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弦歌杏壇平生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926304
- 條形碼:9787564926304 ; 978-7-5649-2630-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弦歌杏壇平生記 本書特色
張強武著的《弦歌杏壇平生記》一部個人史,半部社會史。追隨著強武先生的背影,可清晰地看到河南近代教育的軌跡。親情、師恩、事業、知己,世事的無常與變幻,人生的喜悅與艱辛,在先生的筆下,都充滿著濃濃的人情與感恩。辛酸與委屈,艱難與努力,坎坷與得意,挫折與成功,在先生心里經多年積淀,早已沉渣盡去,久窖成醇,所余的只是歲月的厚重與思想的醇香。
弦歌杏壇平生記 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了作者一生求學、教育乃至辦學的歷程與感悟。全書分九章, 包括: 心懷故鄉 ; 啟蒙情深 ; 艱辛求學 ; 恩師印象 ; 教學躬行錄 ; 科研方略記 ; 亞公恩重山水長 ; 大學風骨 個性分明 ; 創建高水平民辦大學的思考。
弦歌杏壇平生記 目錄
序言(二)
**章 心懷故鄉
**節 鐘靈毓秀的琉璃廟溝村
第二節 規模恢宏的柏茂莊園
第三節 軍民抗戰的紅色根據地
第二章 啟蒙情深
**節 心系農家相映紅
第二節 父母家教育啟蒙
第三節 回眸小學頗輕盈
第三章 艱辛求學
**節 寧樸康道
第二節 汴京考學
第三節 黃校求學
第四節 大學幽深
第四章 恩師印象
**節 圖業決策——武克明校長
第二節 伯樂清韻——楊俊杰枝長
第三節 恩師足音——張威老師
第四節 善誘入門——王應鼎老師
第五節 賜教幽深——戴毓琰主任
第五章 教學躬行錄
**節 初試鋒芒,直抒胸臆
第二節 浪里淘沙,矢志教育
第三節 醉心教書,不落凡俗
第四節 陡出奇兵,標準宣講
第五節 教學風格數點紅
第六章 科研方略記
**節 科研路線圖
第二節 遲來的業績認同
第七章 亞公恩重山水長
**節 幸與亞公結緣
第二節 大姐在港安度晚年
第三節 濃濃親惰
第四節 管理琴曲
第五節 恩德水長
第六節 信任山高
第七節 “代表”風云
第八節 月夜煢煢,追思亞公
第八章 大學風骨個性分明
**節 升達學院初創13年
第二節 用心做人,用情做事
第三節 立志正氣,兩袖清風
第四節 尊重休制,人和風清
第五節 嚴格管理,嚴謹治校
第六節 愛惜人才,重用人才
第九章 創建高水平民辦大學的思考
**節 耬上睛天碧四垂167——讀張強武教授《大學文化凝煉記》著作
第二節 學帶文化:民辦大學強較的基本途徑170——兼談王廣亞博士的大學文化
第三節 民辦高枝積極應對MOOC的興起
第四節 創建高水平民辦大學的路徑探新
第五節 學科專業特色:民辦高校的生命線
第六節 民辦高枝亦崇高亦踐行亦創新的大學理念189——薦王廣亞博士《我的大學理念》著作
第十章 回饋勵學設“勁獎”
后記
弦歌杏壇平生記 節選
《弦歌杏壇平生記》: **節 鐘靈毓秀的琉璃廟溝村記憶中的故鄉是儒家社會秩序的寫照,是遺世獨立、平靜祥和的家園,是溫情脈脈、鐘靈毓秀的小山村,故鄉的風土人情令人懷念。 唐代詩人錢珝有一首詩《江行無題》:“萬木已清霜,江邊村事忙。故溪黃稻熟,一夜夢中香。”詩中充分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我想起琉璃廟溝村頗有同感。退休后每次回到故鄉,面對著香氣襲人的土地,我比當年對它的感受更親切、更深刻,也更心存感激。如今的我,比以前更能融入這里的一切,而它,也對我娓娓訴說著更豐富、更詳盡的事。 1938年,我出生在山清水秀、靈氣鐘聚的鞏縣琉璃廟溝村,現在叫鞏義市新中村。我的家庭是一個大戶人家,現在叫柏茂莊園,又叫張祜莊園,位于嵩山余脈五指嶺北麓,南望嵩山太室山峰,北臨滔滔黃河南岸。