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華文文學評論(第6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028584
- 條形碼:9787569028584 ; 978-7-5690-285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文文學評論(第6輯) 內容簡介
《華文文學評論》收錄中國大陸、港澳臺學者以及北美等地華人的有關文學創作的成果。所收文章既包括名家名人,也有對新的文學現象、動態進行評論和研究之作。書稿所收論文的原則,堅持雙百方針,堅持馬列主義,旨在反映文學創作與研究的前沿成果。
華文文學評論(第6輯) 目錄
消失了,滿天壯麗的霞光
——余光中詩文里的生與死
在高寒的天頂:余光中的文學地位與現實處境
我眼中的余光中先生
余光中詩文作品中的生死觀
余光中詩歌的“不隔”追求
——從兩稿《天狼星》及若干詩論說起
洛夫研究
詩人的典范——悼一代詩魔洛夫
空間的想象與鄉愁的流動
——以洛夫《石室之死亡》《漂木》為中心
鄧禹平研究
有關詩人鄧禹平的文獻考訂與田野調查
“高山長青,澗水常藍
——臺灣”鬼才“鄧禹平的愛情絕唱
從金鐘山到阿里山
——謹以此文紀念鄧禹平先生辭世30周年
金庸研究
國際金庸與中外武俠小說研討會(2016年10月12日)在澳門大學舉行
金庸小說中的養生法
《書劍恩仇錄》的時空體研究
《連城訣》小說場景的空間詩學
金庸武俠小說中永遠的少年和永遠的少女形象分析
——以楊康、歐陽克和小昭、梅超風為例
劉正偉研究
論藍星詩社對劉正偉詩歌的影響與滲透
都市白光下的爝火不息
——論劉正偉詩歌的生活詩學
文學茶吧
漢語邊界外的中國文學
后倉頡時代的中國文學
百家成陣
“美麗”與“純情”
——論徐訐筆下女性形象體現的男性中心意識
論虹影博客中的論爭
詩語的狂歡:溫瑞安武俠小說的“重復”手法
回到江南
——臺灣鄉愁詩人的特殊情結
邊緣人的掙扎與失落
——王文興小說《玩具手槍》的主題探析
……
華裔文學研究
漢學·比較文學
寶島文心
華文文學評論(第6輯) 節選
《華文文學評論(第六輯)》: 余光中先生辭世,我除覺哀傷,還有深沉的感慨。這一學期,在臺師大研究所的課堂,我多次講到余先生的成就與影響,希望有學生寫他的研究論文,不論是現代散文或現代詩。圖書館明年規劃“跟著詩人游歷世界”的系列演講,館員問我人選,我推薦了余光中及洛夫、楊牧等人。詩人遽然逝世,*讓我落空的是,不久前我應蔡振念教授邀請去中山大學,還與鄭慧如聊到她的博士指導教授,稍后陳育虹在電話里談起她要去高雄文藻大學演講,我們相約翻過年一道去探望余先生。然而,終于嫌晚而無法兌現了。 我曾說過“余光中是中文世界*受矚目的宗師型詩人”。華文世界贊揚他的、詆毀他的,加總起來,絕對當得起那一個“*”字。贊揚的人,肯定余先生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新詩論戰的功勞,60年代迄今他引領或修編臺灣現代散文、現代詩的發展,《左手的繆斯》《掌上雨》有多篇擲地有聲的論文;1968年譯作《英美現代詩選》二冊,對戰后世代詩人的影響也大。持續創作至九十歲,意志堅定,思維清晰,文筆雄深雅潔,這世上能有幾人? 然而,余先生卻因四十年前《狼來了》-文,遭受長期嚴厲指責,復因五年前為馬英九被批評的“bumbler”做“新解”而再次受傷。這兩件事,或與余先生慣于站在風頭、有機趣、好講冷笑話,以及好創新詞的個性有關。若因而抹殺其文學表現,畢竟不公,是脫離了文學范疇。而今因其辭世,余光中的文學史地位,超越這一轉折多變的社會,一切紛擾的塵埃或可落定,得到較純正的認定。 我開始寫詩的1972年,余先生早已名滿天下。當時我雖熟讀他的詩文,卻無機緣近身接觸,不像與《創世紀》詩人群多有來往。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我在聯合報副刊工作,后來又參加了臺灣地區筆會、當選理事,才有較多和他通電話或碰面的機會,感覺他在冷肅中有溫熱、輕松的一面,在大人的面孔底下,也有孩子天真的性情,并不是不能開玩笑的人。1999年國際筆會在莫斯科舉行,朱炎會長領隊,歐茵西教授是俄國通,安排與會者一行走訪托爾斯泰故居、普希金紀念館、屠格涅夫筆下的老樺樹林……我發現,余先生可以隨興自在地躺在草地或攀著墻柱留影,不時流露一絲頑皮的神采。 1986年我獲得中華文學獎的那首長詩《出川前紀》,曾獲余先生好評,那是我**次在寫作上直接受教于他。1989年我出版《新婚別》(收入了那首得獎作),請余先生作序,是寫作上第二次得余先生指點。余先生把寫序當正式的文學批評看待,不會為了情面而只講優點,總會點明瑕疵,甚至提出修改建議。回想他當年論戰筆鋒之犀利,及作序之認真批評(見其《井然有序》序文集),相對于缺乏嚴肅文評藝評、只送花籃的臺灣“文藝圈”,是有典范意義的。 中午時分,聯副主編宇文正告知余先生逝世的消息,匆促之間,我并無法深論他的多元表現、多方成果,僅以下述幾段錄自我過去所寫有關余先生的文字,追思一代詩翁: 余光中是少見的既修習西洋文學而又精通中國古典文學的詩人,對西洋文學、藝術的涉獵,亦稱全面,所謂“廣義的現代主義”可以從他的這一學養加以解讀。 他融會傳統美學的作品以1964年出版的《蓮的聯想》為代表;論意象的精巧、心識的深沉、想象力的奇崛,則推1969年出版的兩冊詩集《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令人贊賞(按,20世紀70年代的《白玉苦瓜》也是代表作)。這段時期余光中的作品特色,例如傳統的回歸、歷史的觀察、現實經驗的介入、“感時憂國”的主體意識的建立,都是廣義的現代主義的具現。——《聲納:臺灣現代主義詩學流變》,第86~87頁。 因為余光中,新詩在臺灣能廣泛傳播,自邊緣趨向中心,快速取得詩學主流地位。這也是從文化研究角度察探余光中詩與中國古典,很重要的一個因果啟示。……1985年余光中回高雄定居,銜接起1950至1958年在臺灣的生活經驗,臺灣的地理實境再次化成他筆底風云,延展出另一條流脈。相對于民族古地圖的饕餮,他對臺灣鄉情的描繪,是另一幅新地圖的展開。——《現代詩人結構》,第72頁。 ……
華文文學評論(第6輯) 作者簡介
曹順慶,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理論,比較文學研究。 張放,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藝理論研究,詩歌與散文的研究及創作。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煙與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