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詩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79351
- 條形碼:9787511379351 ; 978-7-5113-7935-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詩傳 內容簡介
李白留給后事九百多首詩作, 他可以提筆成詩, 也可以醉酒而歌。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全部以詩歌的形式表示出來, 這些熠熠生輝的詩作, 表現了他一生的心路歷程, 本書將帶你走進李白, 步入大唐, 感受詩仙李白在哪個時代里傳奇而又曲折的一生。
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詩傳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詩傳 前言
他,是詩仙李白。
他有“位列朝堂之上,為吾皇分憂”的志向,卻干謁屢次碰壁,報國無門;他經歷過盛唐的太平盛世,也飽受過“安史之亂”的戰爭苦痛;他游歷四方、廣交朋友,也貧困潦倒,受人接濟;他曾供奉翰林,邀請滿檔,也曾身陷囹圄,凄涼不堪;他可以提筆成詩,也可以醉酒而歌⋯⋯
他對自己的人生充滿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他以飽滿的熱情去擁抱生活:“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他將自然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他在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時憤懣:“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他面對屈辱,不卑不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他厭惡官場的虛偽和束縛:“焉能與群雞,刺蹙爭一餐!
他躊躇滿志,欣喜萬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他是錦繡盛唐中一個璀璨的標識,是民族魂里永遠活著的“謫仙”。他為后世子孫,造就了無數浪漫仙逸的夢境。而他的人生,更是一個浪漫而真實的傳奇。
他秉承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想“濟蒼生、安社稷”,同時,他又接受道家遺世獨立的思想,追求絕對自由。他還深受游俠思想的影響,蔑視封建秩序。其實,儒家、道家和游俠思想本不相容,李白卻把這三者結合起來。他為了自己的理想,一生苦苦追尋。
他一路前行,一路感嘆,一路豪飲,一路高歌,他的詩歌就是盛唐的魅力。他不僅創作、豐富了詩歌的藝術形象,更是用美不勝收的語言、豐富奇特的想象,把這些形象一一塑造成經典。灑脫豪邁的風格、清新飄逸的文字、磅礴的氣勢,為其“詩仙”之名做了*好的詮釋。他的狂放不羈、壯志難酬、無奈苦楚、俠骨柔情,全都達到了極致。那些詩篇是性格與環境的造就,亦是命運使然,他注定要背負起一段時光。
如果說唐代是中國詩壇的頂峰,那么,李白則是頂峰上的一塊堅石,牢固不可動搖。他的詩歌為世人吟詠,他的才情為世人景仰,他的一生為世人稱頌,他是卓爾不群的大詩人。
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詩傳 目錄
謫仙下凡,文武兼修
天資聰穎,才華初綻
別師遠游,風光盡覽
滿腹才華,比肩相如
年少輕狂,干謁碰壁
訪道求仙,頓悟風骨
仗劍去國,游歷江陵
俠骨柔情,輕財重義
入贅許家,舉薦未成
才華展露,小人壞事
第二章 壯志難酬青云志
初入長安,滿眼繁華
誤入南山,望月空嘆
重回長安,苦覓出路
壯志難酬,酒醉遭劫
