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基礎化學(吳華)(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280251
- 條形碼:9787122280251 ; 978-7-122-2802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職高專)基礎化學(吳華)(第二版) 本書特色
《基礎化學》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及其實驗內容整合在一起。全書分為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實驗三大部分。無機及分析化學部分將四大化學平衡與定量化學分析中的四大滴定有機結合在一起,突出了對各種基本化學分析方法的實際應用。有機化學部分按照官能團的順序介紹了烴及其衍生物和糖類、蛋白質等內容。實驗部分將各類實驗內容具體細化,強化了綜合設計性實驗同理論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本教材通俗易懂、簡明精練、強化化學基礎知識,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和先進性。
(高職高專)基礎化學(吳華)(第二版) 內容簡介
《基礎化學/高職高專“十三五”規劃教材》將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及其實驗內容整合在一起。全書分為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實驗三大篇。無機及分析化學篇將四大化學平衡與定量化學分析中的四大滴定有機結合在一起,突出了對各種基礎化學分析方法的實際應用。有機化學篇按照官能團的順序介紹了烴及其衍生物和糖類、蛋白質等內容。實驗篇將各類實驗內容具體細化,強化了綜合設計性實驗同理論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 《基礎化學/高職高專“十三五”規劃教材》通俗易懂、簡明精練,強化化學基礎知識,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和先進性。 《基礎化學/高職高專“十三五”規劃教材》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農林、醫藥衛生、食品、化工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相關專業的教學用書或參考書,對從事化學相關專業的分析工作者也將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高職高專)基礎化學(吳華)(第二版) 目錄
無機及分析化學篇
**章溶液和膠體2
**節溶液2
一、分散系2
二、溶液3
第二節稀溶液的依數性6
一、溶液的蒸氣壓下降6
二、滲透壓8
三、溶液沸點上升和凝固點下降9
第三節膠體10
一、膠體的性質10
二、膠體的結構12
三、膠體的破壞12
四、膠體的應用13
本章小結13
習題14
第二章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16
**節化學反應速率16
一、化學反應速率表示方法16
*二、活化能與碰撞理論17
三、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19
第二節化學平衡20
一、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20
二、實驗平衡常數21
三、標準平衡常數22
第三節化學平衡的移動23
一、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23
二、呂·查德里原理及其實踐意義25
本章小結26
習題26
第三章原子結構與分子結構28
**節原子核外電子運動狀態28
一、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理論描述29
二、核外電子運動狀態31
三、原子軌道的近似能級圖34
四、核外電子排布規則35
五、核外電子的排布35
第二節原子結構和元素周期系36
一、元素性質呈現周期性的內在原因36
二、周期與族的劃分37
三、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38
第三節物質的形成41
一、離子鍵41
二、共價鍵42
三、金屬鍵46
第四節分子間力和氫鍵47
一、分子的極性和電偶極矩47
二、分子間力的種類和特點48
三、氫鍵49
四、分子間力和氫鍵對物質的物理性質的影響49
本章小結50
習題50
第四章滴定分析法概論53
**節滴定分析法概述53
一、滴定分析法原理53
二、滴定分析法的特點54
三、滴定分析法的類型54
四、滴定分析法對化學反應的要求54
五、滴定分析方式55
六、基準物質和標準溶液56
第二節誤差的基本知識56
一、誤差的分類及產生原因57
二、誤差的表示方法57
第三節有效數字及其運算規則60
一、有效數字60
二、有效數字的運算規則61
本章小結62
習題63
第五章電解質溶液和解離平衡65
**節電解質的解離平衡65
一、強電解質66
二、弱電解質66
第二節緩沖溶液71
一、緩沖溶液及其組成71
二、緩沖作用的原理71
三、緩沖溶液的pH計算72
四、緩沖溶液的配制73
五、緩沖溶液在生物科學中的作用73
*第三節鹽的水解74
一、鹽的水解概念和類型74
二、水解平衡和水解常數74
三、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76
本章小結77
習題78
第六章酸堿理論和酸堿滴定法81
