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3056752
- 條形碼:9787103056752 ; 978-7-103-05675-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研究 本書特色
填補音樂考古學科研究空白,為該學科從單一領域的基礎研究向更高層次的跨學科、多學科交叉研究方向發展,提供很好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書中創造性地借用統計學“標準差”的方法,通過大量的表格數據對比,對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的形制特點、形制規范性與《考工記》所載鐘形的關聯程度以及樂鐘正、側鼓音音程的音分數及偏離程度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探索,成功揭示蘊含在樂鐘數據資料中卻不易被傳統的“定性分析”所察覺的現象與規律,為該學科從單一領域的基礎研究向更高層次的跨學科、多學科交叉研究方向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研究 內容簡介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研究/中國音樂考古叢書》以出土于我國越族分布地區的兩周時期青銅質編鐘為分析對象,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以及對分析結果在理論層次的提升所進行的專題研究。書中主要從編鐘的形制、音樂性能、音響性能及存在狀態四個角度深入進行,不單對各套編鐘自身所具樂器性能進行分析,還對各地區的編鐘所共有的地域性特點給予總結。文中通過對編鐘相關數據的定量分析,可以感知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樂鐘形制在設計、鑄造層面所具有的規范性要求,可以發現形制規范性的程度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可以反映不同地域的樂鐘形制所具有的不同特點。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研究 目錄
一、研究對象和目的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行性
**章 所涉編鐘的分布及形制分析方法介紹
**節 從存世文物看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的分布
一、越地范圍
二、兩周越地編鐘分布狀況概覽
第二節 統計學標準差在鐘類樂器形制分析中的運用
一、標準差及其在考古學研究方法中的引入
二、對鐘類樂器的形制進行標準差分析的方法
三、標準差在鐘類樂器形制分析中的意義
第二章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的形制及其規范
**節 鐘身形制標準差分析
一、镈
二、甬鐘
三、紐鐘
四、句錘
五、其他
第二節 甬(紐)部形制標準差分析
一、镈
二、甬鐘
三、紐鐘
四、句鑃
第三節 從出土實物看越地青銅編鐘的形制規范
一、镈
二、甬鐘
三、紐鐘
四、句鑃
五、其他
第三章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音樂性能分析
**節 正側鼓音程關系分析
一、镈
二、甬鐘
三、紐鐘
四、句錘
五、其他
第二節 音列推定及調高分析
一、镈
二、甬鐘
三、紐鐘
四、句鑃
五、其他
第三節 從出土實物看越地青銅編鐘的音樂性能
一、镈
二、甬鐘
三、紐鐘
四、句鑃
五、其他
第四章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音響性能分析.
**節 鐘腔內壁調音銼磨
一、挖“隧”調音
二、內唇銼磨
三、內唇、音梁多重銼磨
第二節 音響性能其他相關因素分析
一、形制因素
二、構造因素
三、用銅量
第五章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的存在狀態
**節 紋飾及其風格的轉變
一、商
二、西周
三、東周
第二節 形制的規范程度及特點
一、歷時性結論
二、地域性結論
第三節 雙音狀態的發展
一、歷時性結論
二、地域性結論
結語
參考文獻
一、古籍
二、著作
三、期刊論文
四、學位論文
五、發掘報告
附錄
附表一:商代越地未成編樂鐘形制比例標準差分析表
附表二:西周越地未成編樂鐘形制比例標準差分析表
附表三:東周越地未成編樂鐘形制比例標準差分析表
附表四:兩周越地編鐘正側鼓音程音分值標準差分析表
附表五:商代越地未成編樂鐘正側鼓音程音分值標準差分析表
附表六:西周越地未成編樂鐘正側鼓音程音分值標準差分析表
附表七:東周越地未成編樂鐘正側鼓音程音分值標準差分析表
附表八:羊角紐鐘正側鼓音程音分值標準差分析表
后記
兩周越地青銅編鐘研究 作者簡介
隋郁,現任教于鄭州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考古研究院。2016年于中央音樂學院獲得藝術學博士學位,導師為王子初研究員。主要從事先秦編鐘、琴學理論研究;擅古琴演奏,先后師從廣陵派楊春薇、虞山派吳文光教授。2014年榮獲教育部頒發的“博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16年獲第九屆中國音樂史學會論文評選“博士組二等獎”。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