世路難行,情緒官一泄
失意返鄉,攜友游歷
愛妻辭世,東魯安家
第三章 浮生若夢似云煙
奉詔入京,備受賞識
金龜換酒,翰林待詔
即景吟詩,應酬無暇
友泄怨言,己憂前途
飲中八仙,文之奇才
朝堂昏暗,賜金還山
傷別故友,李杜相會
受篆入道,石門惜別
黃粱一夢,故地重游
奸佞當道,忠良蒙冤
第四章 亂世猶懷報國志
重拾舊夢,遠赴幽州
巧脫虎穴,再入長安
心知劫難,狀告無門
風雨欲來,無力痛哭
宣城散心,愁緒難掩
狼煙遍地,亂世逃亡
追隨永王,身陷囹圄
牢中作詩,反調正唱
途中赦免,中興夢碎
請纓抗敵,病老作罷
一代詩仙,青史留名
我輩豈是蓬蒿人:李白詩傳 節選
入贅許家,舉薦未成
總有一片晚霞,會讓你萌生別樣的情愫;總有一片綠葉,撩撥起你心頭的渴望;總有一段歲月,讓你的生命變得柔暖。
關于情感,也許每個人都有難以忘卻的曾經。
安州和揚州都屬于淮南道,但是不同的是揚州在它的東面,而安州卻在它的西面。安州的州治雖然不及成都那般靈動,但是卻也秀麗。金陵、揚州的繁華也是能安置得下一處中都督府的。
安州的首府安陸有一許姓人家,是世代的名門望族。曾祖許紹和唐高宗一起讀過書,祖父許圉師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父親在唐中宗時曾當過員外郎。不幸的是,許相爺早已去世,許員外也早已辭官不問朝廷事。
許員外膝下只有一女,可是因為她擇偶標準太高,而耽誤了適婚的年齡,現在都已經二十五歲了,仍舊待字閨中。員外只好托人尋找合適的人選,而被看中的,恰恰就是李白。
李白也是到了適婚年齡了,但是總是以“大丈夫功業未立,何以家為”為借口拒絕,這次,李白經不住朋友們的再三相勸,更何況自己也是“走投無路”了,只好答應了。
李白帶上丹砂離開了揚州,想要前往安州。半路,他繞路去了襄州首府襄陽,拜訪了他仰慕已久的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雖生逢盛世,卻沒有退而結網之術,雖然臨淵羨魚也只能作罷。年近四十的孟浩然雖然隱居在這深山之中,但是對于李白的豪爽和灑脫,他還是有所耳聞的。兩個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
李白笑稱孟浩然是當代的陶淵明,兩個人促膝長談也是那般酣暢。孟浩然稱贊李白的詩就像是清水出芙蓉,那樣清新自然,又妙趣橫生。
李白在孟浩然這里逗留了數日,孟浩然待李白如親兄弟一樣。李白毫不忌諱地說了自己的事情,孟浩然也給出了中肯的意見。
只見孟浩然沉吟了一陣,慢慢地說道:“如今干謁,尋知己訪名官,必定會耗資無數,甚至會弄得自己沒有身價也未可知,倒不如就此去許家入贅,也不失為一個好法子!
李白轉念一想,許家是名望貴族,又世代簪纓。許員外待人也算寬厚,這樣不僅問題得到了解決,將來借著許家進行干謁對自己也是很有益處的。說著便感慨地吟起孟浩然的詩句:“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當今天子廣開才路,但是沒有什么憑證卻往往不得而行,所以,思前想后,倒也不覺得入贅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想著自己就像浮萍一般漂浮不定這么久,的確到了該扎根的年紀了,也只能換個心情,接受了這樁婚姻。
終于來到了安州首府安陸,沒想到會遇見故友元丹丘。原來在李白去蜀國后的第二年,戴天觀的老和尚就駕鶴西去了。元丹丘在別處游歷了兩年正準備回河南的時候,因與安州的都督馬公家私交甚好,便想前來拜會一番,就這樣巧遇了李白。
聽說李白想要拜會馬公,元丹丘自然樂意引薦。就這樣,李白成了馬公家的座上客。
此時推薦李白為許家乘龍快婿的專函已經到了許員外的手中,再加上里外的撮合,時年二十七歲的李白成了親,入贅了許家。
夫人是位才貌雙全、賢淑溫柔的女子,只是身體不甚康健。丈人許員外對女婿也是期望極高,給了女兒很多金銀珠寶做嫁妝。
許員外的亡兄留有一子,雖是書香門第,卻是天生的紈绔子弟,橫行不法。這位大舅哥許大郎對李白這位妹夫不待見,總是一副不理睬的樣子。
