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34726
- 條形碼:9787559634726 ; 978-7-5596-3472-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本書特色
邏輯思維能力是每個人處理日常生活難題的**能力之一,在思考問題、寫作、言語表達時,有邏輯是關鍵。那些政治家、銷售精英、商業巨頭無一不是運用邏輯引導他人的思維,有效說服對方,從而改變了人生和思維世界。
《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的重點不在于教授讀者那些深奧的理論,或者讓讀者學習繁雜的知識來分析邏輯問題,而在于逐步引導讀者,讓讀者能像思維高手一樣思考,用邏輯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用邏輯利器除掉思維里的亂草雜藤,讓你開竅,快速提高你的思考力,找回理性判斷的能力,整理清晰的思路,解除根深蒂固的痛苦。熟練掌握邏輯思維,你的生活就能多幾份保障,你的未來也會更加光明。閱讀《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你就能夠從混亂無序的思想壓力中解脫出來,就能厘清思路,準確表達自己,順利溝通,快速完成工作。
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內容簡介
本書是寫給普通讀者的邏輯入門書,以邏輯小故事為線索展開。括概念、命題、推理、邏輯規律、非邏輯思維等邏輯學基本內容,故事中以很多生活細節講解邏輯,教人如何“清晰思考”。通過閱讀本書,讀者不難對邏輯學有一個基本的輪廓性了解,對其很基本的內容、方法和技能有較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激發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前言
生活中,邏輯無處不在。工作、生活中處處可見邏輯的影子。邏輯是所有學科的基礎,無論你想學習哪門專業,要想學得好、學得快,都要有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
現今社會,邏輯能力越來越被人重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邏輯能力強的人思維極其活躍,應變能力、創新能力、分析能力甚至領導能力在某種程度上都高于他人。擁有這樣能力的人,無論是在學習、生活中,還是工作中,都能有卓越的表現。
一般來說, 每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個永遠也挖不完的寶藏,只要懂得基本的規則與技巧,再加上適當的科學訓練,每個人的邏輯能力都能獲得很大的提升。
本書介紹了邏輯學的基本原理和相關技巧,從邏輯的概念、類型,到論證方法,再到基本規律,把看似枯燥難懂的內容,以貼近生活、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得明明白白。向讀者提供各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構建全方位的視角,為各種問題的解決和思考維度的延伸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指導。
當你跟著本書的指引,通過認真思考和仔細觀察,成功地解決了問題之后,你會欣喜地發現,那些擁有卓絕成就的人所具備的超凡思維能力,并不是遙不可及的。通過對本書的閱讀,你可以沖破思維定式,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斷地進行逆向思維,換位思考,運用從本書中學到的各種邏輯思維方法,能夠幫助你成功破解各種難題,讓你全面開發思維潛能,成長為社會精英和時代強者。
本書既可作為提升邏輯力的訓練教程,也可作為開發大腦潛能的工具書。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都可以從這本書中獲得深刻的啟示。閱讀本書,能讓你思維更縝密,觀察更敏銳,想象更豐富,做事更理性。
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目錄
**節 開篇話“概念”
第二節 白馬是不是馬——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第三節 直接吃第五個饅頭就行了——概念的劃分
第四節 和舊褲子一樣的新褲子一混淆概念還是偷換概念
第五節 媒婆說媒的慣用伎倆——不可忽視歧義的存在
第二章 命題:愿你看穿那些真真假假
**節 開篇話“命題”
第二節 鄰居的兒子就像偷斧子的人——真真假假的直言命題3∈
第三節 是否需要付診金——鉆漏洞的選言命題
