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唐詩三百首/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精選插圖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5548464
- 條形碼:9787545548464 ; 978-7-5455-4846-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唐詩三百首/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精選插圖版 本書特色
余秋雨、朱永新、錢文忠聯袂推薦, 流傳zuiguang、影響zuida的唐詩選本 中國古典詩歌的啟蒙教材 精選內容:精選備受歡迎的國學書目,內容經典 精準注譯: 針對原文進行精準的注譯、解析,易于理解 精美插圖:全書配以精美的古代插圖,輕松有趣
唐詩三百首/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精選插圖版 內容簡介
《唐詩三百首》是清代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普及讀物。自乾隆二十八年問世以來,“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時至今日仍在啟蒙教育、陶冶人們的審美情趣等方面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唐詩三百首》共選唐代七十多位詩人的三百一十余首詩。全書按照體裁分為五言古詩、七言古詩、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八部分,在各類的體裁下又大致按照詩人的時代先后編 次。所有這些詩作或慷慨激昂,或哀怨悲切,或沉郁頓挫,范圍相當廣泛。《唐詩三百首》以其務實的編法、適中的篇幅、膾炙人口的詩歌打動著讀者,影響深遠。
唐詩三百首/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精選插圖版 目錄
卷一五言古詩
感 遇/ 張九齡
感 遇/ 張九齡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月下獨酌/ 李 白
春 思/ 李 白
望 岳/ 杜 甫
贈衛八處士/ 杜 甫
佳 人/ 杜 甫
夢李白/ 杜 甫
夢李白/ 杜 甫
送綦毋潛落第還鄉/ 王 維
送 別/ 王 維
青 溪/ 王 維
渭川田家/ 王 維
西施詠/ 王 維
秋登蘭山寄張五/ 孟浩然
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
宿業師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同從弟南齋玩月憶山陰崔少府/ 王昌齡
尋西山隱者不遇/ 丘 為
春泛若耶溪/ 綦毋潛
宿王昌齡隱居/ 常 建
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 岑 參
賊退示官吏/ 元 結
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 韋應物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韋應物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韋應物
長安遇馮著/ 韋應物
夕次盱眙縣/ 韋應物
東 郊/ 韋應物
送楊氏女/ 韋應物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柳宗元
溪 居/ 柳宗元
樂 府
塞上曲/ 王昌齡
塞下曲/ 王昌齡
關山月/ 李 白
子夜吳歌/ 李 白
長干行/ 李 白
列女操/ 孟 郊
游子吟/ 孟 郊
卷二七言古詩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古 意/ 李 頎
送陳章甫/ 李 頎
琴 歌/ 李 頎
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 李 頎
聽安萬善吹篥歌/ 李 頎
夜歸鹿門歌/ 孟浩然
