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百年夢憶:梁實秋人生自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2506534
- 條形碼:9787512506534 ; 978-7-5125-0653-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百年夢憶:梁實秋人生自述 本書特色
《百年夢憶:梁實秋人生自述》: 傾聽大師內心情懷,品味大師百年人生 品讀華語文壇一代大師關于往事故人的深情緬懷和人生哲理 迄今為止*完整的梁實秋自傳,追憶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百年夢憶:梁實秋人生自述 內容簡介
本書為梁實秋的人生憶舊散文, 寫故鄉北平, 清華八年, 留美生活, 抗戰陪都, 故友知交, 沒有生死的大悲大喜, 但簡潔的文字中透出平和, 趣味, 不僅優美耐讀, 還有很重要的史料意味, 把人重新帶回多姿多彩的民國, 領略到一批大師的風采。
百年夢憶:梁實秋人生自述 目錄
序言:我眼中的父親梁實秋/梁文茜
Part1 懵懂孩童,天真無邪
我的家
我在小學
過年
正月十二
放風箏
聽戲
Part2 青蔥少年,逐夢異國
清華八年
點名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海嘯
唐人自何處來
聞一多在珂泉
琵琶記的演出
Part3 志滿中年,立業交游
我與《青光》
酒中八仙--記青島舊游
演戲記
相聲記
回憶抗戰時期
北碚舊游
華北視察散記
Part4 故土難離,故人難忘
想我的母親
記得當時年紀小
同學
北平的街道
憶青島
憶《新月》
回首舊游
憶冰心
憶沈從文
憶周作人先生
關于徐志摩的一封信
舊箋拾零
百年夢憶:梁實秋人生自述 節選
唐人自何處來 我二十二歲清華學校畢業,是年夏,全班數十同學搭乘杰克孫總統號由滬出發,于九月一日抵達美國西雅圖。登陸后,暫息于青年會宿舍,一大部分立即乘火車東行,只有極少數的同學留下另行候車:預備到科羅拉多泉的有王國華、趙敏恒、陳肇彰、盛斯民和我幾個人。趙敏恒和我被派在一間寢室里休息。寢室里有一張大床,但是光溜溜的沒有被褥,我們二人就在床上悶坐,離鄉背井,心里很是酸楚。時已夜晚,寒氣襲人。突然間孫清波沖入室內,大聲的說: “我方才到街上走了一趟,我發現滿街上全是黃發碧眼的人,沒有一個黃臉的中國人了!” 趙敏恒聽了之后,哀從衷來,哇的一聲大哭,趴在床上抽噎。孫清波回頭就走。我看了趙敏恒哭的樣子,也覺得有一股凄涼之感。二十幾歲的人,不算是小孩子,但是初到異鄉異地,那份感受是夠刺激的。午夜過后,有人喊我們出發去搭火汽,在車站看見黑人車侍提著煤油燈搖搖幌幌的喊著“全都上車啊!全都上車啊!” 車過夏安,那是懷歐明州的都會,四通八達,算是一大站。從此換車南下便直達丹佛和科羅拉多泉了。我們在國內受到過警告,在美國火車上不可到餐車上用膳,因為價錢很貴,動輒數元,*好是沿站購買零食或下車小吃。在夏安要停留很久,我們就相偕下車,遙見小館便去推門而入。我們選了一個桌子坐下,侍者送過菜單,我們檢價廉的菜色各自點了一份。在等飯的時候,偷眼看過去,見柜臺后面坐著一位老者,黃臉黑發,像是中國人,又像是日本人,他不理我們,我們也不理他。 我們剛吃過了飯,那位老者踱過來了。他從耳朵上取下半截長的一支鉛筆,在一張報紙的邊上寫道: “唐人自何處來?” 果然,他是中國人,而且他也看出我們是中國人。他一定是廣東臺山來的老華僑。顯然他不會是國語,大概是也不肯說英語,所以開始和我們書談。 我接過了鉛筆,寫道:“自中國來。” 他的眼睛瞪大了,而且臉上泛起一絲笑容。他繼續寫道: “來此何為?” 我寫道:“讀書。” 這下子,他眼睛瞪得更大了,他收斂起笑容,嚴肅的向我們翹起了他的大拇指,然后他又踱回到柜臺后面他的座位上。 我們到柜臺邊去付帳。他搖搖頭、擺擺手,好像是不肯收費,他說了一句話好象是:“統統是唐人呀!” 