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270807
- 條形碼:9787300270807 ; 978-7-300-27080-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了作者于2003—2006年完成的五篇調研報告,涉及汽車、大飛機、柴油發動機、通信標準、VCD/DVD五個工業領域。書中記錄了中國工業在一個特定發展階段走向自主創新的軌跡,以及圍繞著這個轉變所發生的政策辯論。
作者以有關創新的國際主流理論為框架并以中國的實踐為經驗證據,有力論證了在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工業為什么一定要自主創新以及如何自主創新。作者提出,對于趕超國家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發展,企業層次上的戰略遠見和國家層次上的政治決心具有決定性作用。
書中的報告發表后曾在國內研究界、業界、廣大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并對公共政策制定產生較大影響,為中國已經取得共識的自主創新之路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證案例。
本書于2006年初版,距今已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但本書書名所體現的主題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夠反映中國的發展所必須堅持的方向——走向自主創新。也正是因為這個主題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所以本書的再版可以使民族的記憶歷久彌新,并時時提醒我們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正確的。
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作者于2003—2006年完成的五篇調研報告,涉及汽車、大飛機、柴油發動機、通信標準、VCD/DVD五個工業領域。書中記錄了中國工業在一個特定發展階段走向自主創新的軌跡,以及圍繞著這個轉變所發生的政策辯論。
作者以有關創新的靠前主流理論為框架并以中國的實踐為經驗證據,有力論證了在優選化條件下,中國工業為什么一定要自主創新以及如何自主創新。作者提出,對于趕超國家的技術學習和能力發展,企業層次上的戰略遠見和國家層次上的政治決心具有決定性作用。
書中的報告發表后曾在靠前研究界、業界、廣大讀者中引發強烈反響,并對公共政策制定產生較大影響,為中國已經取得共識的自主創新之路提供了理論框架和實證案例。
本書于2006年初版,距今已過去十幾年的時間,但本書書名所體現的主題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能夠反映中國的發展所必須堅持的方向——走向自主創新。也正是因為這個主題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所以本書的再版可以使民族的記憶歷久彌新,并時時提醒我們什么是錯誤的、什么是正確的。
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 目錄
**篇 走向自主創新:發展我國自主知識產權汽車工業的政策選擇
導言
**章 中國汽車工業陷入合資模式的軌跡
1.1 前30年:從技術引進轉向自主開發
1.2 后20年:為什么合資之路不可逆轉?
1.3 中國加入WTO前后的市場裂變
第二章 “以市場換技術”的陷阱:為什么合資不導致技術擴散和能力成長?
2.1 產品開發是汽車工業技術結構的首要環節
2.2 昂貴的產品開發能力是后進者所面臨的主要瓶頸
2.3 產品開發是獲得知識產權的核心環節
2.4 不發展自主產品開發能力的代價是什么?
第三章 中國汽車工業進行自主產品開發的案例
3.1 哈飛之路
3.2 吉利造車
3.3 “黑馬”奇瑞
第四章 中國汽車工業技術能力成長的關鍵變量:自主產品開發
4.1 模仿和技術學習的關系
4.2 使引進的技術產生擴散效應的關鍵變量
4.3 自主開發對于工業競爭力的意義
4.4 本土技術能力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自主開發企業的成長
第五章 中國汽車產業政策的演化:從戰略失誤到編造神話
5.1 汽車產業政策為什么失敗?
5.2 編造神話的動機是推卸責任
5.3 發展自主開發能力的主要障礙是缺乏勇氣、信心和進取精神
第六章 結論:加強自主開發是振興中國汽車工業的唯一出路
6.1 為什么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仍然要強調自主開發?
6.2 中國汽車工業實現自主開發只能靠“兩條腿走路”
6.3 果斷地轉變國家政策的原則和重點,動員所有的政策手段支持自主開發
6.4 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汽車工業是能夠成長起來的
第二篇 技術依賴和自主開發的不同命運:從無錫油泵油嘴研究所的自主創新看技術變革下的兩條道路
導言
**章 面對技術變化的無奈:威孚從引進技術走向自殘的合資道路
1.1 柴油機燃油系統的一次重大技術變化
1.2 技術變化對中國油泵油嘴工業的挑戰
1.3 威孚:從引進技術走向合資
第二章 面對技術變化的奮起:無油所在孤立無助中走向自主開發
2.1 無油所:生于計劃體制,長于改革開放
2.2 涉足電控高壓共軌噴射系統
2.3 把電控高壓共軌系統開發到底的英雄氣概
2.4 向產業化沖刺
第三章 討論:兩條道路的戰略含義是什么?
3.1 沒有自主開發的技術引進只能導致技術依賴
3.2 依賴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的區別到底是什么?
3.3 跨國公司的步步緊逼與中國的產業危機
3.4 中國工業技術進步的組織體系
3.5 結語:不自主就滅亡
第三篇 在歷史的沉重中起飛:我國大型飛機發展戰略研究報告
導言 大飛機項目的戰略決策應該遵循什么原則?
**章 一個有關中國發展的大道理:能力是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和國家競爭優勢之源
1.1 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實質
1.2 技術能力的性質
1.3 能力是競爭優勢的源泉
第二章 從大道理看中國在發展大飛機工業上的歷史教訓
2.1 **個教訓:運10下馬丟掉的不是一個產品,而是技術能力賴以發展的開發平臺
2.2 第二個教訓:分歧的根本點是依賴外國設計還是自主設計
2.3 第三個教訓:失敗的根源是組織和體制
第三章 不是結論的結論:發展大飛機戰略決策的原則應該是什么?
3.1 國家要首先明確大飛機項目的戰略目標
3.2 充分認識到技術能力的寶貴性,在培育大飛機的技術能力上要意志堅定,長期不懈
3.3 堅持掌握自主知識產權,奪取技術發展的制高點
3.4 大飛機項目成功的必要條件是突破現有體制的局限性
結語
第四篇 走出中國的主導技術軌道:關于中國自主電信標準的報告
導言
**章 論為什么必須讓TD?SCDMA單獨組網
1.1 在應用中改進是技術進步的基本規律
1.2 技術競爭關系到國家利益
1.3 是否將TD?SCDMA付諸應用是一個政治性的原則問題
第二章 SCDMA的技術火種是怎樣燃燒起來的?
2.1 星火之源:信威公司、SCDMA和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TD-SCDMA
2?2 “大靈通”的崛起之路:技術的火種在市場點燃
2.3 在市場點燃的技術之火一定會越燒越旺
2.4 走出中國主導技術軌道(標準)的戰略意義
第三章 結論:以政治決斷讓中國的技術標準獲得應用機會
3.1 中國的市場必須為中國的技術進步服務
3.2 中國的標準戰略要從支持TD-SCDMA和S
走向自主創新:尋求中國力量的源泉 作者簡介
路風,“50后”,北京人,現為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1982年本科畢業于中央民族學院政治系;1991—1998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留學并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82—1991年,先后在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國家經濟委員會和國家計劃委員會工作。1999年到清華大學執教;2003年調到北京大學并工作至今。
路風教授長期關注中國的技術進步、工業發展及其政策問題,始終堅持為自主創新張目,為本土工業執言。近年來,他對汽車、大飛機、電信標準、核電、高鐵、液晶顯示器等產業的一系列研究產生了相當大的社會影響。
2012年發表在《中國社會科學》上的《“雙順差”、能力缺口與自主創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宏觀和微觀視野》(與余永定一同撰寫)于2014年榮獲“張培剛發展經濟學研究優秀成果獎”;2016年出版的《光變》于2018年獲評 “蔣一葦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