周邊山岡丘阜像屏風一樣排列,地勢自南向北傾斜,溪水縱貫南北狹長的山溝,如絲帶一樣蜿蜒其境。山溝出口有座琉璃廟,這座山溝鄉村就取名琉璃廟溝村。琉璃廟溝村屬暖溫帶,年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土地為黃土伴有紅黏土,適宜種小麥、玉米、紅薯、谷子等。柿樹較多,記得每逢秋天,我家曬柿餅、做柿子醋忙個不停。特別是上小學時,每天早上帶幾個八月黃漤柿,又脆又甜,是很愜意的事情。地下礦藏豐富,蘊藏量大,主要有煤炭、石灰巖、鋁石等。 村西山嶺,氣勢磅礴,清末民國初年打煤窯盛行,我叔張純諤就是西嶺窯(現豫興煤礦前身)一個煤礦的買辦。那時買煤賣煤生意興隆,很多百姓遠遠從汜水、滎陽趕來,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挑著擔子,有的推著獨輪車,吱吱呀呀,披星戴月、日夜兼程到琉璃廟溝買煤賣煤,絡繹不絕。我也不時跟著長工有聚爺到礦上看稀罕。那時出煤,主要靠膘肥體壯的四頭騾子拉一套,讓大轉輪快速旋轉,通過繩索滑輪將一筐筐煤炭由深井提到地面,上煤用大煤筐,上水用牛皮包。這也是那個年代工業起步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村東樹洼嶺,高高聳立,嶺上建有炮樓,瞭望村子一覽無余。嶺下河東場,是河東邊的臺地,我二爺修建了一座花園,廳堂水榭,小橋流水,魚兒穿游,含苞欲放的荷花,清新淡雅的櫻花,欣欣向榮的向日葵,迎風婀娜的垂柳,一派南國風光。花園之外是柏茂家的菜園,我家的菜園在小河西南的一片臺地,老牛水車又是一道昔日的風景,用老牛做動力,通過一連串水斗上來下去,提出井水澆灌蔬菜和草木蘭竹。 東券門外的小河沿著柏茂莊園的邊沿,由南向北,來到琉璃廟前,過了琉璃廟又緩緩向北,經小里河、汜水河流人黃河。小河低洼處形成小水潭,清澈見底,村里人常在這里洗衣、洗菜。上小學要沿河而下,從布滿各種白色、鵝黃、褐紅、淺紅色的鵝卵石的河灘上歡快跑過,水流清澈,腳步輕快,拿一塊小瓦片或小石頭拋出去,讓它貼著水面一跳一跳地漂,激起一串串水花,玩得不亦樂乎!跳進河里捉蝦、捉魚也是常有之事。走進琉璃廟溝村,不時會聽到“砰、砰、砰”的響聲,那是婦女在洗衣,用棒槌捶打衣服,在河溝折射的回聲,顯得格外渾厚。洗衣時用的是皂角樹上長的皂角板,夾在衣服中用“棒槌”捶打,再經揉搓、清洗,衣服就洗凈了。村里人吃水的井,就在東券門外靠南邊的小河旁,井口很大,水位較高,人們用扁擔勾著水桶,來回一甩,就灌滿了水,挑回家里倒進水缸。琉璃廟實際是老君廟,位于村子北口。老君廟屋頂用彩色琉璃瓦封頂,遠遠望去,在陽光的照射下,櫛比鱗次的琉璃瓦閃閃發亮,叫它琉璃廟也名副其實。老君廟門樓高大雄偉,坐北朝南,有東、中、西三個入口,平時走東門,門兩旁站立的哼哈將軍造型夸張。進到廟里,院子中央矗立一座碑樓,碑文記述老君生平,碑樓兩側是高大的柏樹,凌霄花攀緣而上,紅花點綴翠柏。老君神殿坐落在月臺上,殿內有香案、神龕,高大鎏金的老君塑像安坐其中。 據說,1903年清廷詔令各府、州:“一等縣辦中學堂,二、三等縣辦高等小學堂。”鞏縣不屬一等縣,1905年縣立高等小學堂成立,地點在縣城內考院地址。1906年,崇仁高級小學在東山福昌寺成立,創辦人是我三爺舉人張祐和茶店人劉淑章先生,他們都是柏茂學堂畢業的高材生。1933年,舉人張祜到省教育廳備案,在老君廟創辦鞏縣私立篤志完全小學,當年秋招收學生50來人,參與創辦的柏茂人有張誥(二伯)、張純驀(五伯)、張石山(十三叔)、張嵩生(父親,老七)、張良吳(大哥)等十余人,把老君廟內四周的廟房改造成教室和辦公室。當時許多教師學歷高,又是義務教師,如舉人張祐、校長張石山是北京中國大學畢業,算術老師張嵩生是北京礦業大學畢業,語文老師張良昊是東岳美專畢業,張忻然(十六叔)是北京師范大學畢業。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