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東方編譯所譯叢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37257
- 條形碼:9787208137257 ; 978-7-208-13725-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東方編譯所譯叢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 本書特色
擺在讀者面前的《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1945-1990年27個國家的實證研究)》是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大師阿倫·利普哈特的又一部力作,它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雖然研究方法帶有濃厚的美國色彩和比較政治學的痕跡,但是這恰恰構成了其學術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對中國政治學界來說,如何將政黨和選舉研究賦予更加科學和國際化的意義,比較研究方法顯然是一種有效的工具。本書旨在將政黨和選舉研究的主流方法論介紹過來,希望能夠提高中國政治學界在政黨與選舉方面長期落后的研究水平。
東方編譯所譯叢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 內容簡介
作者把視角放在西方27個民主國家,把時間限定在1945-1990年,把著重點放在選舉與政黨的關系上,進而總結出選舉制度、政黨制度的特點。在作者看來,選舉制度有三個很基本的屬性:選舉公式、選區規模、當選門檻,作者認為它們可以描述各種不同的選舉制,這三個屬性和代議機構的規模一起,對比例代表性與政黨制度造成特別重大的影響。
東方編譯所譯叢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 目錄
表格
**章 導論:目標與方法
一、選舉制度的類型
二、基本方法論
三、回顧與展望
第二章 選舉制度:類型、模式與趨勢
一、選舉制度的向度
二、選舉制度的其他四個變量
三、多數決定選舉制
四、比例代表制:單選區制與頓特公式
五、有效門檻
六、比例代表制:單選區制與非頓特公式
七、比例代表制:雙選區制
八、中間型選舉制:半比例代表制、強化的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與多數決定混合制
九、一般模式
十、選舉向度之間的經驗聯結
十一、趨勢
第三章 比例性偏差度、多黨分化程度與過半數勝選
一、比例性偏差度的測量原則
二、選票-議席比例偏差度:絕對值與相對值
三、有效政黨數
四、過半數勝選的產生
五、政黨、政黨聯盟與派系
六、比例性偏差度與政黨制度的相互影響
第四章 同一個國家選舉制度之間規則的變化
一、單向度變化:選舉公式
二、單向度變化:有效門檻與議會規模
三、進一步的檢驗
四、雙向度的變化
五、選舉制度的內部變化
第五章 雙變量與多變量分析
一、雙變量模式
二、多變量模式
三、回歸分析
四、合并案例重復進行回歸分析
第六章 其他四種潛在的解釋
一、順序選票結構對類型選票結構
二、選區名額配置不當
三、總統制政體
四、政黨間的選舉聯系
……
第七章 選舉工程學:限度與可能性
附錄
譯后記
東方編譯所譯叢選舉制度與政黨制度 作者簡介
阿倫·利普哈特,1936年生于荷蘭,1963年獲得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美國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政治學榮譽教授,國際著名的政治學家,新制度主義政治學代表人物。主要代表作:《妥協政治》(1968年)、《多元社會中的民主》(1980年)、《新興民主國家的制度設計》(1996年)、《民主的模式》(1999年)等。 謝岳,政治學博士,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哥倫比亞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訪問學者。專著:《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2005年)、《當代中國政治溝通》(2006年)、《社會抗爭與民主轉型》(2008年)等:譯著:《集體暴力的政治>(2006年)、《身份、邊界與社會聯系》(2008年)、《論政治平等》(2014年)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