一次,許大郎在郊外狩獵,踐踏了別人的莊稼。人家要他賠償,他就是不肯,雙方爭執不下,許大郎一怒之下,將那人射殺了。許大郎沒有被拉去償命,完全是因著祖父的緣故,但是許圉師卻因此丟了官職。
許大郎完全沒有繼承許家的優良家風,卻學會了專橫霸道。許大郎見叔父膝下無子,早就有了不軌之心,而現在招贅的女婿李白也就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總覺得不除不快。許大郎原想著等叔父死后便將家產獨吞,然后將堂妹嫁了就不再顧及。李白的入贅卻將他的計劃生生打亂了。李白不屑于與他計較,本想著過幾年有了出路便和許氏自立門戶,不再管許大郎。這位大舅哥卻不知收斂,不僅神色上露出鄙夷之色,連言語上也有些攻擊和諷刺。
李白決定“敬鬼神而遠之”,便和夫人商量著搬出去靜心讀書。夫人跟他說起,他們家在城西北六十里地的地方有一處別業,是當時祖父許圉師用來讀書的,但是好多年都沒有修葺過了,也不知道夫君愿不愿意去住。
李白對地方從不挑剔,只要有地方住,便也管不得其他,修葺什么的就等以后吧。他們收拾了一些簡單的物什攜著家眷就出發了。從安陸出發到北壽山只消半日。
到達后,李白環顧四周,山峰不高,但是卻林木蔥蔥,曲徑通幽。老宰相的讀書堂就在半山腰。雖破舊,只要稍加整理就干凈整潔,不會耽誤休息和讀書。他們動手收拾了一番,便在天黑前收拾出了個大致的樣子。此后,李白便在這里潛心學習。
李白的岳父想讓女婿快些成龍,便四處找尋州縣的權貴官吏。馬都督見是許家的乘龍快婿,知道李白的確是個人才,另外還有元丹丘的面子,便有了舉薦他的意愿。
在一次宴會上,安州的各路財主權貴都歡聚一堂。元丹丘恰逢有空便也一同去了。馬公在這次宴會上正式向大家介紹了李白,并且讓李白以這次宴會為主題寫一篇文章的序,留作紀念。
李白思索了片刻,待他人將墨汁磨好,便提筆書寫。只字未停,洋洋灑灑就是一篇讓人拍案稱絕的文章。馬公細細品讀后,便興奮地贊不絕口。
馬公坐下后對下首的長史李京說,他看好李白的文章,清新脫俗、妙趣橫生,讓人讀著不勝歡喜。李白的文章不像他人的文章那般了無生趣、枯燥無味。李長史點頭稱是,卻是皮笑肉不笑。
暗中,許大郎與李長史眼神交換。原來兩個人有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李長史受過許大郎的托付,準備舉薦他。而貢獻出的禮金就是去年李長史生日那天許大郎送的一席紫貂。*近幾日,又借著他的孫子周歲送了一錠金鎖。*令人頭疼的是,這個許大郎一無是處,文不得武不得。李白出現以后,這件事情要想順利進行那更是難上加難。
李白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才華橫溢在李長史看來是如此刺眼。這天夜里,李白和友人暢飲,不知不覺喝多了。
第二天,李白醒來發現自己騎在馬上,宿醉未醒的李白完全記不得昨晚自己做了什么事。他只覺得頭昏沉沉的,再加上這天大霧,更是覺得迷茫。聽見前方有車輪聲,他正想下馬問問怎么回事,卻發現來人好像是都督府的主簿魏洽。
李白本想禮貌地打招呼,卻被魏洽大聲呵斥了一番。原來,李白一拍馬便沖到了李長史的車前面。按照當時的規矩,他應該在十丈外回避讓路的,李長史看在眼里,心里卻十分歡喜。這樣的事在老百姓是足夠吃一頓鞭子的了,而讀書人要想處罰的話,輕則是賠禮道歉,重則就應該負荊請罪了。
其實這件事情可大可小,就看李長史怎么處理了。逮到這個機會,李長史又怎會善罷甘休。李長史硬說李白目無尊長,有意沖撞他。還加了些莫須有的罪名,比如將自己的車險些撞翻了,等等。還讓李白呈上認罪書,聽候發落。
無奈,李白只得收斂脾性,寫了人生**篇不隨自己心意的文章。雖然連篇累牘毫無特色,但在李長史那里卻勉強過了關,李白認為這件事已經完結了,不會再追究了。沒想到李長史將那篇認罪書呈到了馬公那里,還加上了些批語。
馬公舉薦李白的念頭也就此熄滅了,之后不久,李長史便升官了。對于李長史升官這件事情,李白覺得非常奇怪,但是卻有一絲慶幸。奇怪的是,為什么這人會突然升官;慶幸的是,總是找麻煩的人終于消失在他的視野了。
一切都經過了,一切都走過了,一切都熬過了。生命的底色里,增了韌,添了柔。繼任李長史的人姓裴,是一位豁達有才情的人。他是一個好客之人,還很珍惜人才,他出現的地方總是賓客成市,他在公事之余也常常宴請賓客,還會拉人出去馳騁射箭。
