房和子宮的燉煮以及從活生生的雄雞頭上切下來的雞冠,等等。據史學家蘭普里第努斯記載,羅馬皇帝埃拉伽巴路 斯經常食用駱駝腳跟、雄雞雞冠等。我們不禁擔心,吃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胃能受得了嗎?大概是羅馬人的舌頭異常發達,就像日本人能生吃魚肉一樣,這種雄雞雞冠或許也是生吃的吧。 所謂特制魚露,是一種用青花魚的內臟和鮮血制成的醬,種類繁多,品質三六九等不一,是羅馬人餐桌上**的調味料。有點像日本的咸魚,比較接近我們現在日常食用的鳳尾魚醬。吃生蠔的時候,蘸點這種特制魚露,味道立馬升級。不僅如此,它能給任何菜調味。 佩特羅尼烏斯的《薩蒂利孔》第二章“特里馬爾奇奧的盛宴”中,有一段關于特制魚露的描述,在此引用一下以供參考: 四個奴隸伴著音樂,踏著舞步緩緩而出,揭開了盆蓋,露出一只碟,碟里盛著雄雞和母 豬乳房,正中央是一只野兔,看起來像張開羽翼的天馬。再仔細一看,盆的邊角立著四尊半 獸神,和胡椒粉攪拌在一起的特制魚露就從陽具處流出來,剛好流注在那仿若在河道里游得 正歡的魚肉上。我們一行人,附和著奴隸們的掌聲,邊笑邊走近這頂級之至的佳肴。 這是小說,當然有渲染夸張之處。不過類似這樣的場景,在羅馬皇帝和貴族一日三餐的豪華宴席上,應該是能見到的吧。像撒尿小孩銅像那樣,從半獸神像的生殖器流出來的特制魚露,不是頂好的令人愉快的設計嗎? 名載史冊的羅馬美食家中,**位當是盧庫勒斯,然后是阿比修斯。盧庫勒斯暫且不管,我們來看看阿比修斯吧。 古文獻中有記載的阿比修斯有四人,且四人都是著名的美食家。換言之,阿比修斯家是美食家世家。首先,**個阿比修斯生活在羅馬共和國末期,也就是蘇拉統治時期;第二個阿比修斯,準確來說是馬庫斯·蓋比斯·阿比修斯,生活在奧古斯都和提比略大帝統治時期; 第三個阿比修斯著有流傳后世的烹飪書,其中對克勞狄烏斯帝的饗宴有描述;第四個阿比修斯生活在圖拉真大帝統治時期。 *是有名的、生活在提比略大帝統治時期的阿比修斯,據說富甲一方,極盡豪奢,創制了若干種新的料理法。比如說芝士蛋糕,就借用他的名字被叫作“阿比修斯的芝士蛋糕”。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明圖爾諾,據說用于餐飲上的錢多達數萬德拉克馬。明圖爾諾位于那不勒斯的北方,臨第勒尼安海,海鮮類物產豐富。他尤其喜歡吃蝦,這個地方打撈的蝦比士麥那產的要大很多,比亞歷山大城產的螃蟹還要大。 有一天,阿比修斯聽說非洲產的蝦更大,迫不及待地立刻備船出發。橫穿地中海,終于到達非洲海岸后,漁師們爭先恐后地駕著小船靠近,亮出自己*為得意的蝦。阿比修斯一一過目后,說: “沒有更大的了嗎?” 漁師們異口同聲地回答: “呈上的是我們這兒*大*好的了,再沒有更大的了。” 阿比修斯一聽,調頭就走,命令船長即刻原路返回意大利。原來和家鄉明圖爾諾的蝦相比,非洲產的也不過如此。孜孜不倦探求到底的美食家形象躍然紙上吧。 “始創了許多精致美食的阿比修斯,讓羊魚(Mullus)死于鹽鹵,然后從肝臟中提煉出新調味醬,這是一種高超的料理法。”普林尼在《博物志》中如是寫道。 之前沒有講過羊魚,我就再簡單提一下在羅馬人心目中可與鸚哥魚媲美的羊魚吧。有說羊魚就是鯔魚,也有說是緋鯉。羅馬的魚總是難以找到對應的日語正式名稱,所以稱呼不定。為了避免混淆不清,此處我直接采用拉丁語的Mullus譯法。 羊魚終歸還是體格比較大的受歡迎,尤其是大羊魚售價很高,有的甚至接近于一個奴隸的價格。這種魚有須,在養殖池里養殖,可以長得異常肥大,應該是不怎么令人悅目的那種。“據美食家言,羊魚斷氣時,身體顏色會發生變化。如果是隔著玻璃水槽觀察,會看到紅鱗慢慢變質,逐漸泛白。”普林尼寫道。這樣看來,這類羊魚不是鯔魚,顯然是緋鯉。紅色的鱗,長長的須,百分百是緋鯉了。