**節酸堿理論81
一、酸堿電離理論81
二、酸堿質子理論82
第二節酸堿指示劑84
一、酸堿指示劑的變色原理84
二、酸堿指示劑變色范圍84
三、混合指示劑86
第三節強酸(堿)滴定強堿(酸)86
一、滴定過程中pH計算和滴定曲線86
二、pH的滴定突躍范圍和指示劑的選擇87
第四節強堿(酸)滴定一元弱酸(堿)88
一、滴定過程中pH的計算和滴定曲線88
二、 pH的突躍范圍和指示劑的選擇89
*第五節多元弱酸(堿)的滴定90
一、多元弱酸的滴定90
二、多元弱堿的滴定90
第六節酸堿滴定法應用示例91
一、直接滴定法91
二、間接滴定法92
第七節酸堿滴定分析計算的根據93
一、滴定劑與待測組分的計量關系93
二、物質的量與物質的質量之間的關系93
三、溶質物質的量與溶液濃度之間的關系93
四、溶質物質的量、溶液濃度與待測物質質量分數之間的關系93
本章小結95
習題95
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和沉淀滴定法97
**節沉淀溶解平衡97
一、沉淀溶解平衡97
二、溶度積規則98
三、溶度積常數規則的應用99
四、溶度積和溶解度的相互換算99
第二節沉淀滴定法100
一、沉淀滴定法原理100
二、沉淀滴定法及其指示劑的選擇100
三、沉淀滴定法的應用103
本章小結103
習題104
第八章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還原滴定法105
**節氧化還原反應105
一、氧化數105
二、氧化作用與還原作用106
三、氧化還原方程式的配平107
四、原電池與電極電勢109
五、氧化還原平衡111
第二節氧化還原滴定法簡介112
一、氧化還原滴定法原理112
二、氧化還原指示劑112
三、常用氧化還原滴定法及應用113
本章小結116
習題117
第九章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119
**節配位化合物119
一、配位化合物的定義及組成119
二、配合物的命名121
三、螯合物121
第二節配位化合物解離平衡122
一、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解離平衡及其影響因素122
二、穩定常數、不穩定常數及有關計算122
三、配位化合物解離平衡的移動及其意義123
第三節金屬指示劑125
一、金屬指示劑的作用原理125
二、金屬指示劑應具備的條件126
三、使用金屬指示劑應注意的問題126
四、常用金屬指示劑127
第四節配位滴定法127
一、配位滴定法原理128
二、配位滴定法指示劑選擇128
三、影響滴定突躍的因素129
四、配位滴定中酸度的控制129
五、配位滴定法的應用130
本章小結131
習題132
第十章吸光光度法134
**節光的性質及物質對光的吸收定律134
一、吸光光度法的特點134
二、光的性質135
三、光的選擇性吸收及溶液的呈色135
四、光的吸收定律136
第二節比色法與分光光度法137
一、目視比色法137
二、光電比色法138
三、分光光度法138
四、參比溶液的選擇139
第三節吸光光度法的應用實例139
一、磷的測定139
二、高含量組分的測定方法——示差法140
本章小結140
習題141
有機化學篇
第十一章開鏈烴144
**節有機化合物概述144
一、有機化合物144
二、有機化學的產生和發展145
三、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45
第二節烷烴146
一、烷烴的同系列和同分異構現象146
二、烷烴的命名147
三、烷烴的結構149
四、烷烴的物理性質149
五、烷烴的化學性質151
六、自然界的烷烴151
第三節烯烴152
一、乙烯的結構152
二、烯烴的異構和命名152
三、烯烴的物理性質153
四、烯烴的化學性質154
五、自然界中的烯烴156
第四節炔烴156
一、乙炔的結構156
二、炔烴的異構和命名156
三、炔烴的物理性質156
四、炔烴的化學性質157
第五節二烯烴158
一、二烯烴的分類和命名158
二、1,3丁二烯的結構159
三、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159
四、異戊二烯和橡膠160
本章小結161
習題161
第十二章環烴163
**節脂環烴163
一、環烷烴的異構現象和命名163
二、環丙烷的結構164
三、環烷烴的物理性質164
四、環烷烴的化學性質164
第二節單環芳烴165
一、芳烴的結構分類165
二、苯分子的結構166
三、單環芳烴的異構現象與命名166
四、芳烴的物理性質168
五、單環芳烴的化學性質168
六、苯環的取代基定位規律170
第三節稠環芳烴171
一、稠環芳烴的結構171
二、萘的化學性質171
本章小結173
習題173
第十三章鹵代烴175
**節鹵代烴分類和命名175
一、鹵代烴的分類175
二、鹵代烴的命名176
第二節鹵代烴的物理性質176
第三節鹵代烴的化學性質177
一、鹵原子的取代反應177
二、消除反應178
三、與金屬反應178
第四節重要的鹵代烴179
一、三氯甲烷179
二、四氯化碳179
三、氯乙烯及聚氯乙烯179
本章小結180
習題180
第十四章醇、酚、醚182
**節醇182
一、醇的分類和命名182
二、醇的物理性質183
三、醇的化學性質184
四、重要的醇186
第二節酚187
一、酚的命名187
二、酚的物理性質187
三、酚的化學性質188
四、重要的酚189
第三節醚190
一、醚的命名190
二、醚的物理性質191
三、醚的化學性質192
本章小結192
習題193
第十五章醛、酮和醌195
**節醛、酮195
一、醛、酮的分類和命名195
二、醛、酮的物理性質197
三、醛、酮的化學性質197
四、重要的醛和酮202
*第二節醌203
一、醌的結構和命名203
二、醌的物理性質203
三、醌的化學性質203
四、自然界的醌204