那時候還有順口溜來形容他:“車如流水馬如梭,裴公門下賓客多。只需裴公一句話,勝似大比登高科。”這次,李白對這位裴長史抱有極大的希望。
仕途之路漸次光明,他仿佛看見了夢想的光,照進他的人生。人生沒有那么多的假設,現實是一個一個真實的耳光,打在你的臉上,喊疼毫無意義,唯有一往無前。
入贅許家,舉薦未成
總有一片晚霞,會讓你萌生別樣的情愫;總有一片綠葉,撩撥起你心頭的渴望;總有一段歲月,讓你的生命變得柔暖。
關于情感,也許每個人都有難以忘卻的曾經。
安州和揚州都屬于淮南道,但是不同的是揚州在它的東面,而安州卻在它的西面。安州的州治雖然不及成都那般靈動,但是卻也秀麗。金陵、揚州的繁華也是能安置得下一處中都督府的。
安州的首府安陸有一許姓人家,是世代的名門望族。曾祖許紹和唐高宗一起讀過書,祖父許圉師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父親在唐中宗時曾當過員外郎。不幸的是,許相爺早已去世,許員外也早已辭官不問朝廷事。
許員外膝下只有一女,可是因為她擇偶標準太高,而耽誤了適婚的年齡,現在都已經二十五歲了,仍舊待字閨中。員外只好托人尋找合適的人選,而被看中的,恰恰就是李白。
李白也是到了適婚年齡了,但是總是以“大丈夫功業未立,何以家為”為借口拒絕,這次,李白經不住朋友們的再三相勸,更何況自己也是“走投無路”了,只好答應了。
李白帶上丹砂離開了揚州,想要前往安州。半路,他繞路去了襄州首府襄陽,拜訪了他仰慕已久的詩人孟浩然。
孟浩然雖生逢盛世,卻沒有退而結網之術,雖然臨淵羨魚也只能作罷。年近四十的孟浩然雖然隱居在這深山之中,但是對于李白的豪爽和灑脫,他還是有所耳聞的。兩個人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
李白笑稱孟浩然是當代的陶淵明,兩個人促膝長談也是那般酣暢。孟浩然稱贊李白的詩就像是清水出芙蓉,那樣清新自然,又妙趣橫生。
李白在孟浩然這里逗留了數日,孟浩然待李白如親兄弟一樣。李白毫不忌諱地說了自己的事情,孟浩然也給出了中肯的意見。
只見孟浩然沉吟了一陣,慢慢地說道:“如今干謁,尋知己訪名官,必定會耗資無數,甚至會弄得自己沒有身價也未可知,倒不如就此去許家入贅,也不失為一個好法子!
李白轉念一想,許家是名望貴族,又世代簪纓。許員外待人也算寬厚,這樣不僅問題得到了解決,將來借著許家進行干謁對自己也是很有益處的。說著便感慨地吟起孟浩然的詩句:“鄉曲無知己,朝端乏親故。誰能為揚雄,一薦甘泉賦!
當今天子廣開才路,但是沒有什么憑證卻往往不得而行,所以,思前想后,倒也不覺得入贅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想著自己就像浮萍一般漂浮不定這么久,的確到了該扎根的年紀了,也只能換個心情,接受了這樁婚姻。
終于來到了安州首府安陸,沒想到會遇見故友元丹丘。原來在李白去蜀國后的第二年,戴天觀的老和尚就駕鶴西去了。元丹丘在別處游歷了兩年正準備回河南的時候,因與安州的都督馬公家私交甚好,便想前來拜會一番,就這樣巧遇了李白。
聽說李白想要拜會馬公,元丹丘自然樂意引薦。就這樣,李白成了馬公家的座上客。
此時推薦李白為許家乘龍快婿的專函已經到了許員外的手中,再加上里外的撮合,時年二十七歲的李白成了親,入贅了許家。
夫人是位才貌雙全、賢淑溫柔的女子,只是身體不甚康健。丈人許員外對女婿也是期望極高,給了女兒很多金銀珠寶做嫁妝。
許員外的亡兄留有一子,雖是書香門第,卻是天生的紈绔子弟,橫行不法。這位大舅哥許大郎對李白這位妹夫不待見,總是一副不理睬的樣子。
一次,許大郎在郊外狩獵,踐踏了別人的莊稼。人家要他賠償,他就是不肯,雙方爭執不下,許大郎一怒之下,將那人射殺了。許大郎沒有被拉去償命,完全是因著祖父的緣故,但是許圉師卻因此丟了官職。
