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個人成長修行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0494063
- 條形碼:9787540494063 ; 978-7-5404-9406-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個人成長修行課 本書特色
●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個人成長作家張德芬代表作。都市個人成長修行經典,總銷量超800萬冊。 2007年,《遇見未知的自己》首次出版,在臺灣一上市就掀起了閱讀狂潮,該書被譽為華語世界**本個人成長小說。同年,大陸引進簡體版,很快位列各大圖書銷量排行榜榜首,迄今已暢銷12年之久,影響千萬讀者。 ●德芬全新作序,新增萬字文章分享。 ●覺察和自省是一切成長的開始,快樂幸福的真正途徑是向內看、向內探索,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其他人。 ●原創暖心插畫,全彩四色印刷。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個人成長修行課 內容簡介
華語世界暢銷800萬冊個人成長領域經典 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愈來愈豐富,可是抑郁焦慮的人愈來愈多,就是因為大家走錯了方向——都在外面的世界競爭、比較、抓取,很少有人關注自己內心的滿足和喜悅。我希望《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經典之作,能夠繼續喚醒更多的人,提示他們快樂幸福的真正途徑是向內看,向內探索,取悅自己而不是取悅其他人。能夠聽進去并且及時休整自己的人,就能夠愈來愈幸福、喜悅。如果還是執著于外在的抓取、獲得,那么人生的痛苦會愈來愈嚴重、劇烈。 當我們愿意臣服、謙卑地放下自己的痛苦,而接納生命之流時,那種自由解放的感受,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體會到。 ——張德芬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個人成長修行課 目錄
再版序 生活是我們*好的上師
自序 活出你想要的人生
01.一場奇怪的對話——我是誰
02.老人的讀心術——我不是誰
03.做愛像去迪士尼樂園?——我們到底想要什么
04.我為什么常常不快樂——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05.人生就像一場戲——角色面具
06.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未知的自己
07.這個世界是什么組成的——能量爭奪戰
08.你所招引的人、事、物——吸引力法則
09.巧遇舊識——潛意識初探
10.當靈性與科學相遇——我們創造了自己的世界
11.命好不怕運來磨——潛意識中的人生模式
12.遇見難得的知音——潛意識的表達方式
13.回溯童年的記憶——我們身體的障礙
14.重新和身體聯結——瑜伽和呼吸
15.激勵大師的體驗分享——飲食與健康
16.卸下光環后的人生——健走真好!
17.“擔心”是*差的禮物——不如給他祝福吧
18.一場“ego boosting”(小我增長)秀——同學會的啟示
19.被負面情緒套牢——情緒的障礙
20.在谷底驚見陽光——情緒的體驗
21.擺蕩于背叛、欺騙之間——情緒的爆發
22.是誰在傷口上撒鹽——情緒的療愈
23.愛過、痛過、哭過之后——臣服的體驗
24.夢的秘密——當下的臣服
25.背負重責大任的腦袋——檢視思想
26.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
27.昔日女星的解套智慧——思想的癮頭
28.我是個婚姻失敗者?!——思想的攪擾
29.什么讓我感到喜悅——認同的解離
30.老婆不是秀給別人看的——身份認同的探索
31.戰勝了勝肽——心想事成的秘密
32.未實現就先感恩——*后的試煉
33.開始,就是未來——迎風飛揚
《遇見未知的自己》的新旅程:
34.婚姻是一場修行——親密關系的聯結
35.快樂和對錯,誰更重要——走出觀念的牢籠
36.走出觀念,還原本來——回歸真我的自然狀態
德芬全新體悟:
人*大的危機,是不知道自己有病
你的生活是苦是甜,這兩個人說了算
再版代跋 給讀者的一封信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個人成長修行課 節選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轉念作業》 若菱看到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著實有點兒納悶兒。作業的題目叫“批評你周遭的人”,然后按照要求把你的想法寫下來,一共六個題目 。 若菱*想寫的當然是志明,但是她又不想在陌生人面前吐露自己婚姻的問題,所以她琢磨著該怎么寫這些問題,搞到很晚才睡。聽到志明進屋的腳步聲和他關上客房房門的聲音,若菱又是一陣心痛。 第二天是周日,若菱起了個大早,很期待地又去了那個工作室,聽老師的課。一開始,老師還是帶領大家靜坐,若菱在一種無形的能量中感覺好放松,身體輕飄飄的,思緒也不知道飛到哪里去了,直到老師呼喚他們回來,若菱才依依不舍地睜開眼睛。 “昨天我們談到逃避我們自己及其他問題的策略,其實還有一種策略,叫作——”老師在白板上寫下了“投射”兩個字。 “什么是投射呢?比方說,我從小就被教導我應該是一個聰明的人,我也自認為很聰明,所以我壓抑、否認了自己不聰明的地方。