我們稱謝之后剛要出門,他又喂喂的把我們喊住,從柜臺下面拿出一把雪茄煙,送我們每人一支。 我回到車上,點燃了那支雪茄。在吞煙吐霧之中,我心里納悶,這位老者為什么不收餐費?為什么奉送雪茄?大概他在夏安開個小餐館,很久沒看到中國人,很久沒看到一群中國青年,更很久沒看到來讀書的中國青年人。我們的出現點燃了他的同胞之愛。事隔數十年,我不能忘記和我們作簡短筆談的那位唐人。 清華八年 一 我自民國四年進清華學校讀書,民國十二年畢業,整整八年的工夫在清華園里度過。人的一生沒有幾個八年,何況是正在寶貴的青春。四十多年前的事,現在回想已經有些模糊,如夢如煙,但是較為突出的印象則尚未磨滅。有人說,人在開始喜歡回憶的時候便是開始老的時候。我現在開始回憶了。民國四年,我十四歲,在北京新鮮胡同京師公立第三小學畢業,我的父親接受朋友的勸告要我投考清華學校。這是一個重大的決定,因為這個學校遠在郊外,我是一個古老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從來沒有獨自在街頭闖蕩過,這時候要捆起鋪蓋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住,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而且在這個學校經過八年之后便要漂洋過海離鄉背井到新大陸去負笈求學,更是難以設想的事。所以父親這一決定下來,母親急得直哭。清華學校在那時候尚不大引人注意。學校的創立乃是由于民國紀元前四年,美國老羅斯福總統決定退還庚子賠款半數指定用于教育用途,意思是好的,但是帶著深刻的國恥的意味。所以這學校的學制特殊,事實上是留美預備學校,不由教育部管理,校長由外交部派。每年招考學生的名額,按照各省分擔的庚子賠款的比例分配。我原籍浙江杭縣,本應到杭州去應試,往返太費事,而且我家寄居北京很久,也可算是北京的人家,為了取得法定的根據起見,我父親特赴京兆大興縣署辦理入籍手續,得到準許備案,我才到天津(當時直隸省會)省長公署報名。我的籍貫從此確定為京兆大興縣,即北京。北京東城屬大興,西城屬宛平。 那一年直隸省分配名額為五名,報名應試的大概是三十幾個人,初試結果取十名,復試再遴選五名。復試由省長朱家寶親自主持,此公素來喜歡事必躬親,不愿假手他人,居恒有一顆閑章,文曰“官要自作”。我獲得初試入選的通知以后就到天津去謁見省長。十四歲的孩子幾曾到過官署?大門口的站班的衙役一聲吆喝,嚇我一大跳,只見門內左右站著幾個穿寬袍大褂的衙役垂手肅立,我逡巡走進二門,又是一聲吆喝,然后進入大廳。十個孩子都到齊,有人出來點名。靜靜地等了一刻鐘,一位面團團的老者微笑著踱了出來,從容不迫地抽起水煙袋,逐個地盤問我們幾句話,無非是姓甚、名誰、幾歲、什么屬性之類的談話。然后我們圍桌而坐,各有毛筆紙張放在面前,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孝悌為人之本”。這個題目我好像從前做過,于是不假思索援筆立就,總之是一些陳詞濫調。 過后不久榜發,榜上有名的除我之外有吳卓、安紹蕓、梅貽寶及一位未及入學即行病逝的應某。考取學校總是幸運的事,雖然那時候我自己以及一般人并不怎樣珍視這樣的一個機會。 就是這樣我和清華結下了八年的緣分。 二 八月末,北京已是初秋天氣,我帶著鋪蓋到清華去報到,出家門時母親直哭,我心里也很難過。我以后讀英詩人Cowper的傳記時之特別同情他,即是因為我自己深切體驗到一個幼小的心靈在離開父母出外讀書時的那種滋味--說是“第二次斷奶”實在不為過。**次斷奶,固然苦痛,但那是在孩提時代,尚不懂事,沒有人能回憶自己斷奶時的懊惱,第二次斷奶就不然了,從父母身邊把自己扯開,在心里需要一點氣力,而且少不了一陣辛酸。 清華園在北京西郊外的海甸的西北。出西直門走上一條漫長的馬路,沿途有幾處步兵統領衙門的“堆子”,清道夫一鏟一鏟地在道上撒黃土,一勺一勺地在道上潑清水,路的兩旁是鋪石的路專給套馬的大敞車走的。*不能忘的是路邊的官柳,是真正的垂楊柳,好幾丈高的丫杈古木,在春天一片鵝黃,真是柳眼挑金。