本章小結205
習題205
第十六章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代酸207
**節羧酸207
一、羧酸的分類和命名207
二、羧酸的物理性質208
三、羧酸的化學性質209
四、重要的羧酸212
第二節羧酸衍生物213
一、羧酸衍生物的命名214
二、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214
三、羧酸衍生物的化學性質214
四、重要的羧酸衍生物215
第三節取代酸216
一、羥基酸216
二、羰基酸219
本章小結219
習題220
第十七章旋光異構221
**節物質的旋光性221
一、偏振光和旋光性221
二、旋光度和比旋光度222
第二節旋光性和分子結構的關系223
一、手性和手性分子223
二、對稱因素與手性碳原子224
第三節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225
一、含一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225
二、旋光異構構型的確定和表示方法225
*三、含兩個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異構227
四、旋光異構體的性質和生理功能228
本章小結228
習題229
第十八章含氮和含磷有機化合物231
**節胺231
一、胺的分類和命名231
二、胺的物理性質232
三、胺的化學性質232
四、重要的胺235
第二節酰胺235
一、酰胺的結構和命名235
二、酰胺的物理性質235
三、酰胺的化學性質235
四、碳酸的衍生物236
第三節含磷有機化合物237
一、含磷有機化合物的主要類型237
二、含磷有機農藥簡介238
本章小結239
習題239
第十九章雜環化合物和生物堿241
**節雜環化合物241
一、雜環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241
二、雜環化合物的結構242
三、雜環化合物的化學性質243
四、重要的雜環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46
第二節生物堿248
一、生物堿概述248
二、生物堿的一般性質248
三、重要的生物堿249
本章小結251
習題251
第二十章糖類化合物253
**節糖類化合物概述253
第二節單糖254
一、單糖的結構及構型254
二、單糖的性質257
三、重要的單糖259
第三節二糖260
一、還原性二糖260
二、非還原性二糖261
第四節多糖262
一、淀粉262
二、糖原263
三、纖維素264
四、半纖維素264
五、果膠物質264
本章小結265
習題265
第二十一章氨基酸、蛋白質267
**節氨基酸267
一、氨基酸的結構、分類和命名267
二、氨基酸的物理性質269
三、氨基酸的化學性質270
第二節蛋白質272
一、蛋白質的元素組成與分類272
二、蛋白質的結構273
三、蛋白質的性質274
本章小結277
習題277
實驗篇
**部分化學實驗的基本知識280
一、化學實驗的一般規則280
二、實驗室安全和事故的處理280
三、實驗預習、記錄和報告281
第二部分常用實驗儀器介紹282
第三部分化學實驗基本操作288
一、玻璃儀器的洗滌干燥288
二、試劑的取用規則289
三、滴定分析操作技術290
四、結晶技術293
五、固液分離技術294
六、有機化學實驗基本操作297
第四部分基礎化學常用儀器的使用303
一、天平303
二、分光光度計305
第五部分學生實驗308
實驗一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308
實驗二電解質溶液310
實驗三鹽酸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312
實驗四氫氧化鈉標準溶液的配制和標定313
實驗五混合堿中Na2CO3、NaHCO3含量的測定315
實驗六銨鹽中含氮量的測定316
實驗七生理鹽水中氯化鈉含量的測定317
實驗八高錳酸鉀溶液濃度的標定318
實驗九土壤腐殖質含量的測定320
實驗十雙氧水中過氧化氫含量的測定321
實驗十一水的硬度的測定322
實驗十二鄰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測定鐵含量324
實驗十三土壤中全磷的測定325
實驗十四50%乙醇分餾技術326
實驗十五乙酸乙酯的制備技術327
實驗十六乙酰水楊酸的制備技術329
實驗十七乙酰苯胺的制備技術330
實驗十八茶葉中咖啡因的提取技術331
附錄334
一、一些重要的物理常數334
二、一些弱電解質的解離常數334
三、常用緩沖溶液的pH范圍334
四、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常數(298K)335
五、配離子的標準穩定常數(298K)335
參考文獻337
元素周期表
展開全部
(高職高專)基礎化學(吳華)(第二版) 作者簡介
吳華,南京農業大學,教授,1993年畢業于哈爾濱師范大學,2007年考入東北師范大學從事無機化學專業并于2011年畢業,目前從事教育工作22年。2012年調入南京農業大學理學任教,擔任無機化學、無機及及分析化學、化學實驗等課程教學工作。
在學校工作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提高完善了教學理論和實踐知識。2007年,由本人主持的《無機及分析化學》榮獲省級精品課。主持江蘇省自然基金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一項,發表論文多篇。參編并主編高職高專規劃教材四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