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7321047
- 條形碼:9787107321047 ; 978-7-107-32104-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本書特色
郭齊家先生為國內知名的教育史學家,從事教育史研究和教學、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研究和傳播實踐,在國內外久負盛名,有著重要的學術聲譽和文化地位。《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是郭齊家先生幾十年研究教育史、文化史,致力于傳統文化繼承和傳播的重要文著的精華。本書的出版,有利于對郭齊家先生一生學術成就作初步總結,有利于向海內外教育學界、教育史學界、文化史學界全面回顧和展示郭齊家先生的學術歷程和學術成就,向人們傳播和宣傳中國教育史學研究的理論成就,繁榮中國教育科學事業,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借鑒和參考,并發揮教育學術理論對于教育改革實踐的指導作用。
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內容簡介
《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系《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中的一種,是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史學家郭齊家教授數十年來從事教育史學科教學和研究成果的薈萃,集中收錄了作者在中國教育史研究和傳統文化教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論文、著作節錄、學術演講等。 《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包括“孔子與儒家教育思想研究”、“古典教育的多元并進”、“教育的轉型與更生”、“教育的傳承與創新”、“國學經典教育研究”、“教育史學研究”和“傳統文化研究”等共七編。 《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涉及作者對古代教育思想和流派的研究,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研究,對閱讀經典與提升國民素養的研究,對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想流派、著名教育家思想和實踐的研究,對教育史學研究方法的研究,從整體上構成了既深探邃古,又關照當下的一以貫之的系統。 《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對教育史學工作者和傳統文化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史學素養和研究能力具有借鑒意義,可供高等院校教育專業師生、教育科研人員、教育行政管理人員、中小學教師閱讀和參考。
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目錄
**編 孔子與儒家教育思想研究
重溫孔夫子治學之道
——紀念孔子誕展二五五○周年
孔子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改革的意義
孔子仁學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孔子和他的學生
孔子的精神和智慧是什么
儒家的教育思想傳統與未來教育
論儒家道德教育思想
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書院
儒學與中國大學精神
久沐春風高山安仰深悲絕學薪炬誰傳
——追念中華孔子學會前任會長岱老與湯老
第二編 古典教育的多元并進
中國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家論道德教育的作用
老子論道德教育
略論《管子》的教育思想
文種思想研究
顏之推的道德教育觀
韓愈論教師
略論宋代教育流派的勃興及其教育思想的特色
宋明理學道德教育思想散論
程頤《顏子所好何學論》教育思想引證與疑義
評朱陸之爭
蒙學
第三編 教育的轉型與更生
西學東漸與中國教育目標的近代化
西學東漸與中國近代道德教育觀的演變
“五四”新文化教育思潮的回顧與反思
中國近代女子學校教育的興起及其社會影響
論唐文治教育思想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陶行知關于社會大學的思想和實踐
現代教育主體理論與陶行知的鄉村教育思想
雷沛鴻
——從整體上探索中國教育出路的先行者
雷沛鴻師范教育思想研究發微
《中國大學精神的歷史與省思》序
《中國近代大學精神史》序
《中國近代德育課程史》序
《來自山溝的大智慧》序
第四編 教育的傳承與創新
第五編 國學經典教育研究
第六編 教育史學研究
第七編 傳統文化研究
附錄
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節選
