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愛神之淚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23693
- 條形碼:9787305223693 ; 978-7-305-22369-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神之淚 本書特色
★ “愛欲與死亡的大師”喬治?巴塔耶臨終之作,繼《色情》《色情史》后喬治?巴塔耶關于色情的又一力作,一部另類“色情史”。
★在詩性的沉醉和神圣的迷狂中,探索欲望的真諦,借藝術之光,揭露愛欲的面容,揭示愛與死、色與苦、笑與淚的同一性。
★ 配200余幅圖片,圖文并茂,異趣紛呈。
★裝幀由屢獲“z美的書”殊榮的知名設計師周偉偉精心打造,極具收藏價值;內文正文雙色印刷(象征愛欲的紅色+象征死亡的黑色),輔文精選柔情粉色紙,給人絕妙的閱讀體驗。
愛神之淚 內容簡介
本書是法國著名思想家、作家喬治·巴塔耶的一部理論著作。笑聲總是與愛欲的歡愉相聯, 而淚水是死亡的符號。在這本奇特的作品中, 巴塔耶延續并發展了他在《情色論》與《拉斯科或藝術的誕生》中的主題, 再一次潛進了人類存在基底的迷宮之中, 在意識背面的無邊黑暗中探索著情色、死亡、僭越和神圣的真理。
愛神之淚 目錄
前 言
**部分:開端(愛神的誕生)
Ⅰ.死亡意識
1. 情色、死亡與“惡魔”
2. 史前之人與有畫的洞穴
3. 與死亡意識相連的情色
4. 拉斯科洞穴“坑”底的死亡
Ⅱ.勞作與游戲
1. 情色、勞作與欲仙欲死
2. 具有雙倍魔力的洞穴
第二部分:終結(從古代到現代)
Ⅰ.狄奧尼索斯或古代
1. 戰爭的誕生
2. 奴隸制和賣淫
3. 勞作的首要性
4. 論下層階級在宗教情色發展中的作用
5. 從情色的笑聲到禁忌
6. 悲劇的情色
7. 僭越之神或節慶之神:狄奧尼索斯
8. 狄奧尼索斯的世界
Ⅱ.基督教時代
1. 從基督教的審判到病態的贊頌(或從基督教到撒旦教)
2. 情色在繪畫中的重現
3. 樣式主義
4. 18世紀的浪蕩與薩德侯爵
5. 戈雅
6. 吉爾?德?萊斯與伊麗莎白?巴托里
7. 現代世界的演變
8. 德拉克洛瓦、馬奈、德加、居斯塔夫?莫羅和超現實主義者
Ⅲ.權當結論
1. 迷人的形象
2. 巫毒獻祭
3. 中國酷刑
譯名對照表
譯后記
愛神之淚 節選
第二部分:終結(從古代到現代)
Ⅱ.基督教時代
2. 情色在繪畫中的重現
中世紀在繪畫中賦予了情色一個位置:它把情色流放至地獄!這一時期的畫家為教會工作。而對教會來說,情色就是罪。繪畫只能把情色引入一個方面,那就是審判。只有地獄的再現——只有罪惡的令人厭惡的圖像——能夠為情色提供一個位置。
從文藝復興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甚至在中世紀的形式遭到拋棄之前,自藝術愛好者購買情色作品的那一刻起,事情就發生了變化,尤其是在德國。那時,只有*富裕的人才有錢定制世俗繪畫。版畫沒有那么昂貴。但版畫的費用也非所有人都擔負得起。
這些限制不得不被考慮。那些繪畫——或那些版畫——給出的激情的表達是扭曲的。那些繪畫和版畫不像中世紀的圖片一樣引起普遍的反應,民眾的反應。但民眾本身已服從激情的暴力:暴力能夠在一個被稀釋了的世界里運作,從中就浮現了那誕生于黑夜的藝術。
無疑,我們應當考慮這些限制。那些繪畫——或那些版畫——給出的激情的表達是部分地扭曲的。那些繪畫和版畫不像中世紀的圖片一樣傳達了一種共同的情感。然而,激情的暴力就在這種誕生于宗教世界之黑夜,誕生于幸存之世界的情色藝術里運作,那世界虔誠地詛咒一切肉體的作品……
阿爾布雷特?丟勒(Albert Dürer )、老盧卡斯?克拉納赫(Lucas Cranach)、巴爾東·格里恩(Baldung Grien)的作品再次回應了這白日的不確定性。因此,它們的情色價值在某種意義上令人心碎。它沒有在一個輕易打開的世界里得到肯定。在這里,我們發現了一道搖曳不定的,甚至嚴格地說,狂躁不安的光芒。的確,克拉納赫的裸體貴婦的巨大帽子回應了一種對挑逗的癡迷。今天,我們變得如此輕浮,以至于我們不禁對之發出笑聲…… 但面對他描繪的那根從胯部把受害者撕開的長鋸,我們流露的就不只是一種愉悅的情感了……
