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42445
- 條形碼:9787520342445 ; 978-7-5203-424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采納生態批評的理論和方法論,發掘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力圖推動和完善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對于長期以來以身份政治和社會正義為關注焦點的美國少數族裔文學研究來說,是一種破除理論與實踐窠臼、擴展批評路徑與方法的開拓性努力。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內容簡介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對美國生態批評一波和二波浪潮進行歷時梳理,提取出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的基礎性范疇——“環境”,進而以小說、詩歌、戲劇、非虛構作品中的“顯性/隱性環境文本”建構美國少數族裔“環境文本摩”,從中選取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從“環境與地方”“環境與種族”“環境與階級”“環境與性別”“環境與國界”等維度,全面系統地發掘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目錄
**節 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在美國
第二節 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在中國
第三節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研究意義與主要內容
**章 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思想的文學載體:環境文本
**節 從“自然”到“環境”:種族、階級與性別差異
第二節 文本視閾的擴容:顯性環境文本與隱性環境文本
第三節 隱性環境文本的建構與解讀:以譚恩美作品為例
第二章 環境與地方維度的生態思想
**節 人類經驗透視中的地方和禪宗與泛靈論觀照下的地方
第二節 《支那崽》中的地方意識與精神家園
第三節 《典儀》中的地方意識與創傷治愈
第三章 環境與種族維度的生態思想
**節 環境種族主義與《環境正義原則》
第二節 《清潔工布蘭奇》中的鉛中毒與《莫娜在應許之地》中的種族融合空間
第三節 《愛藥》中的印第安保留地與部落自我
第四章 環境與階級維度的生態思想
**節 美國少數族裔廉價勞動力與殺蟲劑
第二節 《骨》中的華裔勞工與舊金山唐人街
第三節 《在耶穌的腳下》中的西語裔勞工與加州葡萄園
第五章 環境與性別維度的生態思想
**節 生態女性主義與性別環境正義
第二節 《保佑我,烏爾蒂瑪》生態整體觀中的性別盲區與《芒果街上的小屋》中的女性新空間
第三節 《紫色》中的雙性同體與《接骨師之女》中的大愛
第六章 環境與國界維度的生態思想
**節 環境殖民主義與生態帝國主義
第二節 《我的食肉之年》中的乙烯雌酚
第三節 《拯救世界》中的世紀絕癥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節選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地方意識”指的是人對地方的認知與情感體驗,是生態批評研究的重要范疇。段義孚主張從人的感覺、心理、社會文化、倫理道德等角度研究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突出人的“戀地情結”,因為這種對地方的感情能夠促進人對地球的倫理行為。布伊爾也在《環境批評的未來:環境批評與文學想象》中重點探討了地方意識,認為它體現了人對地方的“情感依附”,并且作為人對地方的“感覺結構”,是一個人在特定環境中激起的感覺、興奮、愉悅、開朗等特定體驗,是人對其所處環境的主觀感知和有意識的感覺。(Buell,2005:63)人無法脫離地方而存在,因為他總是需要一個居住地,需要棲身于某個地方,需要為心靈找到故鄉,故而加里·斯奈德也反復強調地方意識對于人類精神健康的重要意義:“地方意識,根的感覺,并不僅僅指在某個小村莊定居,然后有一個郵箱,而是因為處于一個特定的地方能讓我們獲得*大的群體感。群體有利于個人的健康和精神、持續的工作關系和共享的關注。音樂、詩歌、故事進化成共享的價值、觀念和探索。這是精神道路之根本。”(Snyder,1980:141) 可是,在現代社會,物質欲望的滿足與高科技工業化的發展成為社會的重心,人與自然的聯系不斷被工業化進程所異化,變得日益疏離。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人們所居住的地方越來越人造化、工業化、科技化——人們在醫院出生和死亡,大多數時間穿梭于辦公室、商場和城市的娛樂場所中,在沒有四季變化的空調房里度過每一天,因此人們越來越容易對所處之地產生隔閡與錯覺,人與土地等自然環境的聯系變得虛無縹緲,人對地方的體驗被置換成對非自然事物(如高樓大廈、電氣設備等)的體驗,人對環境與自然漠不關心,對季節與氣溫變化感知甚少,無視污染的危害。而這種由“現代性”導致的自然的“缺席”與無地方意識正是西爾科在小說《典儀》的創作過程中所重點關注的問題。它主要通過主人公在白人醫院的經歷得以體現。塔尤在醫院里一直受到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親身經歷的美軍射殺日本兵、自己被日軍俘虜、表兄洛基被地雷炸死等回憶的糾纏,產生了諸如做噩夢、失眠、失憶、情感麻木與疏離、逃避可能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等精神創傷的典型病癥,這種創傷使他無法對自己所處的地方形成感知。因此在涉及白人醫院的這部分文本中不僅沒有任何有關自然環境的描寫,而且還通過主人公的第三人稱有限敘述視角來體現主人公對醫院這個非生態性地方缺乏地方意識:塔尤總感到自己“長時間地處在一片白霧中”;醫生們詢問病情時仿佛是在和他這個“隱形的散霧”說話;他眼前只能看到物體的輪廓,自己也只剩下“輪廓”和“內在的空洞”;“過去的影像和記憶無法穿透這片霧”,于是他就在這“沒有痛苦只有灰白色”的世界中存在著(14-15)! ‘攦H憑借科技與藥物治病的白人醫院面對“現代性”所導致的精神疾病束手無策時,治愈精神創傷的重任便在作者西爾科的精心設計下由印第安典儀來承擔。當然,這些典儀本身并沒有任何神秘力量,藥師們給塔尤喝的茶水也絕非靈丹妙藥。真正發揮精神治愈作用的其實是典儀中所蘊含的印第安人生態思想中的地方意識。在長期棲居自然的生活中,印第安人形成了生態整體主義思想,認為人與山脈、河流、動植物息息相關、相互依存,人是自然共同體的一員而非世界主宰。在這種“人與自然萬物同宗同源”(Snyder,1980:273)的思想指引下,他們格外重視人與自然環境的情感聯系,即地方意識。為體現這種生態思想,西爾科在涉及藥師進行典儀治療的情節中加人大量對生態性地方和人物對自然感知的描寫。 藥師庫爾什在對塔尤進行典儀治療時充分運用古老的印第安吟誦語言來描繪拉古納一普韋布洛村落附近的山洞這一自然景觀,以此喚起塔尤童年到那里玩耍的回憶,激發其地方意識!
美國少數族裔文學中的生態思想研究 作者簡介
石平萍,文學博士,信息工程大學洛陽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華裔美國文學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問學者、鄭州大學英美文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原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博士后。多年從事美國族裔文學、現當代英語文學的教學研究和文學翻譯工作。主持或參與完成各級科研項目12項。出版專著《母女關系與性別、種族的政治:美國華裔婦女文學研究》(英文)等2部,譯著《小說家與小說》《半輪黃日》等13部,以及文學作品和教材多部。發表論。文50余篇。榮獲各級獎勵10余種! 〔滔,文學博士,陸軍工程大學基礎部講師: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后。曾任《外語研究》編輯。研究方向為美國族裔文學和國防語言教學。主持或參與完成各級科研項目多項。發表論文20余篇。參與翻譯或編寫著作多部,其中《漢英翻譯大詞典》獲省級獎項。
- >
朝聞道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