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7631
- 條形碼:9787520347631 ; 978-7-5203-4763-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 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為朱佳木同志近20年關于改革開放諸多問題以及中國當代政治、歷史等重大問題在公開媒體發表的文章以及重要講話。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的匯結對于研究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史以及中國當代史的深層研究具有一定的意義。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 目錄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與中國當代史上的偉大轉折
鄧小平與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
陳云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
陳云對計劃與市場關系的思考
陳云對改革開放的重大貢獻
改革開放初期的陳云與鄧小平
陳云與鄧小平和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關系——答中共電視臺記者問
胡喬木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改革開放的本質和方向
深入理解和全面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的兩大依據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國共產黨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不問姓社姓資”是一種曲解——答《人民論壇》問
政治體制改革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依法治國與堅持共產黨的領導
觀察當代中國的方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長期性及其前進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時代性
共產黨執政后還要不要革命以及當今時代的性質
中國道路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依據和意義
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關系
爭取獨立統一民主富強的偉大勝利——為共和國光輝的50年而作
新中國60年的歷史是一個光輝的整體
從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相互關系上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
新中國兩個30年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正確認識新中國兩個30年的關系
新中國的65年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
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三個視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統
用黨的十九大精神重新認識新中國歷史時期的劃分
改革開放的基本經驗
中國改革開放基本經驗的核心
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重溫鄧小平南方談話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需要把握好的三對重要關系
堅持和加強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陳云與改革開放的三個關鍵性問題
陳云的思想與“四個全面”戰略布局
研究陳云對外開放思想的方法
略論陳云執政黨黨風建設的思想
研究新中國歷史經驗應當注意的幾個方法問題
貫通總結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的歷史經驗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特色
新時代與改革開放航向的校準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 節選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 關系之三:在分歧面前以改革開放大局為重 古今中外任何志同道合的政治家之間,都不可能完全沒有分歧意見,問題在于分歧的性質和對待分歧的態度。鄧小平和陳云雖然都主張改革開放,但在一些問題上同樣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分歧。不承認有分歧,不是唯物主義;過分夸大這種分歧,甚至把他們的關系描繪成權力斗爭,更有悖歷史的真實。實際情況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當他們出現分歧時,要么一方放棄自己的觀點,要么彼此求大同存小異。無論哪種情況,他們都把維護黨的團結和改革開放大業作為*高原則。 鄧小平始終認為,在社會主義時期,除了爆發大規模戰爭,全黨全民都應當把現代化建設作為中心任務。因此,在他第三次復出后,十分重視利用當時有利的國際條件,要求加快從國外引進設備和技術。1978年國務院務虛會之前,他約谷牧談話,聽取出訪歐洲國家的匯報,強調要“下決心向外國借點錢搞建設,要抓緊時間”。但是,當后來陳云提出,現在經濟比例失調情況嚴重,要把各方面比例先調整好,再加快發展;不能只考慮從國外引進項目,還要考慮國內提供配套資金的能力;對外債要分析,真正的自由外匯很少;現在國際市場是買方市場,只要國際關系不出大變化,這個有利條件不會失掉等等意見之后,他部分放棄了自己的觀點。他說:“我贊成陳云同志那個分析,外資是兩種,一種叫自由外匯,一種叫設備貸款。不管哪一種,我們都要利用,因為這個機會太難得了,這個條件不用太可惜了。”“問題是怎樣善于利用,怎樣使每個項目都能夠比較快地見效,包括解決好償付能力問題。利用外資是一個很大的政策,我認為應該堅持。”“我們引進每一個項目都要做到必須具有償付能力。可以先干兩件事再說。陳云同志的意見是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研究,我贊成這個意見,應該這樣來研究。”從這些話中不難看出,他對這個問題,雖然保留了自己的一些觀點,但從總體上是同意陳云意見的。 同樣,陳云在遇到同鄧小平意見不一致的時候,也往往表示贊成鄧小平的意見,起碼不再公開堅持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經濟特區問題上。陳云曾在1981年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座談會上說過:“廣東、福建兩省的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市在部分地區試辦經濟特區(廣東不是全省特區,福建也不是全省特區),現在只能有這幾個,不能增多。當然,來料加工,合資經營,現在許多地方也在做,但不能再增加特區。……像江蘇這樣的省不能搞特區。”1982年春節,他約當時國家計劃委員會的幾位負責人座談,再次強調:“現在搞特區,各省都想搞,都想開口子。如果那樣,外國資本家和國內投機家統統出籠,大搞投機倒把就是了,所以不能那么搞。特區**位的問題是總結經驗。”但是,當鄧小平在1984年初同中央幾位負責人說,“我們建立經濟特區,實行開放政策,有個指導思想要明確,就是不是收,而是放”;“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并請他們向陳云匯報。陳云聽后,明確表示贊成鄧小平的意見。接著,中央書記處和國務院召開會議,根據鄧小平談話的精神,建議開放天津、上海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并形成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談會紀要》,委托時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委員的谷牧向正在杭州休養的陳云匯報。陳云再次明確表示,同意開放14個沿海城市,同時也指出:現在特區還沒有“拳頭”產品,要它那里搞“拳頭”產品有困難;外資企業產品要有一定比例內銷,但對有發展前途的國內工業應當保護;特區不要搞自己的貨幣,如果一定要搞,發行權一定要集中到中央。顯然,陳云在這件事情上總體上向鄧小平的意見靠攏,但也保留了一些自己的觀點。 ……
改革開放與中國當代史 作者簡介
朱佳木,男,漢族,籍貫江蘇南通。中共黨員。研究員。1946年6月生于黑龍江佳木斯。1970年7月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系,先后在農業研究單位勞動鍛煉和在部隊從事新聞及理論教育工作。1975年調入國務院政治研究室,在理論組工作。1977年任胡喬木秘書。1980年在中共中央書記處研究室簡報組工作。1981年任陳云秘書(1982年任陳云辦公室副局級負責人)。1985年任天津港務局副局長。1987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副院長、黨委書記。1990年調入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先后任室務委員兼秘書長、兼第四編研部主任。1999年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兼中共黨史出版社社長。2000年12月至2012年4月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兼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同期兼任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常務副組長。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特聘課程主講教授、研究生院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是中共十四大、十五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委員會委員。代表著作有《陳云年譜》(主編)、《我所知道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工業化與中國當代史》(論文集)、《論陳云》(論文集)、《當代中國史理論問題十二講》、《歷史經驗總結與中國當代史》(論文集)。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