許大郎完全沒有繼承許家的優良家風,卻學會了專橫霸道。許大郎見叔父膝下無子,早就有了不軌之心,而現在招贅的女婿李白也就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總覺得不除不快。許大郎原想著等叔父死后便將家產獨吞,然后將堂妹嫁了就不再顧及。李白的入贅卻將他的計劃生生打亂了。李白不屑于與他計較,本想著過幾年有了出路便和許氏自立門戶,不再管許大郎。這位大舅哥卻不知收斂,不僅神色上露出鄙夷之色,連言語上也有些攻擊和諷刺。
李白決定“敬鬼神而遠之”,便和夫人商量著搬出去靜心讀書。夫人跟他說起,他們家在城西北六十里地的地方有一處別業,是當時祖父許圉師用來讀書的,但是好多年都沒有修葺過了,也不知道夫君愿不愿意去住。
李白對地方從不挑剔,只要有地方住,便也管不得其他,修葺什么的就等以后吧。他們收拾了一些簡單的物什攜著家眷就出發了。從安陸出發到北壽山只消半日。
到達后,李白環顧四周,山峰不高,但是卻林木蔥蔥,曲徑通幽。老宰相的讀書堂就在半山腰。雖破舊,只要稍加整理就干凈整潔,不會耽誤休息和讀書。他們動手收拾了一番,便在天黑前收拾出了個大致的樣子。此后,李白便在這里潛心學習。
李白的岳父想讓女婿快些成龍,便四處找尋州縣的權貴官吏。馬都督見是許家的乘龍快婿,知道李白的確是個人才,另外還有元丹丘的面子,便有了舉薦他的意愿。
在一次宴會上,安州的各路財主權貴都歡聚一堂。元丹丘恰逢有空便也一同去了。馬公在這次宴會上正式向大家介紹了李白,并且讓李白以這次宴會為主題寫一篇文章的序,留作紀念。
李白思索了片刻,待他人將墨汁磨好,便提筆書寫。只字未停,洋洋灑灑就是一篇讓人拍案稱絕的文章。馬公細細品讀后,便興奮地贊不絕口。
馬公坐下后對下首的長史李京說,他看好李白的文章,清新脫俗、妙趣橫生,讓人讀著不勝歡喜。李白的文章不像他人的文章那般了無生趣、枯燥無味。李長史點頭稱是,卻是皮笑肉不笑。
暗中,許大郎與李長史眼神交換。原來兩個人有些見不得人的勾當。李長史受過許大郎的托付,準備舉薦他。而貢獻出的禮金就是去年李長史生日那天許大郎送的一席紫貂。*近幾日,又借著他的孫子周歲送了一錠金鎖。*令人頭疼的是,這個許大郎一無是處,文不得武不得。李白出現以后,這件事情要想順利進行那更是難上加難。
李白萬萬沒有想到,自己的才華橫溢在李長史看來是如此刺眼。這天夜里,李白和友人暢飲,不知不覺喝多了。
第二天,李白醒來發現自己騎在馬上,宿醉未醒的李白完全記不得昨晚自己做了什么事。他只覺得頭昏沉沉的,再加上這天大霧,更是覺得迷茫。聽見前方有車輪聲,他正想下馬問問怎么回事,卻發現來人好像是都督府的主簿魏洽。
李白本想禮貌地打招呼,卻被魏洽大聲呵斥了一番。原來,李白一拍馬便沖到了李長史的車前面。按照當時的規矩,他應該在十丈外回避讓路的,李長史看在眼里,心里卻十分歡喜。這樣的事在老百姓是足夠吃一頓鞭子的了,而讀書人要想處罰的話,輕則是賠禮道歉,重則就應該負荊請罪了。
其實這件事情可大可小,就看李長史怎么處理了。逮到這個機會,李長史又怎會善罷甘休。李長史硬說李白目無尊長,有意沖撞他。還加了些莫須有的罪名,比如將自己的車險些撞翻了,等等。還讓李白呈上認罪書,聽候發落。
無奈,李白只得收斂脾性,寫了人生**篇不隨自己心意的文章。雖然連篇累牘毫無特色,但在李長史那里卻勉強過了關,李白認為這件事已經完結了,不會再追究了。沒想到李長史將那篇認罪書呈到了馬公那里,還加上了些批語。
馬公舉薦李白的念頭也就此熄滅了,之后不久,李長史便升官了。對于李長史升官這件事情,李白覺得非常奇怪,但是卻有一絲慶幸。奇怪的是,為什么這人會突然升官;慶幸的是,總是找麻煩的人終于消失在他的視野了。
一切都經過了,一切都走過了,一切都熬過了。生命的底色里,增了韌,添了柔。繼任李長史的人姓裴,是一位豁達有才情的人。他是一個好客之人,還很珍惜人才,他出現的地方總是賓客成市,他在公事之余也常常宴請賓客,還會拉人出去馳騁射箭。
那時候還有順口溜來形容他:“車如流水馬如梭,裴公門下賓客多。只需裴公一句話,勝似大比登高科!边@次,李白對這位裴長史抱有極大的希望。
仕途之路漸次光明,他仿佛看見了夢想的光,照進他的人生。人生沒有那么多的假設,現實是一個一個真實的耳光,打在你的臉上,喊疼毫無意義,唯有一往無前。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