第四節 騙子與皇帝的新裝——存在陷阱的假言命題
第五節 獐的旁邊是鹿,鹿的旁邊是獐——機智的關系命題
第三章 推理:真相永遠只有一個
**節 開篇話“推理”
第二節 該來的沒來,不該走的走了——三段論推理
第三節 不是所有產品都能試用——歸納推理
第四節 不以出身論英雄——類比推理
第五節 不死藥管不管用——巧用二難推理
第四章 規律:防不勝防的“神”邏輯
**節 開篇話“規律”
第二節 “十里桃花”騙來李白——妙用同一律
第三節 關羽也愛戴高帽——矛盾律揭露本質
第四節 非死即生也能脫困——善用排中律
第五節 你還打你的父親嗎——警惕復雜問語
第六節 曹劌論戰的依據一運用充足理由律
第七節 鄒忌勸齊王納諫——邏輯論證思維
第五章 悖論:上帝也有辦不到的事
**節 開篇話“悖論”
第二節 阿基里斯與龜——芝諾悖論
第三節 我正在說的這句話是謊話——說謊者悖論
第四節 理發師的招牌——羅素悖論
第五節 康德的夢——二律背反
第六節 聰明的母親——鱷魚悖論
第七節 所有的烏鴉都是白的——渡鴉悖論
第八節 上帝舉不起的石頭——全能悖論
第六章 謬誤:人生處處有陷阱
**節 開篇話“謬誤”
第二節 假乞丐乞討——訴諸憐憫
第三節 會一直贏下去——賭徒謬誤
第四節 明星代言——訴諸權威
第五節 對人不對事——訴諸人身
第六節 大家都這樣——訴諸眾人
第七節 登徒子好色嗎——不相干論證
第八節 《圣經》證實神的存在——循環論證
第九節 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錯誤引用
邏輯高手:教你正確分析解決技巧和快速切換思考方式 節選
**節 開篇話“概念”
從邏輯學的角度講,概念是一種思維形式,是邏輯學首先需要研究的對象。概念都具內涵和外延。概念是主觀性與客觀性、共性與個性、抽象性與具體性的統一。
概念的含義
曾經有一個學生問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人是什么?”柏拉圖認真思考后,回答說:“人是靠兩條腿走路的,所以人是兩腳直立的動物。”這個學生就拿來了一只雞,問柏拉圖:“那么這也是人嗎?”雞也是兩腳直立的動物,卻不是人,顯然柏拉圖的說法不準確,他連忙彌補:“確切地說,人是沒有羽毛、兩腳直立的動物。”調皮的學生把雞身上的毛拔光,問柏拉圖:“這只沒有毛的雞,就是您所說的人嗎?”這下柏拉圖無言以對。于是,學生就把這只沒有羽毛的雞稱作“柏拉圖的人”。
上面所講故事中,柏拉圖關于“人”的概念并沒有反映出“人”的本質屬性,只是指出了一些外在形式上的區別,所以被學生指出了紕漏,受到了嘲笑。
概念是人們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針對“這種事物是什么”所給出的答案。通常人們認為,概念是反映對象的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而且,它所反映的是一切能被思考的事物。比如,日、月、山、河、雨、雪等自然現象;商品、貨幣、生產力、國家、制度等社會現象;心理、意識、思想、思維、感覺等精神現象;鬼、神仙、上帝、佛等虛幻現象⋯⋯這些事物雖然屬于不同的現象和領域,但是都是能夠被思考的事物,所以都可以反映為概念。
要想真正理解概念的含義,一定要特別注意“本質屬性”四個字。因為事物的屬性有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之分。本質屬性是指決定該事物之所以成為該事物并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屬性,是對事物本質的反映。非本質屬性就是指對該事物沒有決定意義的屬性。既然概念是對事物的本質屬性的反映,那么非本質屬性的反映就不是概念。比如“雪”的概念:雪是由冰晶聚合而形成的固態降水,“固態降水”就反映了“雪”的本質屬性,而“雪”是一種在冬天飄落的白色的、輕盈的、漂亮的像花一樣的東西,這句話雖然從時間、顏色、重量、形狀各方面都對其進行了描述,但都是關于它非本質屬性的描述,并沒有反映出決定“雪”之所以為“雪”的本質屬性,所以不能成為概念。
概念的形成過程
概念的形成過程就是人的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人對事物的認識首先是感性認識,即在實踐過程中,通過眼、耳、鼻、舌等感官直接接觸客觀外界而在頭腦中形成的印象。感性認識是對各種事物的表面的認識,一般都是非本質屬性的認識,如柏拉圖對“人”的定義便是感性認識。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從而把握事物的本質,才會形成理性的認識。理性認識就是對事物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的認識,具有抽象性、間接性、普遍性。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概念一般也是在人的認識達到理性認識階段的時候才得以形成的。在對“人”的定義上,便十分鮮明地顯示了人們的認識逐漸深入的過程。