日文文獻中多譯作鯔魚,應該視作誤譯。 普林尼提到了玻璃水槽,實際上,羅馬有一種風俗:把養殖的羊魚置于漂亮的玻璃瓶中,讓其游來游去以供來客觀賞。魚因體力不斷消耗而慢慢死去,與此同時,魚體顏色也逐漸變化。列席的來賓們目不轉睛地凝視著瀕臨死亡的魚兒。他們各自挑選一條魚,挑中的這條魚如果跳得*高、蹦得*遠,則屬于幸運者。羅馬的貴族們大概是生活無趣吧,所以才沉溺于這種無聊的游戲。 據塞內卡和馬提亞爾記載,這位從羊魚的肝臟中提煉出調味醬的天才美食家阿比修斯,長年累月地在飲食上揮金如土。等到*終清算時,發現家財只剩下一千萬塞斯特蒂,猛地意識到自己再不能像以前那樣山珍海味想吃就吃了后,他覺得人生再無意義可言。于是,阿比修斯喚來朋友知己,舉辦了*后的饗宴,并于席間飲毒自盡。正如他曾經觀察過的、關在玻璃槽中的高級羊魚一樣,不動聲色地優雅死去。 雖說不能再隨心所欲地享用美食,但畢竟還有一千萬塞斯特蒂,和一般人相比有錢多了,從常識來看,根本沒有自盡的理由。阿比修斯的自殺,可謂是殉于美食。若不是沒落的羅馬貴族,誰會選擇這種死亡方式啊?殉于美食,怕是世間再無第二人吧。 第三個阿比修斯撰寫的那部有名的烹飪書,就像維特魯威的《建筑十書》一樣,一般被稱作《烹飪十書》,為供職于貴族家的廚師解說了各種各樣的烹飪法,即便是現在也能發揮作用。這本書被譯成了法語,現介紹部分段落: 用魚露、油以及葡萄酒混合而成的醬燉雞仔,再用點青韭、香菜和紫蘇調味。雞仔燉熟 后,在研缽中碾碎胡椒和松子。在香辛料中加入兩杯調味汁,添入牛奶,充分攪和。然后把 調好的醬澆在雞仔上繼續燉。取蛋白,攪勻至黏糊狀,雞仔盛入碟后,澆上。這種醬叫作白醬(white sause)。 第四個阿比修斯是牡蠣儲藏法的創始者。關于他,也有一個故事,發生于圖拉真大帝遠征安息帝國(里海的東南方)時。安息帝國遠離大海,難以吃到新鮮的海鮮。而阿比修斯使用特殊秘法將儲藏新鮮的牡蠣呈獻給了大帝。這是一種什么秘法,很遺憾至今無人知曉。在高溫難耐的國家身體日漸不支的皇帝,一定龍顏大悅了吧。 第三個阿比修斯的《烹飪十書》里也有記載牡蠣的儲藏法,即“將牡蠣儲藏于用松脂熏過,再用醋洗過的醋罐中”。不過這種方法太過簡單,耐不住羅馬到安息帝國的長途運輸。畢竟要途經酷熱的中東地區,牡蠣很快就會腐爛。第四個阿比修斯大概發現了一種第三個阿 比修斯沒能實現的更為有效的儲藏法吧。 除阿比修斯之外,羅馬*為享受美食的不用說當然是居于權力頂端的皇室一族了。特別是蘇埃托尼烏斯描繪的維特里烏斯和克勞狄烏斯大帝的耽于美食固然有名,然而能夠獨占鰲首、令全羅馬都大驚失色的當屬我前文提到過的少年皇帝埃拉伽巴路斯吧。……
華麗食物志 作者簡介
澀澤龍彥| Tatsuhiko Shibusawa 日本現代著名小說家、評論家。對三島由紀夫等人影響甚深的“暗黑美學大師”。 他致力于將西方社會中的文化與思想暗流介紹給日本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起研究法國文學,并集中向日本讀者引介薩德侯爵、巴塔耶、阿爾托等異色作家的作品,轟動一時。同時,他也深入宗教、民俗、文學、藝術等領域,以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進行創作,寫出了大批充滿暗黑色彩的幻想文學作品,成為日本杰出的幻想文學先鋒。著名作品有《唐草物語》(1981年獲得第九屆泉鏡花文學獎)、《虛舟》、《高丘親王航海記》(1988年獲得第三十九屆讀賣文學獎,為澀澤龍彥的遺作)等。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月亮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