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黨旗下八十年黨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憶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409429
- 條形碼:9787515409429 ; 978-7-5154-094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黨旗下八十年黨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憶錄 本書特色
這部老共產黨員李力安的回憶錄,記述了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忘初心,不負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艱苦奮斗的歷程,也展現了他作為共產黨領導干部的忠誠,干凈,擔當精神。 八十年風雨,八十年奮進,八十年忠誠,八十年擔當。李力安在中國共產黨旗幟下的八十年,歷經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經各種各樣的政治風雨,但他始終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始終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了一名共產黨員的本色。
黨旗下八十年黨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憶錄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老共產黨員李力安的回憶錄,記述了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不忘初心,不負使命,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艱苦奮斗的歷程,也展現了他作不共產黨領導干部的忠誠,干凈,擔當精神。
黨旗下八十年黨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憶錄 目錄
**章?我的家族和家庭 ( 1 )
第二章?人生的轉折 ( 7 )
上小學 ( 8 )
川至中學的秘密讀書會 ( 9 )
入黨經歷 (15)
和黨組織失去聯系 (17)
第三章?抗日烽火連天 (23)
八路軍到五臺 (24)
參加“動委會” (29)
洪水、馬志遠、趙鵬飛印象記 (36)
北岳區委黨校見聞 (46)
抗日英雄樊金堂 (54)
第四章?反“掃蕩”、反“蠶食”的艱難歲月 (57)
在盂縣堅持“無人區”工作 (58)
向敵后之敵后挺進 (65)
盂平對敵斗爭回憶 (71)
勝利喜訊忽傳來 (74)
第五章?從反奸清算到土地改革 (81)
西柏坡全國土地會議 (82)
到井陘縣參加土改 (89)
第六章?南下征途 (95)
告別父老 (96)
到陜南新區開展工作 (104)
西進安康 (116)
我所認識的唐方雷 (122)
第七章?初到北京 (125)
參加人事工作 (126)
在中央財貿部的五年 (129)
第八章?在中央組織部的大家庭里 (135)
和中央組織部的淵源 (136)
組織部對我的教育和培養 (139)
南陽調查始末 (146)
為“潘、楊、王”事件甄別平反 (151)
記安子文二三事 (164)
第九章?落腳黑龍江 (173)
開展山區調研 (174)
到東寧參加“四清” (176)
老書記歐陽欽 (181)
第十章?我的十年“文革”經歷 (187)
幫助哈爾濱市委搞“文革” (188)
動亂蔓延到黑龍江全省 (191)
在“五七”干校的日子 (198)
從“批林整風”到粉碎“四人幫” (206)
第十一章?迎來新的時期 (213)
“揭批查”與省委改組 (214)
冤假錯案的平反 (218)
支持真理標準問題討論 (225)
重溫小平同志北方談話 (229)
實事求是評價大慶經驗 (243)
解決干部隊伍“四化”問題 (248)
在改革開放的日子里 (257)
老搭檔楊易辰 (268)
王釗其人 (276)
第十二章?告別黑土地 (281)
追憶黑龍江的整黨工作 (282)
到中央整黨辦 (286)
中顧委的誕生 (294)
薄一波與中顧委 (300)
