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吳泰昌集:藝文軼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9663302
- 條形碼:9787539663302 ; 978-7-5396-6330-2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吳泰昌集:藝文軼話 本書特色
《藝文軼話》系文史勾陳考訂類文章選集,是偏重于藝文考訂和文學批評的文章,根據作者同題圖書加以增刪。《藝文軼話》*早由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曾獲中國作協舉辦的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后經修訂由中國工人出版社1991年再版。
吳泰昌集:藝文軼話 內容簡介
治學之道,當然不外學識與方法。然學與識實系兩種功夫。不博學當然無識力,而無識力,則常常能廢博學之功。識力與博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認真求實的精神,是提高識力的重要因素。
現在,國內的學術空氣,漸漸濃厚。但是脫離實際,空大之風,似尚未完全剎住。有些大塊文章,人們看到,它擺開的架子那么大,里面有那么多經典,有那么多議論,便稱之為學院派。貶抑之中,有尊畏之意。其實學院派的文章,總得有些新的研究成果,如果并沒有什么新的成果,而只是引經據典,人云亦云,讀者就不如去自翻經典;蜃髡唠m系一人,而論點時常隨形勢變化,那么,缺乏自信的文章,于他人能有何益呢?所以說,這種文章,是連學院派也夠不上的。
這就涉及治學方法的問題,F在,各個學術領域,都標榜用的是唯物辯證的方法。但如果牽強附會,或只是一種皮毛,甚至皮毛之內,反其道而行之,其收效就可想而知了。
學術不能用政治及立場觀點來代替。學術研究的是客觀存在。學術是樸素的,過去叫作樸學。
用新的方法,不得其要領,只是趕時髦,求得通過,對于學術,實際是沒有什么好處的。因為學術,是要積蓄材料,記述史實,一磚一瓦,成為著作。是靠作者的真才實學,真知灼見,并不單純是方法問題。過去我國的學術,用的都是舊方法,而其成果赫然自在。正像刀耕火種,我們的祖先也能生產糧食一樣。
泰昌同志的文章,短小精悍,文字流暢,考訂詳明,耐人尋味。讀者用很少時間,能得到很大收益。寫文章,不尚高遠,選擇一些小題目。這種辦法很可取。小題目認真去做,做到能以自信,并能取信于人,取信于后世,取信于科學,題目再小,也是有價值的。
吳泰昌集:藝文軼話 目錄
周恩來與**次文代會
黃遵憲與《紅樓夢》
《西行漫畫》的流傳
《女神》的一個修改本
錢杏郵與《二心集》
且說《上海事變與報告文學》
蔣光慈的原名、改名及其他
郁達夫與太陽社
《阿英文集》編后的話
《郁達夫著作編目》補遺
齊燕銘遺札
“五四”文學革命中的陳獨秀
一次突然的消失
憶“五四”,訪葉老
活躍的滬版《救亡日報》文藝副刊
作家的可貴友誼
沈尹默和新詩
李自成在我國文藝上的反映
關于《紅樓夢戲曲集》
“孤島”文壇上的一現曇花
《倪煥之》與侯紹裘
蔣光慈與《失業以后》
從鄭振鐸、葉圣陶沒有參加“左聯”談起
漫話《抗戰八年木刻選集》
關于瞿秋白文學遺著的刊印
文人贊詠中的民間鐵畫
《紅樓夢》在日本的新鏡頭
《小說年鑒》
《秦牧雜文》
殷夫的成長說明了什么?
田漢的散文
《邊鼓集》
張聞天早年的文學譯著
《懷舊》的雪泥鴻爪
文學研究會宣言的起草者
業余佳作
葉靈鳳與麥綏萊勒木刻連環故事集
《沈尹默書曼殊上人詩稿》
《王貴與李香香》詩名的由來
巴金**部長篇《滅亡》的問世
郁達夫的早期代表作《沉淪》
初版《魯迅全集》話絮
我國**份“詩刊”
“詩人的歡喜”
“湖畔”詩人
《大觀園名媛百花詩》
徐玉諾與散文詩
郁達夫的自序
包天笑與鴛鴦蝴蝶派
當年的《賽金花》
元戎兼詩人的黃興
茅盾與“ABC”
孫中山的詩作與詩論
引進西方藝術的**人-李叔同
曾樸佚詩《燕都小吟》
《茶花女》的中譯和演出
跛少年的譯作
漫話《野草》
文藝作品中的秋瑾
宣傳《猛回頭》被殺一鄉民
陳天華、秋瑾、朱執信的三篇小說
不以詩人自居的馬君武
周瘦鵑與花花草草
屠格涅夫的散文詩
《郁達夫詩詞抄》晚出之謎
朱自清的歐游二記
孫犁的《書林秋草》
開卷有益
*早評論《子夜》的文字
讀《東海漁歌》李一氓鈔配本隨記
馮憲童發表于《東山學生》的詩
蔣光慈談新詩的一篇序文
《抗戰獨幕劇選》及田漢的序
阿英有關晚清文學的三本書
朱光潛與對話體
老師的書
吳組緗的《山洪》
阿英的日記
《詩論》重版漫憶
不該忽略的文壇老人
《李一氓藏畫選》跋
毛澤東:“我們歡迎你們”
《魯濱孫漂流記》*早的中譯本
由章太炎、鄒容想起劉三
*早的秋瑾詩詞集
近代紡織詩歌一瞥
柳亞子的詩詞
徐錫麟和吳祿貞的詩
《越社叢刊》**期
且說東京版《域外小說集》
吳泰昌集:藝文軼話 作者簡介
吳泰昌,安徽馬鞍山市當涂縣人,1938年生。當代散文家、評論家。1955年就讀于北京大學中文系,1960年本科畢業,1964年文藝理論研究生畢業。長期從事文藝報刊編輯工作。1984-1998年任文藝報副總編、第一副總編、編審,后為報社顧問。1992年起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