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國際趨勢及中國外交對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6680
- 條形碼:9787520336680 ; 978-7-5203-366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國際趨勢及中國外交對策研究 內容簡介
隨著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國際趨勢逐漸形成,很多國際行為體的氣候外交策略也隨形勢發展而調整。這些國家或是根據國際和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重新權衡利益得失,并在巧實力外交理念指導下及時調整氣候外交立場和政策;或是高度重視國際行為體之間在氣候安全認知方面的互動關系,努力提升自身在國際安全事務中的話語;或是從道義、科學和法理等角度為自己的主張尋求依據,增加自身對國際規范的塑造力。這些國際行為體的做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國際趨勢及中國外交對策研究 目錄
**節 問題的提出與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綜述
一 國外研究現狀
二 國內研究現狀
三 研究現狀述評
第三節 研究方法、分析框架與創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分析框架
三 創新之處
第四節 行文設計與結構安排
**章 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時代背景
**節 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凸顯
一 “冷戰”后世界格局的轉變
二 非傳統安全問題的國際關注
三 非傳統安全的國際博弈
第二節 氣候變化問題的國際博弈
一 氣候變化問題的政治化
二 氣候變化問題的歐美博弈
三 氣候變化問題的南北博弈
四 《京都議定書》生效后國際氣候談判僵局
本章結論
第二章 氣候問題安全化國際趨勢的形成
**節 氣候變化被視為存在性威脅
一 科學層面的認知變化
二 國際政治層面的認知變化
三 國際組織的作用
第二節 氣候安全的國際認知變化
一 氣候安全認知的開端
二 氣候安全認知的重要國際文件
三 氣候安全認識的深化
第三節 《巴黎協定》與氣候變化安全化
一 氣候安全威脅與打破常規
二 氣候安全威脅與《巴黎協定》
三 氣候變化國際行動的新規范
本章結論
……
第三章 中國面臨的挑戰與應對思路
第四章 國際氣候安全觀的構建
第五章 氣候安全平等決策機制
第六章 國際氣候規范塑造力
結論
參考文獻
英文縮寫表
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國際趨勢及中國外交對策研究 節選
《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國際趨勢及中國外交對策研究》: 三國際組織的作用 在當今世界,聯合國組織及其機構在全球治理及國際安全事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力。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了第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并以比較確定的方式闡釋了氣候變化對人類所構成的存在性威脅后,一些聯合國組織與機構在推動氣候變化科學結論政治化的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2011年7月20日安理會第6578次會議上,施泰納以聯合國副秘書長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的身份在發言中系統地闡述了人類社會在理解氣候變化的深刻含義方面所獲得的科學知識,并強調了在新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把氣候變化納入國際安全議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首先,施泰納呼吁國際社會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的科學結論予以高度的政治關注。他說,人們對氣候變化含義、影響以及應對措施的認知已經遠非昔日可比,因為除了還有一些問題尚需討論,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已經首次給了國際社會一個毫無爭議的結論,那就是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氣候變化不僅正在發生,而且還在加速;更為重要的是,*近全球的科學機構所發布的研究報告在很多方面已經使得幾年前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中的相對保守的情景、預測和模型顯得過時和陳舊。施泰納指出,根據新的科學研究結果,從氣候變化的性質和范圍來看,我們已經不應該再把其視為改變能源、交通和經濟的一個挑戰,而應當把其視為一個影響將遠遠超越人類社會與經濟的任何一個部門的挑戰。需要指出的是,當國際社會幾乎一致認為我們還可以掙扎著試圖發現一個路徑來保持我們的氣溫升幅控制在2℃范圍以內時,*近的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在21世紀我們可能不得不面對地球的某些地區的氣溫升幅將在3℃-4℃的情景。這意味著現在我們所必須面臨的氣候變化的嚴峻性已經遠遠超出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社會締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時所能夠預期的情景。 其次,施泰納根據*近的氣候變化科學研究進展,把氣候變化界定為人類社會的安全威脅倍增器。施泰納指出,以前的氣候變化研究成果認為,在21世紀海平面上升的極限是0.5米左右,但是現在的氣候變化研究成果卻認為海平面在21世紀可能上升1米;事實上,英國皇家學會發布了一份報告,宣稱在*惡劣的情景下全球平均氣溫將在2060年前將上升4℃;因此,聯合國安理會必須明白,當我們現在討論氣候變化問題時,我們已經不是在討論一個有可能發生的事件,而是在討論一個事實,因此在國際和平與安全的背景下分析,氣候變化應當被詮釋為“威脅倍增器”。 *后,施泰納認為,不斷更新的科學研究結論已經能夠讓國際政治界把氣候變化問題納入國際安全議程。施泰納在安理會發言中提醒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科學提出的“臨界點”和“反饋機制”概念予以高度重視。他認為,人類不能因為假設全球氣候變化在過去的相當長的時期內以比較緩慢的速度發展,就認為今后也會同樣如此;事實上,在地球的自然系統中是存在臨界點的,從生態學的角度看,科學研究成果表明,在全球變暖的某個節點,地球整個生態系統將不會像今天這樣再擁有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其影響將是非常嚴重的。施泰納還認為,科學界提出的“反饋機制”的概念同樣值得重視。如果北極冰川持續消融并且凍土中的永凍層繼續融化,那么這些土壤中所常年儲存的二氧化碳將釋放進大氣層,這種“反饋機制”將使得氣候變化的嚴重程度遠遠超出以前的預期。 ……
氣候變化問題安全化的國際趨勢及中國外交對策研究 作者簡介
董勤,法學博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變化與公共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先后在《現代國際關系》《國外理論動態》和《法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十余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