回憶與宋任窮的交往 (313)
第十三章?老兵新傳—從事國史黨史黨建研究 (319)
擔任全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會長 (320)
國史研究戰線上的一名新兵 (332)
憶國史研究事業的開創者—鄧力群同志 (343)
敢吝余生息征蹄 (353)
打油詩三首 (365)
結束語 (367)
附錄 (371)
附錄一?李力安傳略 (372)
附錄二?1993—2002年李力安主要著述目錄 (462)
附錄三?2002年以來李力安主要著述活動 (475)
黨旗下八十年黨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憶錄 節選
我的家鄉在山西五臺縣東冶鎮槐蔭村。1920年7月19日,我出生在這里。 五臺縣位于山西東北部,地形多為山區,土地很貧瘠。1919年,山西地方實力派首領閻錫山在山西整理村范,為強化統治,把五臺縣劃分為6個區,東冶鎮為第四區,又稱下五臺。和其他5個區相比,第四區海拔較低,相對富庶一些。滹沱河、小銀河從這里蜿蜒而過,氣候溫和,土壤較肥沃,水利資源豐富,交通便利,人口密集。1937年全縣人口為18萬,第四區就有6萬。雖然它只占全縣面積約1/10,但人口已占到全縣的1/3。 我的出生地槐蔭村當時歸第四區管轄。提及家鄉,我的內心總是充滿了感情。在晉東北,槐蔭村算得上一個有特點的大村子。它的一大特點是地少人多,這使得村里許多人不得不外出謀生,或打工,或當兵,或做買賣,或當教員,真正在家種地的農民約占半數。這個地方的小商品經濟發展較早,文化教育比較發達,加上與佛教圣地五臺山很近,租種寺院土地和到寺院幫工、做小買賣者也不少。人們的思想也相對開放些。清朝末年,政府選拔一些青年到外國留學,槐蔭村的趙三成、趙子礽、趙涵溪三人入選,到日本留學,其中有兩人分別是我的堂叔和堂兄。留學期間,他們加入孫中山組建的同盟會,回國后參加辛亥革命,進行推翻帝制、創建民國的斗爭。五四時期,這里的反封建活動更是開展得有聲有色。男人剪辮子,女人放足,辦女校,搬神像,把廟宇改成學堂。大革命期間,本村知識分子中陸續有人在外參加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后,先進分子的抗日活動是比較活躍的。 抗戰前夕,槐蔭村已有600戶人家,3000口人,約80%的村民姓趙。我本姓趙,原名叫趙子斌,“李力安”這個名字是參加革命后改的。據槐蔭村的趙氏宗譜記載,我的先祖名叫趙伯英,為山西保德州人氏,后遷徙朔州。明朝洪武年間(1380年左右),明太祖朱元璋為發展生產,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在全國實行大移民,趙伯英于是偕妻子索氏從朔州馬邑遷居到槐蔭。趙伯英以農事起家,很快就在村里立穩了腳跟。他和4個兒子勤勞耕作,買房置地,家境變得殷實起來。先祖的墓、碑至今還在。算起來,我是趙伯英的第20代后人。 小時候,老人們常向我講述家族的種種往事。大概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趙家先輩第15代趙正魁在河北省阜平縣做小買賣、經商,逐漸富裕起來,到我曾祖父、祖父一代達到鼎盛期。祖父弟兄7人,分家時每人分得一座院子,一輛馬拉車,這是相當豐厚的家產了。到19世紀后期,國家、社會發生動蕩和變化,趙氏家族人口不斷增多(祖父7兄弟共有24個兒子、17個女兒),家族出現分化和衰落也就不可避免了。 我的父親趙秀龍出生于1877年,到他這一代時家里已經沒落。父親4歲時,祖母去世。祖母一共生了4個兒子、1個女兒。以后,繼祖母又生了4個兒子、3個女兒。家里人口太多,照顧不過來,父親出生后不久便被抱到奶媽家撫養,到五六歲才回來。小時候,繼母對父親不好。父親自10歲起就給全家人做飯。村里的老人講,父親個子小,上不去鍋臺,常常要踩著個小板凳才能夠得著。父親只念過三年私塾,十三四歲時,我伯父讓他到五臺城雜貨鋪里當了小伙計,給掌柜提茶壺、倒夜壺、抱孩子,當傭人使喚。我父親從小就干伺候人的活兒,心細勤快,加上人又老實,周圍人對他印象都不錯。一家鋪子垮了,另一家鋪子就要他去,他曾在好幾家鋪子干過。1927年前后,他所服務的那個鋪子又垮了,正值我祖父和一位姑母先后患重病,他就回來服侍了他們一年多。此后我父親又外出謀生。我的舅父在閻錫山的憲兵三營任營長,看到我父親失業,家庭生活困難,就讓我父親去他兒那當軍需,月薪30元。1929年,父親去了該憲兵營駐地張家口,但不久閻錫山、馮玉祥與蔣介石進行中原大戰,我舅父也跟著上了前線,二人未能見到面,所以只在留守處干點兒雜活。