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國早期大學校長角色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646038
- 條形碼:9787516646038 ; 978-7-5166-460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早期大學校長角色研究 內容簡介
大學校長作為大學的靈魂,作為大學實際的掌控者,發揮的作用不可替代。民國時期誕生了許多優秀的大學校長,如蔡元培、梅貽琦、蔣夢麟、羅家倫、竺可楨、胡適、王興拱、熊慶來等,他們或在教育上傳道授業,或在理論上提綱挈領,或在學術上妙筆生花,或在管理上以人為本,或在政治上經世致用,形成了多元化的角色類型。本研究將民國大學校長放置于社會歷史轉型期的具體語境中,以學術與政治角色為視角,充分汲取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理論,綜合運用文獻研究、生活史研究、比較研究、案例分析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其角色扮演進行整體觀照和綜合研究。
中國早期大學校長角色研究 目錄
一、研究緣起及意義
二、文獻綜述
三、研究目的與方法
四、創新與不足
**章 民國時期大學校長角色的群體透視
一、民國時期大學校長的生存背景
二、民國時期大學校長角色的多元化
三、民國時期大學校長角色聚焦:學術與政治
第二章 民國時期大學校長角色的個案研究
一、游刃有余:以蔡元培為例
二、艱難突圍:以胡適為例
三、政治人的眷戀:以羅家倫為例
四、堅守象牙塔:以竺可楨為例
第三章 民國時期大學校長角色扮演之共性
一、立身之本:學術角色的衛護
二、經世致用:政治角色的扮演
三、學術與政治角色間的張力
第四章 民國時期大學校長角色徘徊之緣由
一、理想與現實的兩重天
二、政府與大學之間的博弈
三、一以貫之的“教育救國”追求
四、權力與權利之爭
第五章 民國時期大學校長角色扮演之啟示
一、知識分子的堅守與選擇
二、學術與政治間的平衡
三、多種角色之間的定位與平衡
結語 “放大了”的校長責任的承擔
一、“啟蒙”立人與教育變革
二、政治情結與背后意義
三、教育現代化的完成式與未完成式
參考文獻
中國早期大學校長角色研究 節選
《中國早期大學校長角色研究》: (2)大學校長自身的精神素養 并不是每一個從事學術研究的人都能稱得上學者,而能夠稱得上學者型大學校長的,在很大程度上要歸結為大學校長所具備的精神素養。民國很多大學校長就是由于具備一種學者的精神,才能將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學者精神是一種致力于學術的研究、創造與傳播,具有對學術與社會擔當的精神。具體來講,從民國學者型大學校長身上可以體現出以下精神:獨立、超越、誠篤和批判,由此,民國大學校長才能在其學術之路上走得寬廣且深遠。 獨立精神是學術的本質要求,也是學術發展的必要條件。研究學術,必須具備一種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民國眾多大學校長以探求真理為使命,在面對權威的禁錮和利益的誘惑之時,能夠經受住考驗,獨立自主地做出判斷。具備學者所**的獨立這一精神支柱,成為他們實現志業的必然要求。蔡元培的《教育獨立議》是教育界掀起的教育獨立思潮運動的標志,也是蔡元培用充滿激情的吶喊來詮釋獨立精神的崇高體現。胡適始終維護蔡元培的《教育獨立議》,將之奉為圭臬。國難之時,胡適非但沒有收起“教育獨立”的主張,反而加倍強調,這種對獨立精神的堅守在其1937年的廬山談話中可見一斑。這種主張是否可行,暫且不論,胡適無非是在民族危難之際,更加刻意地維護文化教育事業,因為他信奉“文化不亡則民族不亡”。雖然蔡元培、胡適等人獨立之語聲甫落,但是這種獨立精神的維護卻不失為一種可貴的嘗試。作為眾多大學校長中的一員,蔡元培與胡適對獨立精神的維護是典型而不是特例,眾多民國大學校長都在堅守獨立精神的道路上執著前行。 學術研究需要植根于現實,但是又必須超越于現實。一方面,學術來源于現實,另一方面,學術研究應當獲得超越時代的價值,唯有超越于現實才能夠達成此目的。民國學者型大學校長所肩負的超越精神既是一種理性主義的精神,也是一種理想主義的精神。因此,現實主義者的情懷與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底色同時在民國學者型大學校長身上發揮作用。而他們所具有的理想主義精神,是價值觀層面上的理想追求,這種理想不一定能夠轉變成為現實,尤其在民國這種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學者型大學校長所懷有的理想更加具有實現的難度。胡適作為20世紀中國學術界的領軍人物,博采中西文化之長,努力開創中國學術的新天地。其學術生命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上,本質上是為了再造中國文明的新天地。胡適試圖通過研究問題、輸入學理、整理國故而實現再造文明的學術設想,在當時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也具有超前性。我們無法否定胡適再造文明途徑的正確性、進步性,他的學術之中潛藏著深沉而誠摯的中國情結,而又努力向前看。這是一種學者獨有的超越的精神,一種以更大的努力去發展比過去更加輝煌的文化精神。 誠篤的精神,是追求知識、探尋真理時的真誠的態度及信念。按照馬克斯·韋伯的觀點,以學術為業的人,只有懷有獻身于學問的情懷,才能將自身提升到他所獻身的志業的高貴與尊嚴的同等地位。學術源自內心之需要,它不僅僅植根于學者對真理的敬畏,對知識的信仰,還是學者人格的詮釋,是學者使命與責任的彰顯。正如金耀基教授所說:“在學術的探索中,‘知識的誠篤’是特別重要的德性……這種德性是大學教師與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專業或本位的責任,也可以說是作為一個‘學人社會’的大學的道德支柱。只有當這種德性發揮之時,知識的尊嚴與學術的純凈性才能有力地建立起來,才不會曲學阿世,才能有‘為學術而學術’的孤往直前的精神,而學術的火炬才能從上一代傳遞給下一代。”①當去翻看民國大學校長的種種事跡之時,恰恰是被他們對知識、對學術的誠篤精神所感動。胡適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等嚴謹治學的話語啟迪了一代又一代的學子;蔡元培博古通今,治學態度嚴謹,主張為學之道在于求實的理念為后人所敬仰。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山海經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