自一種遙遠的、往往粗暴的情色進入這個世界以來,我們就面對著情色和施虐狂的可怕結合。
在阿爾布雷特?丟勒那里,情色和施虐狂的聯系幾乎不少于克拉納赫或巴爾東?格里恩作品中的情形。但巴爾東?格里恩恰恰把情色的吸引同死亡聯系了起來——同一種無所不能的、可怕的死亡圖像聯系了起來,但那樣的死亡也把我們引向了一種充滿魔力的魅惑感——他把情色的吸引同死亡,同死亡的腐爛,而不是痛苦,聯系了起來。不久,這些關聯消失了:樣式主義將把繪畫從中解放出來!但直到18世紀,一種自身肯定的情色才為世人所知:浪蕩的情色。
18世紀的浪蕩與薩德侯爵
在18世紀的放蕩法國,一種根本的變化產生了。16世紀的情色是沉重的。在安東尼?卡隆那里,它能夠與一種狂暴的施虐癖攜手并行。
布歇(Boucher)的情色趨向于輕盈。輕盈能夠出現,只是為了給沉重開路……笑聲有時也為一場大屠殺搭建舞臺。但那時的情色對以之為前奏的種種恐怖一無所知。
布歇應該從未遇見過薩德(Sade )。的確,不論薩德一生迷戀的是怎樣的恐怖之過度——它們構成了其書中的兇殘敘事——他仍可以發出笑聲。然而,我們知道,在那段把他從馬德隆奈特監獄押到皮克普監獄的旅程途中——如果不是熱月政變,這段旅程的終點會是絞刑架——薩德有過短暫的停留,并厭倦了眼前大革命的斬首場景……可薩德自己的生命——他在監獄里待了三十年,但他特別地用不計其數的幻想來充實他的孤獨:他幻想可怕的尖叫和流血的尸體。只有想象那不可容忍的事情,薩德自己才忍受了這樣的生命。在薩德的狂躁中,有一場爆炸的對等物:既把他撕碎,又無論如何令他窒息。
戈雅
薩德的孤獨的悲傷所敞開的難題,不能用一種只是玩弄詞語的令人厭煩的努力來解決。唯有性情每每回答了人類生命的終極問題。唯有鮮血的流動回應了克服恐懼的可能性。每當回答在性情的突變中被給出時,那只意味著性情的突變。嚴格地說,我已從薩德的語言中提取了一個暴力的運動(但薩德的晚年使人認為,死亡臨近之際,他陷入了陰沉的倦怠)。
問題沒有把一種合理的觀看方式同另一種不合理的方式對立起來。它把相互矛盾的神經狀態對立起來,那些狀態*終只能由鎮靜劑或補藥來療治……
問題仍在我們身上引起陣陣刺痛。只剩一種可能:用一個消沉恐怖的典范來對抗狂暴的典范。薩德和戈雅(Goya)大約生活在同一時代。薩德,身陷囹圄,有時狂怒至極;戈雅,失聰了三十六年,被困于絕對耳聾的牢籠。法國大革命激起了兩人心中的希望:他們都對以宗教為基礎的舊制度懷有一種病態的憎惡。但一種對過度痛苦的迷戀特別地把他們統一起來。戈雅沒有像薩德那樣把痛苦和淫樂相連。然而,他對死亡和痛苦的癡迷包含了一種近乎于情色的痙攣的暴力。但情色在某種意義上是條出路,是恐懼的一個可恥的出口。戈雅的夢魘,如同他的失聰,禁錮了他,以至于從人的角度上,說命運更為殘酷地禁錮了薩德或戈雅是不可能的。無疑,薩德在心智失常之際,依舊有人的情感。至于戈雅,他在其版畫、素描和繪畫中抵達了徹底的精神迷亂(而的確沒有違背任何法律;此外,薩德大體上仍有可能處在法律的限度內)。
愛神之淚 作者簡介
喬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國哲學家、評論家、小說家,博學多識,思想龐雜,其作品涉及哲學、倫理學、神學、文學、經濟學等諸多領域。巴塔耶的思想上承尼采、克爾凱郭爾、薩德的批判傾向,下啟20世紀后期法國諸家思潮,對福柯、德里達、波德里亞等人的影響尤深,頗具反叛精神,被譽為“后現代思想策源地之一”。
譯者簡介
尉光吉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西方文藝理論和法國哲學。譯有布朗肖《無盡的談話》和齊澤克《享受你的癥狀》等作品。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山海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