不久,閻、馮兵敗,閻錫山下野,他的軍隊被編遷、解散,我父親又回到村里。槐蔭村有個農工錢莊(有點兒像信用合作社),要他到那里工作,后來他當過三掌柜,月薪7元。我家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就靠父親的工資養活全家5口人。我的母親名叫張季蓮,是一個農家女,沒上過一天學,一輩子都在貧苦的家里操持家務。她的善良和勤勉,為家族、鄰居稱道,我永遠不能忘懷。 在我的青少年時代,生活是非常貧困的,甚至是悲苦的。父親很早就離家當店員,勤勤懇懇地干到50歲。從我4歲到15歲,全家人一直租住在本族的祠堂里。1934年冬,大我3歲的姐姐病故,年僅17歲。第二年春,小我3歲的妹妹患肺炎,也夭折了,只活了11歲。接踵而至的災難,給父母的打擊太大了。祠堂成了全家的傷心地,難以再居住下去。以后,年邁的雙親向其親侄子租了兩間房子,房租一年10塊錢,一家3口人就這么相依為命。小時候家里窮,母親省吃儉用,盡量把好吃的留給我,她自己常常吃糠和麩子,就著干辣椒下飯,弄得嘴角起泡,流鼻血。我年紀小,不明白操持家務的艱難,還問母親:為什么老吃辣椒呀?母親只對我笑笑,什么也沒說。以后我參加了革命,經歷過抗戰*艱難的時期,我和同志們常以粗糧果腹。粗糧又苦又澀,沒有下飯的菜,只能就著辣椒往下咽。這個時候,我深深體會到母親的舐犢之情。 我的家庭和家族對我個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前面說到,我的家族是個大家族,祖父兄弟7人,生了41個子女。隨著家族的貧富分化,每個人的際遇也就各不相同。在我的記憶中,這些親屬中讀書人是少數,多數人經商當店員。還有些公子哥兒,整天游手好閑,躺在床上抽大煙,我能點上名字的就有20多個。我的祖父有12個子女,我父親排行第四,有3個哥哥、4個弟弟和4個妹妹。我父親一輩子是個窮店員,我的2個伯父當了私塾教員。五叔殘疾,每天挎著個籃子,沿街乞討。七叔是個賭徒,三伯、六叔和八叔早已死亡,我從未見過。幾個姑姑都早出嫁了。 到我這一代,親叔伯兄弟10人,我排行第九。我大伯有個兒子,比我大30多歲,原來和我父親都在五臺縣城當店員,生活也很窘迫。我這個叔伯哥后來跟表兄到晉東南承包了個稅務所,賺了不少錢,買了房,置了地。當時人們傳說他賺了12萬5000塊錢,就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十二萬五”。他發財后,像是換了一個人。他覺得他那殘疾的親叔叔在外邊討飯給他丟了面子,就頤指氣使地對我五叔說:我給你糧食,你不要討飯了。五叔一家4口人,他一年只給500斤小米,我的五嬸還要給他家洗衣服,做雜活。但是,500斤小米怎么能夠讓一家人吃飽呢?五叔還得偷偷地到遠一點兒的村子去乞討,天黑后才敢回家。看到這些情景,我心里特別難過。我這個叔伯哥發財后,游手好閑,抽上了大煙,但凡身體不舒服了,就叫我父親去伺候他。有一年左右的時間,父親白天在錢莊上班,晚上就住到侄子家里看護他。有一天晚上,我跟著父親住在他家,恰巧在半夜他犯了病。我父親說要去請醫生,他說:你不能離開我。那怎么辦呢?父親走不開,他們就派了我的差。我只是一個9歲的孩子,不敢一個人外出,想要他的兒子做個伴,他的兒子大我兩歲,在同一家小學讀書。但他說他的兒子要睡覺,不要叫他。直到現在,我還記得自己深更半夜外出找大夫的情景。我母親知道這件事后,傷心得不行。以后,我的姐妹先后病逝,全家從祠堂搬出來,租了他的空房子住。每年10塊錢的房租,一分錢也不能少,還有其他苛刻條件。
黨旗下八十年黨旗下八十年:李力安回憶錄 作者簡介
李力安(1920年7月——),原名趙子斌,山西五臺人,1935年入黨,先后在中共區委、縣委、地委任職,從事統一戰線、群眾發動、抗日游擊、減租土改,開辟新區等多方面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央人事部,中央財貿部和中央組織部任職。1964年從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任上調到黑龍江省委工作,曾任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第二書記和書記。1986年至1992年,任中央整黨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央顧問委員秘書長。1993年至2001年,任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