《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 1.人際之愛,群際之愛 前已有述,孔子的“仁”建立在血親情感——“孝”、“悌”的基礎之上,卻超越這種血親情感。它要求把“孝”所包含的血親之愛擴展到一切人身上:“弟子人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①它要求人們在考慮自己的利益時,也要考慮到別人的利益,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求建立一種“四海之內皆兄弟”的相互尊重、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的親密的、和諧的人際關系。現代化進程中,隨著競爭的加劇,利害關系日益復雜化,人際關系的沖突和矛盾普遍存在。但這些矛盾多屬根本利益一致的矛盾,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試圖用你死我活的斗爭手段或壓制、懲罰的方式解決這些矛盾是難以奏效的,甚至適得其反。而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群體、社會,則不失為消解人際沖突、群際沖突的根本原則。鑒于此,應該而且必須以仁愛原則作為中國未來教育中倫理道德教育目標體系的基點,要在各級各類學校廣泛實施“愛心”教育,要教育學生尊重體貼父母,尊重他人人格,平等待人,對人類社會有深切的了解,對人類富有同情心、憐憫心,履行和擔負起對家庭、他人、社會的各種責任。當前,我國為數不少的學校借鑒孔予及儒家的仁愛思想,同時結合今天新形勢下的實際情況,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育活動。如黑龍江省某地一所學校長期開展“把忠心獻給祖國,把孝心獻給父母,把愛心獻給社會,把關心獻給他人,把信心留給自己”的教育活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社會成員之間相互關心、相互愛護,人人都有一份愛心,這個世界就是充滿希望的。在發展市場經濟、凸顯個人利益的今天,在學校、社會大力倡導仁愛精神,對青少年兒童和全體社會成員進行仁愛教育;這對于整個社會道德水準的提高無疑具有重大意義。 2.對己之愛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中西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道路。西方文化側重于對個體權利的關注,強調人格獨立和對自己關心、負責,而中國文化則偏重于對個體義務的關注,強調群體認同和社會責任。但這不等于說,中國傳統文化不重視對個體自身的關注。實質上,孔子及儒家的仁愛也包含了對個體自身的“已愛”,孔子及儒家的“立己”、“達己”、“成己”正是愛己的*根本體現。與西方文化不同的只是孔子及儒家沒有將“愛己”絕對化,而是將“愛己”與“愛人”統一起來。在孔子看來,“仁”是“立己”與“立人”、“為己”與“為人”、“達己”與“達人”的統一。“愛己”與“愛人”:個體與社會在孔子那里構成完整的統一體,盡管在某種程度上這種統一體的曲調是不和諧的。西方近現代文化承認個人私利的合理性,關心個體的地位和價值,強調人間的平等關系,在人類文明史上奏響了人的解放的號角,有其偉大的意義。但不可否認,由于功利主義和個人主義在西方社會有時被推向極端,因而產生了一定的弊病,如過分遷就個人權利,會導致群體或社會利益受到損害,在需要強調群體利益和社會利益時,放任自流、自行其是或個人主義被絕對化也會對社會造成種種危害。相比而言,孔子的“由己”與“克己”統一、“愛己”與“愛人”統一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醫治當前市場經濟條件下“愛己”意識、主體意識過分高揚而“愛人”意識、社會責任感異常淡薄的弊病。 3.對自然之愛 孔子及儒家的仁愛思想,由人、社會推及自然,講究“天人合一”,建立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系。孔子及儒家充分流露出對社會人群的關切之情,同時又推展此仁愛之心于草木鳥獸之上。 ……
教育立命之道與中華文化復興(中國當代教育學家文庫) 作者簡介
郭齊家,1938年生,湖北武漢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法政學院教授。曾任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會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長期從事中國傳統教育和傳統文化的教學與研究,主講“中國教育史”課程。1989年主持的“中國教育史課程教學質量建設”項目獲北京師大優秀教學成果獎。1997年被評為北京師大“師德先進個人”。先后培養碩士生17名(其中英國留學生1名)、高訪學者和進修生10名(其中韓國、日本高訪學者各1名)、博士生13名(其中韓國留學生2名)。專著有《中國教育史》、《中國教育思想史》(簡體字版、繁體字版和英文版)、《中國古代學校》、《中國古代考試制度》、《中國古代教育家》、《中國古代學校和書院》、《儒家文化與中國古代教育——文明薪火賴傳承》等,合著有《簡明中國教育史》、《中國遠古暨三代教育史》、《陸九淵教育思想研究》等,參編有《中國教育思想通史》(并任第三卷主編)、《中國教育魂——從毛澤東教育思想到鄧小平教育理論》等,主編有《中外教育名著評介》、《中國小學各科教學史叢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全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實務全書》等,共同主編有《中國教育通史·宋遼金元卷》、《中國教育史研究·宋元分卷》、《中國教育傳統與教育現代化基本問題研究》等。
- >
我與地壇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