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the fever called living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171958
- 條形碼:9787532171958 ; 978-7-5321-719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the fever called living 本書特色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1809~1849),19世紀美國詩人、小說家和文學評論家,美國浪漫主義思潮時期的重要成員。 埃德加·愛倫·坡1809年1月19日生于馬薩諸塞州的波士頓,他年幼時父母雙亡,隨即被弗吉尼亞州里士滿的約翰和弗朗西絲斯·愛倫夫婦收養,在弗吉尼亞大學就讀了短暫的一段時間后輟學,之后從軍,愛倫·坡離開了愛倫夫婦。愛倫坡低調地開始了他的寫作生涯,匿名出版了詩集《帖木爾和其它的詩》。1835年他在巴爾的摩和13歲的表妹弗吉尼亞·克萊姆結婚。1838年《阿瑟·戈登·皮姆的故事》出版并被受到了廣泛的關注。1839年夏天,愛倫·坡成為《伯頓紳士雜志》的助理編輯。這期間他發表了的隨筆、小說,和評論,加強了他在《南方文學信使》工作時期開始確立的敏銳批評家的聲譽,同期,《怪異故事集》上下卷在1839年出版。1845年1月,愛倫·坡發表詩歌“烏鴉”,一時聲譽鵲起。1849年10月7日逝于巴爾的摩。 本書為愛倫坡傳記。
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the fever called living 內容簡介
人物傳記。本書為愛倫坡傳記。埃德加·愛倫·坡是一位嚴肅的詩人,也是一個死于貧困的醉鬼,是當時成功又臭名昭著的作家。他在四十歲時窮困潦倒,醉死在大街上。死前留下他用英語創作的一些偉大作品,從令人毛骨悚然的《告密的心》到**部現代偵探小說《莫格街謀殺案》,再到標志性的詩歌《烏鴉》。本書作者保羅o柯林斯是當今活躍的歷史學家之一,在他筆下,這個神秘而矛盾的人物以一個天才的形象出現,被藝術抱負和不世之才驅策,又毀滅。柯林斯闡釋了坡的巨大成功和極大的失敗,甚至挖掘出坡用神秘的匿名出版的**部小說。埃德加·愛倫·坡活了四十年,每天都在發燒。這本書名帶著"發燒"的傳記,目光敏銳,富有同情心,構建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曾被譽為"美國的莎士比亞"的男人。
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the fever called living 目錄
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the fever called living 節選
養父顯然對這個十五歲少年的情緒跌宕很惱火,隨即又遷怒于埃德加的朋友們。“他什么事都不做,神情悲傷,情緒低落,對家里人動不動就發脾氣,”愛倫在那年秋天的一封信中說,“我們的付出怎么會是這樣的結果,真無法理解……恐怕是那些小伙伴把他帶進他們的套路里,完全背離了他在英國學到的那些。” 愛倫不可能理解兒子的心思,埃德加那些朋友也半斤八兩。這孩子的表演實在是與眾不同。坡繼承了母親的天賦,愛唱歌,并對從事演藝的生身父母充滿好奇;長期分離的哥哥亨利·坡也會匆匆來看他兩眼,更讓他惦記自己的幼年生活。于是,埃德加聯手斯坦納德夫人的兒子和另一位同學,創辦了戲劇社,間或上演一些劇作,如《尤利烏斯·凱撒》,入場費一美分。同學們都羨慕坡的體育才能——他是一個清瘦敏捷的賽跑選手和實力強勁的游泳選手——但對他的戲劇天賦會如何發展則不太有把握。 ………… 盡管如此,他挑中的大學新生宿舍——吉祥的13號房——對他而言是一個新的自由天地,藝術的圣殿。在簡樸的木質家具和搖曳的牛油蠟燭燈光中,是伏爾泰的《古代史》,那是他從學校圖書館借來的,還有一本價值不菲的插圖版《拜倫勛爵詩集》。坡依照那本詩集中的插圖,在宿舍天花板上畫了一張真人大小的拜倫肖像,當時離這位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死于希臘民族獨立戰爭只有兩年時間,十七歲的坡以此向這位丑聞纏身的藝術家的光榮捐軀致敬。 