無名氏:人是會笑的動物。
柏拉圖:沒有羽毛的兩腳直立的動物。
亞里士多德:人是城邦的動物。
荀子: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辯也。
馬克思: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現代漢語詞典》: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高等動物。
張榮寰:人的本質即人的根本是人格,人是具有人格(由身體生命、心靈本我構成)的時空及其生物圈的真主人。
從“人”的定義的演變過程來看,概念的形成過程便是人從感性認識逐漸上升至理性認識,從對事物的非本質屬性到本質屬性認識的過程。
第二節 白馬是不是馬——弄清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兩個基本特征,其關系就如同語法規則和具體的語言表達的關系:語法規定并制約著具體的語言表達,同時語法規則的變化也影響著具體的語言表達;而語言表達也反過來影響并豐富著語法規則。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關系便是這樣的相互依存又互相制約的關系。
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戰國時期有一座城,城主下令馬匹不得出城。當時名家代表人物公孫龍正好在城中,他牽著一匹白馬正要出城。當守城的士兵說出“馬匹一概不得出城”后,公孫龍發表了著名的《白馬論》,來論證“白馬不是馬”的命題。
公孫龍認為:其一,“馬”的內涵是一種哺乳類動物,“白”的內涵是一種顏色,而“白馬”則是一種動物和一種顏色的結合體。“馬”“白”“白馬”三者內涵的不同證明了“白馬不是馬”。其二,“馬”的外延指一切馬,與顏色無關;“白馬”的外延僅指白色的馬,其他顏色則不行。從“馬”和“白馬”概念外延的不同,論證了“白馬不是馬”。其三,“馬”的共相是指一切馬的本質屬性,與顏色無關;“白馬”的共相除了馬的本質屬性外,還包括了顏色。公孫龍意在通過說明“馬”與“白馬”在共相上的差別來論證“白馬不是馬”。
*終,公孫龍成功說服了守城士兵,牽著白馬出城去了。
上面故事中的公孫龍在論證“白馬不是馬”時,割裂了一般和個別、共性和個性的關系,并進一步夸大了這種區別,形而上學地從根本上否認“白馬”是“馬”,這就違背了客觀實際,屬于詭辯。
需要指出的是,客觀存在的本質屬性與概念的內涵是兩個概念,不能等同起來。因為概念的內涵是被反映到主觀思維中的概念的含義,而不再是客觀存在的本質屬性。簡單地說,就是如果客觀存在的本質屬性是鏡子外面的事物,那么概念的內涵就是鏡子外面的事物反映到鏡子里的那個影像。被鏡子反映的事物和鏡子里的那個影像是兩個層次的事物,被反映的對象和反映在頭腦中的概念也是兩個不同的層次。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所有事物,也就是概念的適用范圍。概念的內涵是從概念的“質”的方面來說的,它表明概念反映的“是什么”;概念的外延是從概念的“量”上來說的,它表明概念反映的是“有什么”,即概念都適用于哪些范圍。
通俗地講,概念的外延就是這個概念所包括的子類或分子。因為概念的外延有時候涵蓋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對這些范圍中的事物進行歸類,就可以得到一個個的“子類”,而“子類”中具體的對象就是“分子”。比如“學生”這個概念的外延是指所有學生,包括研究生、大學生、中學生、小學生等各個“子類”,而這個“子類”中具體的學生就是“分子”。如果一個概念反映的是不包括任何實際存在的“子類”或“分子”,這個概念就是虛概念或空概念。比如“鬼”“圓的方”等概念反映的對象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的,所以這些都是空概念。
1938年,針對希特勒在德國的獨裁統治,喜劇大師卓別林以此為題材寫出了喜劇電影劇本《獨裁者》,對希特勒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但是,就在電影將要開機拍攝之際,美國派拉蒙電影公司的人卻聲稱:“理查德哈定戴維斯曾寫過一出名字叫作《獨裁者》的鬧劇,所以他們對這名字擁有版權。”卓別林派人跟他們多次交涉無果,*后只好親自登門去和他們商談。*后,派拉蒙公司聲稱:他們可以以2.5 萬美元的價格將“獨裁者”這個名字轉讓給卓別林,否則就要訴諸法律。面對對方的獅子大開口,卓別林無法接受。正在無計可施之際,他靈機一動,便在片名前加了一個“大”字,變成了《大獨裁者》。這一招讓派拉蒙公司瞠目結舌,卻又無話可說。
……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