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昨日書林:北平北平懷舊北平小掌故(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4869402
- 條形碼:9787534869402 ; 978-7-5348-6940-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昨日書林:北平北平懷舊北平小掌故(精裝) 本書特色
齊如山與王國維、吳梅并稱 “戲曲三大家”。他對梅派藝術的形成并走向成熟功不可沒,后人有“賞梅勿忘齊如山”之說。他是20世紀中國民俗學領域的一位文化大家,寫下了許多獨具齊氏風格的“風土志”。他稱自己的治學方法是“書本以外找東西”,并非終日在書齋里尋章摘句。他廣交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的朋友,勤敏好問,廣詢博訪,以鮮活的語言記錄下了豐富的人情物理、土俗民風。文筆平實自然,親切有趣,自成一家。
昨日書林:北平北平懷舊北平小掌故(精裝) 內容簡介
該書由《北平》、《北平懷舊》、《北平小掌故》三種小冊子組成,作者文筆雅俗兼善,娓娓而談,談的是掌故,增的是新知。其中有北平家庭生活的和美,談北平房屋多平層,因而空氣流通好、日光充裕且易見“絕勝煙柳滿皇都”的詩意等等,都雅而有質;至于談故宮的醬缸、白云觀道士與俄國公使的勾結、碧云寺前身為魏忠賢祠堂、朝陽門外東方甲乙木曾置大木,兩人各騎一馬分立大木兩側,彼此互相看不見之類掌故,又有濃郁的前朝遺老氣味。
昨日書林:北平北平懷舊北平小掌故(精裝) 目錄
北 平 / 1
一、前言 / 3
二、北平的沿革和形勢 / 6
三、前清上朝的情形 / 10
四、前清皇帝的生活 / 18
五、北平街道與管理 / 24
六、北平城內的名勝 / 34
七、北平城外的名勝 / 47
八、北平的建筑 / 57
九、北平的商業 / 64
十、北平的工藝 / 74
十一、北平為中國文化中心 / 86
北平懷舊 / 93
炎夏苦憶舊京華 / 95
一年將盡夜 萬里未歸人 / 104
欣逢春節話故都 / 110
餃 子 / 119
元宵花市燈如晝 / 125
北平小掌故 / 129 燈前談往 / 131
昨日書林:北平北平懷舊北平小掌故(精裝) 節選
談起前清皇帝每日上朝辦公來,說莊嚴是非常的莊嚴,說腐敗也非常的腐敗。按皇帝在便殿,與群臣隨便宴聚的時候,有如家人父子,師生朋友一個樣,是很隨便的,例如大家常傳說紀文達公曉嵐,呼乾隆皇帝為老頭子等等,是往往有的事情,但這些事都未見過正式的記載,不必詳談;但如尹文端公繼善給自己的姨太太作贊語一事,有兩三種正式的筆記都載過,實事如下:乾隆因西域凱旋,畫功臣于紫光閣,與群臣在便殿中吃飯并商議此事,尹繼善當然亦在座,因尹之妾所生女,指為皇子之妃,于是封其為三品;又其妾手紋,系十指九斗,俗傳此為貴相,于是各功臣同他開玩笑,乾隆大樂,因命尹代其妾作贊語。尹即席作成曰:繼善小妾,侍臣*久,貌雖不都,亦不甚丑,恰有貴相,十指九斗,上相簪花,元戎進酒,同畫凌煙,一齊不朽。(是否還多,但我只記得這幾句。)類似這種的記載還有,不必多舉,即此數句,在皇帝面前,拿姨太太同宰相功臣開玩笑,豈非不敬嗎,但在宴私之際如此,亦頗顯出君臣的融洽,還沒什么使不得的,若在正式朝堂上,則是萬萬不可;可是在朝會的時候,也有些不規矩的事情,那就不能不說他是腐敗了。現在先談談他的莊重,再談腐敗。