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4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42273
- 條形碼:9787101142273 ; 978-7-101-14227-3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4輯) 本書特色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 第四輯》將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世界文學和文藝學這個學科自然地融合貫穿起來,精選了優秀的論文,為推進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的研究走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4輯) 內容簡介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四輯)包括文學傳播與接受理論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中外文學相互傳播與接受研究等內容,既有對傳播研究的理論思考和整體格局的建構,也有具體的個案分析;既探討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及其特點,也探討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傳播過程及其規律,同時還研究中外文學的雙向互動傳播及其影響。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4輯) 目錄
春秋戰國之際的否定孔子之風與先秦思潮
傳播接受視域中的伯奇故事及其演變
近現代日本白居易詩歌研究綜述
“歷代文話”的接受史意義
一一《醉翁亭記》接受史的四個時代
宋代《赤壁賦》的“自媒體”與“多媒體”傳播
陳與義詩歌傳播與接受述論
論宋人同題文章與師門文學交流、傳播
宋人詞集序跋之傳播芻議
宋詞的書冊傳播
湯顯祖《牡丹亭》東傳朝鮮王朝考述
明詞文獻整理史述略
唐宋詞集“副文本”及其傳播指向
一一以明末清初編刻的唐宋詞集為討論中心
從《錦瑟》、《藥轉》論姚培謙《李義山詩集箋注》
對李商隱詩的接受
民國時期白居易接受與研究論略
一一以胡適、陳寅恪為中心
中國現代詩歌接受與經典化的三重向度
對新詩建構與發展問題的思考
一一《新詩年選(一九一九年)》的現代詩學立場
與詩歌史價值
胡適詩學的接受歷史考察
一一以新舊、中西之爭為中心
中日比較視野中的北岡正子的魯迅研究
“兩個口號”論爭與俄蘇文學文論
傳播中的期刊
文學傳播與接受論叢(第4輯) 作者簡介
尚永亮,1956年生。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兼任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組評審專家、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等,以及中國臺灣、日本、德國、法國等海內外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主要從事漢唐文學、中國文學批評史等的教學和研究,在主題學、傳播接受學、唐代詩學與文化學、人與自然關系等領域,均有一定突破和建樹。已出版《貶謫文化與貶謫文學》《唐代詩學》《唐代詩歌的多元觀照》《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經典解讀與文史綜論》等專著、譯著20余部,主編教材及叢書多種,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文藝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譯文200余篇。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五個一”人才、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等獎勵和稱號。 譚新紅,1970年生。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宋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詞學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武漢大學70后學術團隊“中國文學傳播與接受研究團隊”負責人。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史”“唐宋詞名篇導讀”等課程的教學和研究。已出版《清詞話考述》《宋詞傳播方式研究》《詞學研究》等個人專著,在《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完成省部級以上科研課題數項。
- >
月亮虎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