于是,我看到不聰明的人的時候,他提醒了我內在不想面對的部分,所以我特別討厭不聰明的人,對他們沒有耐心。” 老師停下來,看看所有的學生。“對某一類人或是他們的行為特別有意見、特別看不順眼,就是一種自我的投射行為,也是一種逃避策略,其實,他們的那些缺點你都有,只是不承認罷了!”說著,老師把手比成一把手槍的形狀,對著一個學生,然后說,“你看,當我手指著你批評的時候,有幾根手指對著我自己?” 很明顯,一根手指對著對方,三根對著自己。然后老師說:“我的老師*喜歡說的一句話就是——”她看看若菱,顯然她說的是老人,“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 有個同學提到了那部若菱看不太懂的電影,他針對電影內容說:“觀察者在各種可能性中選擇了一種,于是事情就如實發生了,所以事情是我們的‘選擇’,而不是我們被動地看事情發生。”也有同學提到了“吸引力法則”,能量相同的事物會彼此吸引,所以我們周遭發生的事都是我們本身的能量吸引過來的。 一個同學忍不住了,她有不太相同的觀點。“我是個基督徒,我是認同有一個*高力量在管制這個宇宙的。你們這樣說,就好像人可以超越神,掌管自己的命運!” 大家突然變得鴉雀無聲,震驚于半路殺出來這么一個程咬金。若菱倒是挺欣賞她的態度,畢竟有不同的意見可以激發我們更多不同層面的想法。 “沒有沖突,親愛的,”老師柔聲地說,“當我們心里有個深切、真誠的渴望,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這就是你心目中的神。當你祈禱的時候,你的內在會發出一股正面振動的能量,它會把你想要的東西吸引過來,也就是神在回應你的禱告而賜給你真心想要的東西。” 老師繼續說:“我們面對每天的生活,都去試著活在當下,臣服于所有‘已經發生’的事。已經發生的事就是神,因為如果不是神的旨意的話,它就不會發生,所以我們臣服于它。然后因為我們相信神的恩典,所以在當下的每個選擇中,我們沒有懼怕,能做出*好的選擇,而且正因為我們深信神的恩典深藏其中,*好的事會因為我們有意識的選擇而發生。” 若菱真是很佩服老師能一轉頭就用基督教的語言,把剛才大家說的“另類”觀點換成基督徒能接受的說法。在這一轉念中,不但那位同學,連若菱也心悅誠服地接受了。 老師這時轉過頭來,看著一直沒有發言的若菱,邀請她分享她的家庭作業。 若菱停頓了一下,不好意思地小聲念道:“我對志明感到憤怒,因為他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 “好!”老師要她停下來,然后問,“這是真的嗎?志明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你?”老師重復若菱的話。 “嗯,是真的。他只管他自己的事,很少關心我。”若菱回答。 “志明很以自我為中心,這是真的嗎?他每時每刻都是這樣的嗎?他的每個朋友、周圍的親人都覺得他是這個樣子嗎?” 若菱沒有把握了,不敢接腔。 “他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你,”老師又問道,“這是真的嗎?” “偶爾會關心一下啦,但是……” “從來沒有,真正的,”老師加重語氣,“這是真的嗎?” 若菱說:“嗯,大部分時候是真的。” 老師又問:“當你抱持這樣的想法——‘他很以自我為中心,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的時候,你看到他,或是想到他的時候,你心里是什么感覺?” “嗯,不太舒服……”若菱保守地描述。 “是喜悅、和平還是緊張、壓力?”老師追問。 “緊張、壓力!”若菱不假思索地答道。 “好,你想想,今天如果你的腦袋中沒有這樣的想法,你看到志明,或是和他相處的時候,你會覺得怎么樣?” “好多了,比較平靜。”若菱想象了一下,然后老實地回答。 “好,我不是要求你放下這個思想,我只是問問你,你有沒有任何理由,讓你放下這個思想,不再背負著它?好,我現在請你把這個句子反轉過來,把肯定句改成否定句。” 老師幫她起頭:“志明不是……” “志明不是以自我為中心,他不是從來沒有真正地關心過我。”若菱機械地念出來。 …………
遇見未知的自己:都市個人成長修行課 作者簡介
張德芬: 知名作家、張德芬空間創始人、北京朝陽海外人才“鳳凰計劃”頂及津貼專家、中國志愿服務基金會心理健康與發展專項基金形象大使。 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系畢業,在UCLA取得MBA學位。曾任臺灣電視公司記者、主播多年。2002年辭去國際知名公司高薪工作,致力于個人成長潛修及寫作,迄今系列作品總銷量已經超過1000萬冊,被譽為華語世界深具影響力個人成長作家,作品被泰國、韓國、越南等國翻譯成該國文字熱銷中。 作為中國大陸心理領域書籍的拓荒者和奠基者,她在2007年推出的首部作品《遇見未知的自己》已成為目前國內個人成長領域經典,影響深遠,單本銷售量突破800萬冊。個人曾被評為“2014中國十大品牌女性”之一、“影響中國女性生活精英人物”“年度優雅女性人物”等。 2008年開始,與自身成長和內在探索同步前行,她陸續發表了系列作品:《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重遇未知的自己》。每本書上市之后,都會引發一輪新的個人成長升級版閱讀熱潮。她還引介了國內外很多優秀的書和作者到大眾的視野中,翻譯了德國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作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和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福·孟的《親密關系:通往靈魂的橋梁》等,為近年來大眾領域心理健康、個人成長知識的普及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