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行走的村莊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956790
- 條形碼:9787533956790 ; 978-7-5339-5679-0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行走的村莊 本書特色
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理想樣本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重點扶持作品·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作品·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重點扶持作品·中中國城鄉統籌發展的理想樣本·從野村荒地到新城崛起,從絲綢之源到夢開始的地方中國的村莊在行走,中國的城市在行走。行走是一種堅定從容的大國氣象,行走是一種來自道路自信的精神高度,行走是一種“一張藍圖繪到底”的理想追求。任他瘋狂雨驟,我自穩如泰山;任他千回百轉,我自奮步前行。中國就在這兒——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路上,誰都無法阻擋。 ——蔣巍
行走的村莊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21世紀初, 在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的領導下, 浙江省內一些模范村莊在經濟建設和環保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其中, 尤以八里店鎮的崛起為重點, 該鎮在“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面成效顯著, 是見證中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的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實例。
行走的村莊 目錄
**章 湖州的千年一夢
——一根湖絲,連接了兩個帝國
一 那個月夜,大詩人都來了
二 錢山漾的美麗女神
三 中國絲綢,為世界穿上一件美麗的云裳
四 八里之外的小鎮
第二章 有一張自紙叫“吳興"
——“日說《西游記》,夜唱《封神榜》”
一 水上人家的悲歌
二 “一張紙、兩行字、三分鐘”
三 吳興區吹出一個“神話”
第三章 “黑腳”們的命運詠嘆調
——八里店鎮“上樓三部曲”
一 昨日的河流和今天的花苑
二 村莊“一百單八將”
三 一塊“鋼骨頭”
四 “法律是塊鐵,誰碰誰出血!”
第四章 方向與道路
——淚水落地的聲音如此洪大
一 人民情懷,從紅船開始
二 壓力重重
三 “我們解放了!”
第五章 浙江不富,天理不公
——大字不識的“樓一代”
一 勤勞——浙江人*優秀的品質
二 從老鄉到老板:一個時代的新名片
三 一個矮個子和湖州地標雙塔
四 一個“大”字打天下
第六章 奇跡,從八里店傾瀉而出
——八仙過海的“樓二代”
一 “眼要看過,手要摸過,口要嘗過”
二 “一頂蚊帳一個店”
三 潞村的慎氏、繡娘和“一顆牙”
四 今夜星光如此燦爛
第七章 綠水青山,從這里起步
——余村,讓石頭開花的村莊
一 從村委會的“戒煙令”到飛過來的水杯
二 從“發展是硬道理”到“硬發展沒道理”
三 從綠水青山到“地球衛士獎”
后記 鄉愁的溫度
行走的村莊 節選
