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內蒙古生態系統功能價值評估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710905
- 條形碼:9787517710905 ; 978-7-5177-1090-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內蒙古生態系統功能價值評估 本書特色
本書從內蒙古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等生態系統結構出發,詳細介紹了內蒙古生態屏障作用以及服務價值,并對內蒙古各盟市開發類型、生態系統服務空間流動路徑進行了評估與對比,觀點新穎,對內蒙古生態環境維持與保護,以及經濟發展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導性數據和建議,具有相當大參考價值。
內蒙古生態系統功能價值評估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內蒙古的地理位置、生態環境等生態系統結構出發, 詳細介紹了內蒙古生態屏障作用以及服務價值, 并對內蒙古各盟市開發類型、生態系統服務空間流動路徑進行了評估與對比, 觀點新穎, 對內蒙古生態環境維持與保護, 以及經濟發展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導性數據和建議, 具有相當大參考價值。
內蒙古生態系統功能價值評估 目錄
1.1 研究背景 1
1.2 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及其對周邊影響 3
1.2.1 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構成 3
1.2.2 內蒙古生態安全屏障在維持區域生態安全中的作用 8
1.3 研究方案 15
二 內蒙古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狀況 18
2.1 自然條件 18
2.1.1 植被特征 18
2.1.2 地形地貌特征 19
2.1.3 氣候特征 20
2.1.4 土壤特征 20
2.1.5 水文水系特征 21
2.1.6 土地覆被特征 22
2.2 社會經濟狀況 24
2.3 結論 27
三 內蒙古生態系統結構、質量及其時空格局 28
3.1 生態系統結構及其時空變化格局 28
3.2 生態系統質量及其時空變化格局 31
3.2.1 植被覆蓋度 31
3.2.2 凈初級生產力(NPP) 32
3.3 結論 34
四 內蒙古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 36
4.1 初級產品生產 36
4.1.1 初級產品生產計算方法 36
4.1.2 結果與分析 39
4.2 防風固沙 45
4.2.1 防風固沙計算 45
4.2.2 防風固沙計算結果分析 47
4.3 水源涵養 51
4.3.1 水源涵養量計算 51
4.3.2 水源涵養量結果分析 54
4.4 土壤保持 58
4.4.1 土壤保持計算 58
4.4.2 土壤保持評估結果 61
4.5 大氣調節 65
4.5.1 大氣調節計算 65
4.5.2 大氣調節評估結果 66
4.6 生物多樣性維持 71
4.6.1 生物多樣性維持計算 71
4.6.2 生物多樣性維持評估結果 71
4.7 結論與討論 75
4.7.1 主要結論 75
4.7.2 討論 76
五 內蒙古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 78
5.1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核算框架 78
5.2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指標 81
5.3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功能量核算方法 84
5.4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方法 85
5.5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體系 89
5.6 內蒙古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 90
5.6.1 生態系統產品提供價值 91
5.6.2 生態系統調節服務價值 91
5.6.3 生態系統文化服務價值 93
5.6.4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變化(2000~2015年) 94
5.7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與 GDP 比較 96
5.7.1 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 96
5.7.2 經濟開發價值 100
5.7.3 生態服務價值與經濟開發價值對比分析 102
5.8 結論與討論 107
5.8.1 主要結論 107
5.8.2 討論 108
六 生態系統服務區域效應分析 109
6.1 內蒙古防風固沙服務效應分析 110
6.1.1 研究方法 111
6.1.2 內蒙古防風固沙服務受益區識別 114
6.2 內蒙古固碳釋氧服務效應分析 133