更動人的時節是在秋后,柳絲飄拂到人的臉上,一陣陣的蟬噪,夕陽古道,情景幽絕。我初上這條大道,離開溫暖的家,走向一個新的環境,心里不知是什么滋味。海甸是一小鄉鎮,過仁和酒店微聞酒香,那一家的茵陳酒蓮花白是有名的,再過去不遠有一個小石橋,左轉去頤和園,右轉經圓明園遺址,再過去就是清華園了。清華園原是清室某親貴的花園,大門上“清華園”三字是大學士那桐題的,門并不大,有兩扇鐵柵,門內左邊有一棵狀如華蓋的老松,斜倚有態,門前小橋流水,橋頭上經常系著幾匹小毛驢。 園里談不到什么景致,不過非常整潔,綠草如茵,校舍十分簡樸但是一塵不染。原來的一點點中國式的園林點綴保存在“工字廳”“古月堂”,尤其是工字廳后面的荷花池。徘徊池畔,有“風來荷氣,人在木陰”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鐘為報時之用。池畔松柏參天,廳后匾額上的“水木清華”四字確是當之無愧。又有長聯一副:“檻外山光,歷春夏秋冬,萬千變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東西南北,去來澹蕩,洵是仙居。” (祁寯藻書)我在這個地方不知道消磨了多少黃昏。 西園榛莽未除,一片蘆蒿,但是登土山西望,圓明園的斷垣殘石歷歷可見,俯仰蒼茫,別饒野趣。我記得有一次郁達夫特來訪問,央我陪他到圓明園去憑吊遺跡,除了那一堆石頭什么也看不見了,所謂“萬園之園”的四十美景只好參考后人畫圖于想象中得之。 三 清華分高等科、中等科兩部分。剛入校的便是中等科的一年級生。中等四年,高等四年,畢業后送到美國去,這兩部分是隔離的,食宿教室均不在一起。 學生們是來自各省的,而且是很平均地代表著各省。因此各省的方言都可以聽到,我不相信除了清華之外有任何一個學校其學生籍貫是如此的復雜。有些從廣東、福建來的,方言特殊,起初與外人交談不無困難,不過年輕的人學語迅速,稍后亦可適應。由于方言不同,同鄉的觀念容易加強,雖無同鄉會的組織,事實上一省的同鄉自成一個集團。我是北京人,我說國語,大家都學著說國語,所以我沒有方言,因此我也就沒有同鄉觀念。如果我可以算得是北京土著,像我這樣的土著,清華一共沒有幾個(原籍滿族的陶世杰,原籍蒙族的楊宗瀚都可以算是真正的北京人)。北京也有北京的土語,但是從這時候起我就和各個不同省籍的同學交往,我只好拋棄了我的土語的成分,養成使用較為普通的國語的習慣。我一向不參加同鄉會之類的組織,同時我也沒有濃厚的鄉土觀念,因為我在這樣的環境有過八年的熏陶,凡是中國人都是我的同鄉。 ……
百年夢憶:梁實秋人生自述 作者簡介
梁實秋(1903~1987),中國著名的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他生于北京,畢業于清華大學,1923年赴美留學,在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及哈佛大學研究英國文學三年。歷任東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教授。抗戰期間,曾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國立編譯館編篡。抗戰勝利后,任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去臺后曾任編譯館館長、臺灣師范大學教授及文學院院長。 梁實秋曾與魯迅等左翼作家筆戰不斷。一生給中國文壇留下了兩千多萬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創造了中國現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紀錄。代表作有《雅舍小品》、《莎士比亞全集》等。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莉莉和章魚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