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丁玲與中國現代性—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265758
- 條形碼:9787547265758 ; 978-7-5472-657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丁玲與中國現代性—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內容簡介
《丁玲與中國現代性: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集了由中國丁玲研究會、清華大學中文系、湖南文理學院主辦,常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德市丁玲文學研究中心承辦,中共臨澧縣委宣傳部、丁玲文學創作促進會、常德市丁玲紀念館協辦的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四十多篇論文,集中展現了丁玲研究的新成果,也從一個側面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乃至社會、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野。
丁玲與中國現代性—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目錄
丁玲與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性邏輯的內在展開
——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綜述
理論
五十年代丁玲創作論中的“生活”與“人物”
丁玲的五十年代前后:從互助合作化運動談起
丁玲與《文藝報》
瞿秋白、王劍虹書寫與丁玲主體實踐的辯證法
如何重新面對“城市”?
——《丁玲傳》閱讀札記之一
丁玲土地革命書寫的馬鞍形軌跡
丁玲與愛倫凱的精神契合
丁玲筆下母親語言性別意識的豐富性
丁玲的轉折與中國新文學價值立場的嬗變
丁玲”左轉“再思考
——從時髦女作家到無產階級戰士
作為“革命人”的丁玲
——再探“左聯”時期丁玲的創作
論丁玲文學作品中的新型社會組織民俗建構
父教缺失與人生迷茫
——丁玲作品中女性主體的自我覺醒、自我抗爭與自我超越
怎樣跨到新的時代?
——五四(魯迅)文學之于冷戰兩岸的丁玲與陳映真發言綱要
丁玲早期作品的湖湘民俗文化特色
丁玲與湖湘文化淺議
丁玲的心路歷程
文本分析
自我救贖與信仰之歌
——丁玲《杜晚香》的意義及局限
中國革命內的”再革命
——論《杜晚香》的革命堅持
傾聽大地之子的聲音
——在世界文學的視閾內看《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匯流與豐富:革命文學中的五四新文學資源
——以《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中程仁形象為中心的考察
從對丁玲《新的信念》之誤譯和刪改說起
自我建構的局限性
——讀丁玲《阿毛姑娘》《莎菲女士的日記》
……
史料
書評
編后說明
丁玲與中國現代性—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節選
《丁玲與中國現代性:第十三次國際丁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與歷次丁玲國際研討會相比,本次會議一個較為突出的特點,是研究議題相對集中于丁玲生命歷程中兩個此前未得到足夠深入研究的創作時期,即四十一五十年代之交和八十年代。 四十一五十年代之交這個歷史時段,既是丁玲生命的重要時段,也是中國社會和全球關系體系發生重要變化的時期。這個時期丁玲結束延安階段而創作出她一生*重要的作品《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也是丁玲進入新中國體制并成為文壇主要領導人的時期,同時是社會主義新中國確立、亞洲冷戰格局形成的時期。如何在更開闊的歷史視野、地緣政治關系格局中考察這一時期的丁玲經歷及其創作,是本次會議的一個討論重點。 有四篇論文涉及對這一時期丁玲*重要作品《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的討論。河北大學閻浩崗多年持續關注丁玲與“土改”敘事,此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則由《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上溯到三十年代丁玲的文學創作,在具有縱深感和歷史連續性的時間視野中,探討丁玲關于土地革命書寫所形成的“馬鞍形”軌跡及其特點。廈門大學蘇永延的《傾聽大地之子的聲音——在世界文學的視域內看(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則拉寬研究的空間視野,通過與同時期蘇聯、日本、美國、歐洲、印尼等相關主題敘事的比較來看丁玲這一經典作品創作的意義。臺灣成功大學鐘秀梅的《丁玲的五十年代前后:從互助合作化運動談起》,結合其臺灣社會運動的歷史經驗,從開闊的經濟、社會、政治與文化視野中闡釋丁玲土改敘事的歷史意義。她一方面強調需要從社會文本與文學文本如何對話這個角度切入對丁玲創作的分析,將《太陽照在桑干河上》放置在中國革命的具體歷史語境中考量其意義,同時也強調要有更開闊的國際視野,特別是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如何解決貧窮問題、動員鄉村底層社會等角度,思考其作為現實思想資源的普遍價值。這些都為《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和丁玲研究打開了具有啟發意義的角度和視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潘煒曼的論文《匯流與豐富:革命文學中的五四新文學資源》,則通過《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中的程仁這一人物形象考察此一時期丁玲創作與五四文學的關聯性。 關于新中國剛剛建立時期丁玲的問題意識、文學理念、文藝實踐活動,本次會議多位發言人提出了新穎的關注角度和闡釋觀點。華東師范大學羅崗的《如何重新面對“城市”?——(丁玲傳)閱讀札記之一》,從四十一五十年代轉折期鄉村與城市關系轉換的角度,考察丁玲如何回應“城市”對文壇管理、文學構想和讀者閱讀趣味等提出的新挑戰,并比較了丁玲與趙樹理所代表的兩種文學脈絡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程凱在《丁玲五十年代創作論中的“生活”與“人物”》中,對五十年代初期丁玲的創作理論做了深入闡釋。他提出丁玲這一時期文藝政策和理論闡發都立足于創作論角度,對文藝自足性問題的重視,特別表現在丁玲關注“生活”的復雜性和“人物”的意識成長史。這也構成了丁玲參與新中國文藝規范建構的主要特點。臺灣交通大學彭明偉的發言《怎樣跨到新的時代?——五四(魯迅)文學之于冷戰兩岸的丁玲與陳映真》,提出冷戰時期大陸與臺灣不同歷史語境的關聯性,并以陳映真為參照,重新理解丁玲在五十年代關于“新的時代”的建構邏輯。他也特別結合當下臺灣社會“歷史的失根”這一現象,提出當下兩岸社會如何面對“戰后”的現實問題。湖南大學黃蓉關注的是1949-1952年這個時段、時任《文藝報》主編丁玲的文藝活動,集中探討她如何構想和規劃新中國城市大眾文藝的改造和推廣問題。韓國首爾市立大學成謹濟在《丁玲與(文藝報)》的發言中,也關注這個時期丁玲面臨的內在問題,嘗試超越文學與政治二元對立的思路闡釋丁玲在面對“多寫文章”與“到群眾中去”這一兩難時的主體實踐方式。日本早稻田大學金順玉探討的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丁玲的外國訪問,細致梳理丁玲在《歐行散記》中書寫的主題、關注問題的角度以及文學特色。 ……
- >
史學評論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
- >
莉莉和章魚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