6.2.1 研究方法 134
6.2.2 固碳服務供給的空間分布 136
6.2.3 固碳服務需求的空間分布 139
6.2.4 固碳服務受益區識別及流動效應的空間分布格局 140
6.2.5 結論與討論 142
6.3 水供給服務區域效應分析 145
6.3.1 內蒙古水資源供需格局 145
6.3.2 基于流域的受水區和供水區格局分布 157
6.4 初級產品生產區域效應分析 162
6.4.1 內蒙古理論畜產品產量 162
6.4.2 內蒙古畜產品消費量 164
6.4.3 內蒙古畜產品剩余量 165
6.4.4 內蒙古畜產品區域效應 167
七 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及其成本測算 168
7.1 主要生態環境問題 168
7.1.1 資源開發引發生態問題 168
7.1.2 土地退化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171
7.1.3 生物災害頻發,災害損失巨大 173
7.1.4 森林資源質量不高,生態功能亟待提升 175
7.2 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 177
7.2.1 林草建設與保護工程 177
7.2.2 荒漠化治理工程 182
7.2.3 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183
7.2.4 生物資源保護與建設工程 184
7.2.5 高效節水農業建設工程 185
7.3 各屏障帶主導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 186
7.3.1 森林屏障帶 186
7.3.2 稀樹灌草屏障帶 187
7.3.3 草原屏障帶 187
7.3.4 荒漠區 188
7.4 小結 188
八 結論與建議 190
8.1 主要研究結論 191
8.1.1 將內蒙古劃分為四個生態安全屏障帶,各生態屏障帶在維持區域生態安全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91
8.1.2 生態系統以草地和荒漠為主,近年來生態系統質量逐步提升 192
8.1.3 提供了多種生態系統服務,大部分生態系統服務物質量與價值量持續增加 194
8.1.4 總體上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略低于經濟開發價值,不同盟市呈現不同開發類型 197
8.1.5 生態系統服務受益范圍從區域擴展到全國,生態安全屏障對維持區域乃至全國生態安全至關重要 198
8.1.6 生態環境問題凸顯,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持續推進刻不容緩 205
8.2 政策建議 206
8.2.1 加大生態投入,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 206
8.2.2 建立現代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構建自然資源資產評估方法體系,將自然資產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206
8.2.3 針對不同開發類型,開展區域發展差異化績效考核制度 207
8.2.4 拓寬生態補償渠道,積極開展生態服務受益區對供給區橫向生態補償 208
8.2.5 限制稀樹灌草屏障帶工農業開發,保護稀樹灌草植被 208
主要參考文獻 210
內蒙古生態系統功能價值評估 節選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部邊境,跨越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個地區,位于蒙古高原南端,氣候從大陸性季風氣候逐漸向西過渡到溫帶大陸性氣候,生態環境類型多樣。因為內蒙古在北方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區位,被認為是我國北方生態屏障。內蒙古生態保護與恢復將對自治區以及東北、華北和西北等區域乃至全國的生態環境安全都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研究在劃分不同生態安全屏障帶基礎上,分析了內蒙古生態系統結構與質量變化,評價了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對比分析不同盟市生態服務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基礎上,明確了各盟市開發類型,通過研究重要生態系統服務空間流動路徑及其傳輸過程,確定了內蒙古生態系統服務在區域乃至全國發揮的重要作用,□后在梳理現有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需要部署的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及其成本投入,促進與改善內蒙古區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通過研究獲得以下結果:
(1)生態安全屏障帶劃分:本研究將內蒙古劃分為森林生態屏障帶、草原生態屏障帶、稀樹灌草生態屏障帶和西北荒漠屏障帶。不同生態屏障帶為自治區,華北、東北、西北區域乃至全國提供了防風固沙、水源涵養和土壤保持、固碳釋氧、初級產品生產(畜產品)以及生物多樣性維持等生態服務,為人類福祉做出貢獻。