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李 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 李 白
金陵酒肆留別/ 李 白
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 李 白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 參
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岑 參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 杜 甫
丹青引(贈曹將軍霸)/ 杜 甫
寄韓諫議注/ 杜 甫
古柏行/ 杜 甫
卷三七言古詩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 杜 甫
石魚湖上醉歌(并序)/ 元 結
山 石/ 韓 愈
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 韓 愈
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 韓 愈
石鼓歌/ 韓 愈
漁 翁/ 柳宗元
長恨歌/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韓 碑/ 李商隱
卷四七言樂府
燕歌行(并序)/ 高 適
古從軍行/ 李 頎
洛陽女兒行/ 王 維
老將行/ 王 維
桃源行/ 王 維
蜀道難/ 李 白
長相思/ 李 白
長相思/ 李 白
行路難/ 李 白
將進酒/ 李 白
兵車行/ 杜 甫
麗人行/ 杜 甫
哀江頭/ 杜 甫
哀王孫/ 杜 甫
卷五五言律詩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李隆基
望月懷遠/ 張九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在獄詠蟬/ 駱賓王
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杜審言
雜 詩/ 沈期
題大庾嶺北驛/ 宋之問
次北固山下/ 王 灣
破山寺后禪院/ 常 建
寄左省杜拾遺/ 岑 參
贈孟浩然/ 李 白
渡荊門送別/ 李 白
送友人/ 李 白
聽蜀僧彈琴/ 李 白
夜泊牛渚懷古/ 李 白
春 望/ 杜 甫
月 夜/ 杜 甫
春宿左省/ 杜 甫
至德二載,甫自京金光門出,間道歸鳳翔。乾元初,從左拾遺移華州掾,與親故別,因出此門,有悲往事/ 杜 甫
月夜憶舍弟/ 杜 甫
天末懷李白/ 杜 甫
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 杜 甫
別房太尉墓/ 杜 甫
旅夜書懷/ 杜 甫
登岳陽樓/ 杜 甫
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王 維
山居秋暝/ 王 維
歸嵩山作/ 王 維
終南山/ 王 維
酬張少府/ 王 維
過香積寺/ 王 維
送梓州李使君/ 王 維
漢江臨眺/ 王 維
終南別業/ 王 維
臨洞庭上張丞相/ 孟浩然
與諸子登峴山/ 孟浩然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歲暮歸南山/ 孟浩然
過故人莊/ 孟浩然
秦中寄遠上人/ 孟浩然
宿桐廬江寄廣陵舊游/ 孟浩然
留別王維/ 孟浩然
早寒有懷/ 孟浩然
秋日登吳公臺上寺遠眺/ 劉長卿
送李中丞歸漢陽別業/ 劉長卿
餞別王十一南游/ 劉長卿
尋南溪常道士/ 劉長卿
新年作/ 劉長卿
送僧歸日本/ 錢 起
谷口書齋寄楊補闕/ 錢 起
淮上喜會梁州故人/ 韋應物
賦得暮雨送李曹/ 韋應物
酬程近秋夜即事見贈/ 韓
闕 題/ 劉虛
江鄉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倫
送李端/ 盧 綸
喜見外弟又言別/ 李 益
云陽館與韓紳宿別/ 司空曙
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
賊平后送人北歸/ 司空曙
蜀先主廟/ 劉禹錫
沒蕃故人/ 張 籍
草/ 白居易
旅 宿/ 杜 牧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 渾
早 秋/ 許 渾
蟬/ 李商隱
風 雨/ 李商隱