可他在宿舍外的丑聞就完全不同了。學校的環形大廳在建設中,圖書館的書籍也還沒有登記編目。杰斐遜創立了一個思想格外超前的教學實驗——學校課程可以自由選修,并采取學生榮譽制度進行自治。結果是,在坡讀書期間,這里與其說是烏托邦,不如說是一個蠻荒的大自然。一名弗吉尼亞大學學生在打牌時掄起馬鞭抽打同學,而另一對學生則怒不可遏地相互詆毀。坡曾就此驚訝地寫道,“大學里的每一根柱廊都貼滿紙條,白花花一片”,全是對戰者們的傳單。 ……… 不過,坡仍試圖融入其中,他大口喝下深受學生們歡迎的桃子白蘭地,一口一杯。即便如此,坡還是顯得高冷拒人——或許正是因為他對自己的創作有點過于較真。他曾經向同學們大聲朗讀一篇短篇小說,里面有一個名叫加菲(Gaffy)的主人公,同學們就給坡安了這個綽號,令他惱羞成怒。 “我的印象是,無論過去還是現在,沒人敢說了解他,”一個同班同學多年后回憶起“加菲”時說,“他總是掛著……一副悲傷、抑郁的臉,即便是笑也一副勉為其難的樣子,我不記得他曾開懷大笑過。”坡身上的這一點其他人也注意到了。“他是個漂亮的男孩——不很健談,”他的女友艾爾米拉說,“但真開起口來也會忘乎所以,通常則是一臉苦相。”或許像他有時暗示的那樣,他的抑郁性格來自于生身父母和他們的悲慘結局,并因為約翰·愛倫拒絕正式收養他而進一步加深,令埃德加在這個世界上始終有點不踏實。 …………………… 他被小心地移送至新的地點,紀念碑則要等到1875年11月一個寒冷的日子才揭幕。城里的學校當天放了一天假,超過一千名巴爾的摩人從墓園近旁的集會大廳涌出來;走廊里也擠滿了觀眾,還有從四周房子的窗戶里探出身子的。除了巴爾的摩的學校教師,人群中還能看到一位身材高大、胡須灰白的名人——沃爾特·惠特曼,差不多三十年過去了,當年他還是一位年輕自信的布魯克林印刷工時,坡就在《百老匯日報》上發表過他的詩作。和他在一起的還有一些人,他們的腦海里都回旋著對坡活生生的記憶:坡的堂弟尼爾森·坡、老同學喬·克拉克,以及約翰·拉楚伯——當年《星期六游客報》征文比賽的評委之一,而正是1833年的那次比賽帶給坡**次真正的突破。 拉楚伯在講話中回憶的那個人并不是一位陰郁的傳奇詩人,而是一個刻苦、想象力超群的手藝人:他**次見到埃德加時,這個年輕人正忙著構思《漢斯·普法爾的非凡歷險記》的月球騙局,迫不及待地向他描繪一個制鞋匠乘氣球飛到月亮上去的奇妙故事。“他升得越來越高,*后,直到他到達天空中的某個位置,月球的引力大過了地球的引力,”老編輯追憶著坡就那個突然翻轉過去的載人艙的解釋,“說書人變得非常激動,興奮地說個不停,手舞足蹈,而當那上下顛倒發生時,他為了強調而拍起手,使勁地跺腳,連我也受到了感染……他為自己的興奮道歉,還自我解嘲地大笑起來。” 集會隊伍繼續走向新墓地,那里將是埃德加、弗吉尼亞和瑪麗亞姑媽的安息地,讓這個奇特的家庭重新團聚,而那個家是坡一生中的痛苦與安慰。在那里,眾人朗誦了他的*后一首詩《安娜貝爾·李》——而那首詩的*后幾行是一個藝術家安息時的道別: 于是就這樣,我整夜都躺倒在 愛人身旁——我的愛——我的生命,我的新娘 在那大海邊她的石墓里—— 在嘩嘩響的海邊她的墳墓里。
愛倫·坡:有一種發燒叫活著:the fever called living 作者簡介
埃德加·愛倫·坡(Edgar Allan Poe)是一位嚴肅的詩人、偵探小說教父,也是一個死于貧困的醉鬼,是當時成功又臭名昭著的作家。他在四十歲時窮困潦倒,醉死在大街上。死前留下他用英語創作的一系列偉大作品,從令人毛骨悚然的《告密的心》到第一部現代偵探小說《莫格街謀殺案》,再到標志性的現代詩歌的開山作《烏鴉》。 本書作者保羅??柯林斯是當今活躍的歷史學家之一,在他筆下,這個神秘而矛盾的人物以一個天才的形象出現,被藝術抱負和不世之才驅策,又毀滅。柯林斯闡釋了坡的巨大成功和極大的失敗,甚至挖掘出坡用神秘的匿名出版的第一部小說。埃德加·愛倫·坡活了四十年,每天都在發燒。這本書名帶著“發燒”的傳記,目光敏銳,富有同情心,構建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講述的是一個曾被譽為“美國的莎士比亞”的男人。
- >
莉莉和章魚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