(2)內蒙古生態系統質量逐步改善:生態系統以草地為主,2000—2015年植被覆蓋度從41.15%增加至45.26%,增加了4.11%,變化率為9.99%,草原帶、森林帶、稀樹灌草帶和西部荒漠帶的植被覆蓋度均有所增加,增加率分別為9.68%、5.75%、18.02%和13.13%。2010—2015年,NPP從229.56 g C?m—2?a—1增加至251.85 g C?m—2?a—1 ,增加9.71%,荒漠帶、草原帶和稀樹灌草帶的NPP均有所增加,森林帶的NPP有所降低。
(3)生態系統服務物質量與價值量有增有減:2000—2015年內蒙古產草總量從0.28億噸增加至0.34億噸,理論載畜量從2374.38萬羊單位增加至2859.82萬羊單位;防風固沙總量從101.14億噸降低至64.56億噸,減少了36.58億噸;水源涵養總量從300.59億立方米增加至839.16億立方米,增加了538.57億立方米;土壤保持總量從26.13億噸增加至47.49億噸,增加了21.36億噸;固碳量總量從2.83億噸增加至3.24億噸,增加了0.41億噸,釋氧量從2.06億噸增加至2.19億噸,增加了0.13億噸;生物多樣性維持總價值量從2731.17億元增加至2949.28億元,增加了218.11億元。2015年內蒙古生態系統總價值量為16579.29億元,相比于2000年增加4500億元。
(4)對比生態服務價值與經濟開發價值,盟市呈現不同開發類型:2000年、2015年內蒙古總體上各區域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比經濟價值量高; 2000年僅烏海市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低于經濟價值量,其中呼倫貝爾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與經濟價值量差值□大,高達7590.15億元;其次是錫林郭勒,為3791.35億元。2015年包頭、呼和浩特、鄂爾多斯、烏海幾個盟市的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低于經濟價值量,其中呼倫貝爾市差值達13808.19億元,而鄂爾多斯市的差值達到—1687.76億元。2000年森林屏障帶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與經濟價值量差值□大,高達7462.17億元。2015年稀樹灌草屏障帶的生態系統生產總值低于經濟價值量,相差達—6542.48億元。
(5)生態服務受益范圍從區域擴展至全國,生態屏障功能持續發揮:防風固沙受益范圍包括中國的北方地區,以東北和華北地區為主,境外涉及東北亞、東南亞、北美及西亞部分地區。固碳服務的實際受益區范圍,涉及京津冀城市群、山西省、遼寧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陜西省榆林市、甘肅省張掖市、金昌市、武威市、白銀市。水供給服務的受益范圍包括自治區邊界外部的西部、南部和東偏南地區。畜產品生產受益范圍集中于東北中部地區和華北及關中地區。
(6)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持續推進刻不容緩:開展林草保護與建設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生物資源保護與建設工程和高效節水農業工程等建設,共計投資1444.19億元。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還需為調整與優化林分結構、有害生物治理、高效節水農業工程增加約350億元投資。以水定林、水源平衡原理,通過人工造林種草、人工促天然更新的封山育林育草、引進珍貴鄉土樹種草種撫育改造低價值林分、更新改造農田防護林、生物與生化結合的有害生物治理等工程措施,發展特色林果產業,在提高區域植被覆蓋率,提升區域生態服務供給能力,實現與農民增產增收與精準扶貧相結合。
(7)政策建議:加大生態投入,進一步推進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實施;建立現代自然資源產權制度,構建自然資源資產評估方法體系,將自然資產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針對不同開發類型,開展區域發展差異化績效考核制度;拓寬生態補償渠道,積極開展生態服務受益區對供給區橫向生態補償;限制稀樹灌草屏障帶工農業開發,保護稀樹灌草植被。
內蒙古生態系統功能價值評估 作者簡介
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是承擔自治區政府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重大問題綜合性政策調查研究、決策咨詢論證,組織參與自治區政府有關重要文件起草修改工作,跟蹤研究自治區經濟社會發展形勢,收集分析整理和報送經濟社會發展重要信息、組織政府參事開展參政咨詢的政府直屬機構。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現有8個行政處室,16個專業研究所,是內蒙古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煙與鏡
- >
史學評論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