落 花/ 李商隱
涼 思/ 李商隱
北青蘿/ 李商隱
送人東游/ 溫庭筠
灞上秋居/ 馬 戴
楚江懷古/ 馬 戴
書邊事/ 張 喬
除夜有懷/ 崔 涂
孤 雁/ 崔 涂
春宮怨/ 杜荀鶴
章臺夜思/ 韋 莊
尋陸鴻漸不遇/ 僧皎然
卷六七言律詩
黃鶴樓/ 崔 顥
行經華陰/ 崔 顥
望薊門/ 祖 詠
九日登望仙臺呈劉明府/ 崔 曙
送魏萬之京/ 李 頎
登金陵鳳凰臺/ 李 白
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高 適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岑 參
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王 維
奉和圣制從蓬萊向興慶閣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應制/ 王 維
積雨輞川莊作/ 王 維
贈郭給事/ 王 維
蜀 相/ 杜 甫
客 至/ 杜 甫
野 望/ 杜 甫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杜 甫
登 高/ 杜 甫
登 樓/ 杜 甫
宿 府/ 杜 甫
閣 夜/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詠懷古跡/ 杜 甫
江州重別薛六、柳八二員外/ 劉長卿
長沙過賈誼宅/ 劉長卿
自夏口至鸚鵡洲望岳陽寄元中丞/ 劉長卿
贈闕下裴舍人/ 錢 起
寄李儋元錫/ 韋應物
同題仙游觀/ 韓
春 思/ 皇甫冉
晚次鄂州/ 盧 綸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
遣悲懷/ 元 稹
遣悲懷/ 元 稹
遣悲懷/ 元 稹
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饑,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弟妹/ 白居易
錦 瑟/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隋 宮/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籌筆驛/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春 雨/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無 題/ 李商隱
利州南渡/ 溫庭筠
蘇武廟/ 溫庭筠
宮 詞/ 薛 逢
貧 女/ 秦韜玉
樂 府
獨不見/ 沈期
卷七五言絕句
鹿 柴/ 王 維
竹里館/ 王 維
送 別/ 王 維
相 思/ 王 維
雜 詩/ 王 維
送崔九/ 裴 迪
終南望余雪/ 祖 詠
宿建德江/ 孟浩然
春 曉/ 孟浩然
靜夜思/ 李 白
怨 情/ 李 白
八陣圖/ 杜 甫
登鸛雀樓/ 王之渙
送靈澈/ 劉長卿
彈 琴/ 劉長卿
送上人/ 劉長卿
秋夜寄丘員外/ 韋應物
聽 箏/ 李 端
新嫁娘/ 王 建
玉臺體/ 權德輿
江 雪/ 柳宗元
行 宮/ 元 稹
問劉十九/ 白居易
何滿子/ 張 祜
登樂游原/ 李商隱
尋隱者不遇/ 賈 島
渡漢江/ 李 頻
春 怨/ 金昌緒
哥舒歌/ 西鄙人
樂 府
長干行(二首)/ 崔 顥
玉階怨/ 李 白
塞下曲/ 盧 綸
塞下曲/ 盧 綸
塞下曲/ 盧 綸
塞下曲/ 盧 綸
江南曲/ 李 益
卷八七言絕句
回鄉偶書/ 賀知章
桃花溪/ 張 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 維
芙蓉樓送辛漸/ 王昌齡
閨 怨/ 王昌齡
春宮怨/ 王昌齡
涼州曲/ 王 翰
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 白
早發白帝城/ 李 白
逢入京使/ 岑 參
江南逢李龜年/ 杜 甫
滁州西澗/ 韋應物
楓橋夜泊/ 張 繼
寒 食/ 韓
月 夜/ 劉方平
春 怨/ 劉方平
征人怨/ 柳中庸
宮 詞/ 顧 況
夜上受降城聞笛/ 李 益
烏衣巷/ 劉禹錫
春 詞/ 劉禹錫
宮 詞/ 白居易
贈內人/ 張 祜
集靈臺/ 張 祜
集靈臺/ 張 祜
題金陵渡/ 張 祜
宮中詞/ 朱慶馀
近試上張水部/ 朱慶馀
將赴吳興登樂游原/ 杜 牧
赤 壁/ 杜 牧
泊秦淮/ 杜 牧
寄揚州韓綽判官/ 杜 牧