莊重一方面,先由外邊說起。清朝不像明朝,明朝內外城沒有分別,前清則內城只許旗人居住,八旗分地面把守,所以洋文管此叫作滿洲城。漢人之平民及做買賣當差役之人還許住,若官員則非皇帝特賜者不許。所有官員都在宣武門外,每日夜間起來進前門上朝,所以前門夜間一點鐘就準開門,伺候官員們進出。其他的門都是天亮才開,只有前門如此,管門的兵役人等,還得站班伺候,遇有堂官如中堂、尚書等經過,還得打招呼,請看這有多莊重。各官員,除王公親貴等,由神武門出入外,其余都由東華門進出,到東華門外下轎下馬。門外邊立有一高約一丈之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此即名曰“下馬碑”。這種碑在宮殿或莊嚴祠廟門外多有之,不過有的寫官員人等,有的寫軍民人等。東華門外之碑,現在還有沒有,不大理會,然午門前左右闕門外之碑,尚仍存在。所謂下馬者,不必是進東華門之人,無論何人行到這個地方,就得下車下馬。如午門左右闕門,不是不許通過,但必須下了車跟著車步行過去,若騎著馬下了馬拉著馬走過去,過去再上車上馬前行。請看這有多莊嚴。進東華者如大臣中有蒙皇帝特賞在紫禁城內騎馬的,則可以騎馬,這個俗名叫作“穿朝馬”;有蒙賞在紫禁城內乘二人肩輿的,則可坐肩輿,肩輿者多是四個人抬著一把椅子,這個俗名叫作“穿朝轎”。除這種外,其余無論多大的官,也得步行,進東華門時,有兵丁差役站班,且每逢人進門,都得嚷一聲曰“哦”,此名曰“喝道”,不過堂官經過,喊的聲音長,司官聲音短,有人說這就是宋朝的唱喏,乃由宋朝傳下來的,但未深考。再者前邊談的穿朝馬輿,在外邊可以借給人,在西華門內則不許,因為外邊誰都可以騎馬,在西華門內,則非賞者不許乘騎,因為賞是指定的某人,未經蒙賞者萬不許乘騎,所以不許借與人。從前有一年邁大臣,在東華門內,偶病不能行走,同僚某大臣,把自己的二人肩輿,借給他坐出西華門,才換轎回家。這本是極仁德的事情,但事后有御史參了他一本,說他把皇上賞他的肩輿,擅借人乘,雖無違旨之心,而有違旨之實。幸而皇帝把該折奏留中,未曾發表,事遂過去。按這件事情,在皇帝也很難處理:彼大臣雖有病,但未經皇帝特賞,實不應該坐;把肩輿借與人之大臣,實無權使他人在禁中乘肩輿。此事總算不懂國家的典章,實在可以說是有罪,然這點小事,又具有仁人之心,隨便就降以罪,也似可不必,所以該折非留中不可。然此更可見宮院之莊嚴。
昨日書林:北平北平懷舊北平小掌故(精裝) 作者簡介
齊如山(1875 - 1962)戲曲理論家。早年留學歐洲,曾涉獵外國戲劇。歸國后致力于戲曲工作。齊如山還是一位歷史學家,他的不少著作屬于社會史范疇,而且都是活潑新鮮、極其生動具體的第一手資料。他自述:“我做了十來年買賣,與各界的人都接觸得很多,真可以說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農工商賈,各種技藝人員都認識了不少”,而“欲研究經史,不能離開社會”,他認識到“由社會中的許多情形,可以明了經史的意義;由經史中的記載,又可以知道社會中各事之來源”,所以,他屏棄了皓首窮經老一套的做學問之道,而是另辟蹊徑,走向社會。他對于社會中的文化、風俗、習慣、人情以至婚喪、慶吊、酬應、來往、買賣、工藝、技術、娛樂、游藝、飲食等等,都極感興趣,并悉心加以調查研究。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姑媽的寶刀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