《行走的村莊》: 一 那個月夜,大詩人都來了 撥開如絲的雨簾,我踏上一片青翠的蓮葉,湖州。 窗下便是太湖,入夜,伸手便可以捧一輪濕漉漉的明月上來。 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天堂中央,湖州風光。” 別處的夜晚是夢,湖州的夜晚是詩。中國許多古城是用時光和石頭壘起來的,湖州是用青絲綠線繡出來的,繡成江南女兒的一方手帕,半遮一抹紅唇,回眸千嬌百媚。其西南多山陵,有道是“山從天目成群出”,“誰人小筑綠竹幽”;其東北為平原,有詩云“水傍太湖分港流”,“散作千溪遍萬家”。 那個雨后的月夜,我打開唐詩宋詞元曲長長的冊頁,便見一條青石板小巷穿過幽深歲月逶迤而來。不知時光在走還是我在走,漫步經過那些燈火寥落、花樹繁茂的民居,經過漢代的古寺、唐代的茶社、宋代的酒肆、元代的文館、明代的閨閣、清末民初的藏書樓,歷史深處飄來的陣陣朗笑和書香令我心醉不已。這些古建筑或粉墻烏瓦,或雕梁畫棟,佇立于小巷兩側。晚風輕拂,亂花沾衣,不時能聽到身后有雜沓的腳步聲、女孩的嬌笑聲、三五行人談古論今的對話聲。我很想停住,等待那些人走近和走過,但驀然回首,所有人影頓然散失于如碎銀般清脆落地的月光中,只有青石板上濕漉漉的燈影樹影在風中搖曳,仿佛曾經走過我身邊的那些似曾相識的紅男綠女,絲裙綢袍,羽扇綸巾,驀然歸入遠遠的一幅《清明上河圖》。又仿佛我一伸手,就能牽住他們的笑聲與飄忽的長袖。到了小巷盡頭,經過一間傍著碧水石橋、小窗半開的客棧,便看到一個燈火幽明的石碼頭,水中盡是垂柳和閣樓的倒影。恰逢一個頭戴斗笠、身著窄衣寬褲的船娘搖櫓而來,操一口吳儂軟語邀我泛舟賞月。登上船,再回頭,’小巷深處那些靜悄悄的門窗和燈影似乎都活泛開來,隱隱有笑語喧嘩。一時間月華如水,柳絲如手,牽住我的綿綿情思,讓我一時難舍這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條古意森森的小巷,隨步移影,從這頭到那頭,便穿過了千年湖州。 烏篷船緩緩搖到岸邊一間門面敞開的茶館,院內竹木清幽,山石嶙峋。其時夜已深,燈猶明,茶尚溫,人已盡。時光在這里折疊成一架空空的古老的木樓梯,仿佛睡著了。每一層階梯都磨損得去了近半,吱嘎作響,木板泛白,年輪如織。遙想歷朝歷代,“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但在千載悠悠的風花雪月之間,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醉倒在此處。他們或會詩友或攜歌伎,從這里拾級而上,留下一生的情思和半醉的吟誦,于今聽來,依然歡愉而喧響。很大聲,但很靜。 孤獨在別處是一種憂傷,孤獨在湖州是一瓣心香。 驀然間,我憶起了。有過這樣一個風清月朗的夜晚:在湖州安吉縣的一片碧綠竹海中,《臥虎藏龍》里的一群武林高手,從竹林中到屋脊上,從空中到竹梢,經過一番龍爭虎斗之后,各懷傷心事,一臉蕭索,黯然離去。武士斗狠要見血,文人斗詩要捧心。此后不過數天,一次高朋滿座的千年詩會又在湖州某處展開,但我記不清地址究竟在哪里了。 或許在湖州西郊西塞山下的一條雕龍描鳳、綠窗紅燭的畫舫上。因為唐代大詩人張志和曾經在此留下一首《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或許在顧渚山下貢茶院里擺著一枰散亂黑白棋子的忘歸亭中。因為名聞天下、深得歷代皇室欣賞的紫筍貢茶產于此地。紫筍茶從唐代開始被列為貢茶,從湖州到長安4000余里,限清明后lO日內送抵京城,等于當時的“順豐快遞”,必須快馬加鞭,日行400里,故此茶又稱“急程茶”。“茶圣”陸羽曾在這兒寫了一篇《顧渚山記》,對紫筍茶贊譽有加。唐代的顏真卿、杜牧,宋代的蘇東坡等人都在這兒品過茶。唐代詩人陸龜蒙因戀茶不歸,在這兒結廬而居,以種茶為樂,并留有“天賦識靈草,自然鐘野姿”的詩句。 ……
行走的村莊 作者簡介
蔣巍,滿族,生于哈爾濱,現居北京。作家,書法家,國務院特別津貼專家,中國刑警學院、森林警院、鐵道警院等6所警院客座教授。先后當選中國作協第五、六、七、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文聯志愿者協會理事。曾任哈爾濱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文藝報》副社長,創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藝術發展中心主任等。 出版長篇小說、紀實文學、散文集等各類作品二十余部,曾獲全國第二、三、四屆優秀報告文學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金質文學獎,“建國六十年優秀中短篇優秀報告文學獎”等。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