遣 懷/ 杜 牧
秋 夕/ 杜 牧
贈 別/ 杜 牧
贈 別/ 杜 牧
金谷園/ 杜 牧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寄令狐郎中/ 李商隱
為 有/ 李商隱
隋 宮/ 李商隱
瑤 池/ 李商隱
嫦 娥/ 李商隱
賈 生/ 李商隱
瑤瑟怨/ 溫庭筠
馬嵬坡/ 鄭 畋
已 涼/ 韓
金陵圖/ 韋 莊
隴西行/ 陳 陶
寄 人/ 張 泌
雜 詩/ 無名氏
樂 府
渭城曲/ 王 維
秋夜曲/ 王 維
長信怨/ 王昌齡
出 塞/ 王昌齡
清平調(三首)/ 李 白
出 塞/ 王之渙
金縷衣/ 杜秋娘
詩人譜
唐詩三百首/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精選插圖版 節選
感 遇 張九齡 江南有丹橘, 經冬猶綠林。 豈伊地氣暖? 自有歲寒心〔1〕。 可以薦嘉客, 奈何阻重深〔2〕。 運命唯所遇, 循環不可尋〔3〕。 徒言樹桃李, 此木豈無陰〔4〕? 生長在長江南岸的丹橘, 經冬不凋仍然四季常青。 這難道是地氣暖和使然? 橘樹有耐寒無畏的本性。 丹橘是款待親朋的佳品, 怎奈路途遙遠山水阻隔。 命運難測只能順其自然, 如同四季變換不能追尋。 世人卻都偏愛栽種桃李, 難道這橘樹就不能成蔭? 【注釋】 〔1〕歲寒心:不畏嚴寒之心。《論語》:“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阻重深:指道路被重重阻隔。 〔3〕循環:命運無常,好壞交替。 〔4〕樹:種植。 【賞析】 這一篇以橘喻人。屈原曾經寫過一篇《橘頌》,贊美橘樹具有的“蘇世獨立,橫而不流”的品格;《古詩》中也有“委身玉盤中,歷年冀見食”的句子,比喻賢者要求用世。張九齡這首詩兼有這兩種意思。橘樹之葉經冬不凋,這不是因為地氣暖,而是因其自身具有凌寒傲霜的品 質。詩人將自己比作橘樹,這丹橘本是可以讓嘉賓食用的,然而生長在偏遠的江南,得不到大家的注意。人們都說要種桃種李,其實丹橘不僅果實可以待嘉賓,而且四季不凋,隨時都有樹蔭,哪一點不如桃李呢?這就像作者雖有才華卻得不到賞識,只能作詩申述心中的不平一樣。這首詩比喻恰當,抒發情懷婉轉自如,故歷來為人稱頌。 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 白 暮從碧山下, 山月隨人歸。 卻顧所來徑, 蒼蒼橫翠微〔1〕。 相攜及田家, 童稚開荊扉〔2〕。 綠竹入幽徑, 青蘿拂行衣〔3〕。 歡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揮〔4〕。 長歌吟松風, 曲盡河星稀〔5〕。 我醉君復樂, 陶然共忘機〔6〕。 走過碧綠的青山腳下, 多情的明月伴我歸家。 回望走過的山間小道, 山林青翠且幽深蜿蜒。 與友人攜手來到田家, 小童為我們打開柴門。 穿過綠竹入幽靜小路, 青蘿枝葉輕拂著衣裳。 歡笑中主人殷勤留宿, 共同舉杯來暢飲美酒。 放聲長歌一曲《風入松》, 歌罷已夜深群星漸隱。 我已沉醉他興致仍高, 陶陶中忘記塵世煩擾。 【注釋】 〔1〕卻顧:回頭觀望。翠微:青翠的山坡。 〔2〕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指斛斯山人家。荊扉:荊條編制的柴門。 〔3〕青蘿:攀纏在樹枝上下垂的藤蔓。 〔4〕憩:指留宿。揮:舉杯。 〔5〕松風:指古樂府琴曲《風入松》,此處也有歌聲隨風而入松林的意思。 〔6〕忘機:道家語,指忘掉世俗的心思,心性淡泊。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暮色月夜與友人同歸的田園詩。沿途青幽旖旎的山色,友人清凈優雅的居所,以及到友人家受到的禮遇,使詩人在酣飲放歌時,無拘無束,心曠神怡。當時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雖不能說春風得意,卻也灑脫無拘。這首到終南山訪友詩,筆出自然,格調明快,簡練準確,情景交融,自然景色與飲酒放歌的情景躍然紙上,具有濃郁的田園詩風味。
唐詩三百首/中華傳統文化核心讀本:精選插圖版 作者簡介
蘅塘退士,原名孫洙,字臨西,江蘇無錫人。幼家貧,性敏好學,寒冬臘月讀書時,常握一木,謂木能生火可敵寒。乾隆十六年(1752)中進士,歷任盧龍、大城、鄒平知縣,曾兩次主持鄉試。為官清廉,勤勉好學,書似歐陽詢,詩宗杜工部,著有《蘅塘漫稿》,為《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