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膠州灣主要污染物砷、鋅、氰化物和揮發酚的分布及遷移過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11574
- 條形碼:9787030611574 ; 978-7-03-061157-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膠州灣主要污染物砷、鋅、氰化物和揮發酚的分布及遷移過程 內容簡介
本書創新地從時空變化來研究砷在膠州灣水域的分布和遷移過程。在空間的尺度上, 通過每年砷的數據分析, 從含量大小、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季節分布的角度, 研究砷在膠州灣水域的來源、水質、分布以及遷移狀況, 揭示了砷的遷移規律。在時間的尺度上, 通過五年砷的數據探討, 研究砷在膠州灣水域的變化過程, 展示了砷的遷移過程和變化趨勢: 1.含量的年份變化 ; 2.污染源變化過程 ; 3.陸地遷移過程 ; 4.水域遷移過程 ; 5.沉降過程。這些規律和變化過程為研究砷在水體中的遷移提供結實的理論基礎。也為其他重金屬在水體中的遷移研究給予啟迪。
膠州灣主要污染物砷、鋅、氰化物和揮發酚的分布及遷移過程 目錄
前言
第1章 地表和河流對膠州灣水域As含量的影響 1
1.1 背景 1
1.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1
1.1.2 材料與方法 1
1.2 含量及分布 2
1.2.1 含量大小 2
1.2.2 水平分布 3
1.3 遷移過程 5
1.3.1 水質 5
1.3.2 來源 5
1.3.3 輸入過程 6
1.4 結論 7
參考文獻 7
第2章 膠州灣水域As的高沉降區域及規律 8
2.1 背景 8
2.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8
2.1.2 材料與方法 8
2.2 含量及分布 9
2.2.1 底層含量大小 9
2.2.2 底層水平分布 9
2.3 高沉降區域及規律 11
2.3.1 水質 11
2.3.2 高沉降的地方 11
2.3.3 灣內的遷移過程 11
2.3.4 灣口水域的含量變化 12
2.4 結論 13
參考文獻 13
第3章 膠州灣As含量的季節變化機制及模型框圖 15
3.1 背景 15
3.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15
3.1.2 材料與方法 15
3.2 As的分布 16
3.2.1 表底層水體 16
3.2.2 表層季節分布 16
3.2.3 底層季節分布 16
3.2.4 表底層變化范圍 17
3.2.5 表底層水平分布趨勢 17
3.3 季節變化機制 17
3.3.1 沉降過程 17
3.3.2 季節變化過程 18
3.3.3 季節變化機制 18
3.3.4 變化沉降 19
3.3.5 空間沉降 20
3.4 結論 20
參考文獻 21
第4章 As的遷移模型及計算 23
4.1 背景 23
4.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23
4.1.2 材料與方法 23
4.2 定義及公式 24
4.2.1 水平物質含量變化的定義及公式 24
4.2.2 垂直物質含量變化的定義及公式 25
4.2.3 表層和底層的水平損失量 25
4.2.4 垂直稀釋量和垂直積累量 26
4.2.5 表底層垂直變化 26
4.3 含量的計算 27
4.3.1 物質含量變化 27
4.3.2 含量的水平和垂直變化 27
4.3.3 灣口水域的水平損失量 29
4.3.4 區域沉降 29
4.4 結論 30
參考文獻 31
第5章 地表和河流及膠州灣都沒有受到As影響 32
5.1 背景 32
5.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32
5.1.2 材料與方法 32
5.2 含量及分布 33
5.2.1 含量大小 33
5.2.2 表層水平分布 33
5.3 輸入方式 36
5.3.1 水質 36
5.3.2 來源 37
5.3.3 陸地遷移過程 38
5.4 結論 39
參考文獻 39
第6章 膠州灣表底層的高As含量區域具有一致性 41
6.1 背景 41
6.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41
6.1.2 材料與方法 41
6.2 含量及分布 42
6.2.1 底層含量大小 42
6.2.2 底層水平分布 42
6.3 高含量區域 44
6.3.1 水質 44
6.3.2 高沉降的地方 44
6.3.3 水域遷移過程 44
6.4 結論 45
參考文獻 45
第7章 膠州灣As的重力特性機制及沉降過程 47
7.1 背景 47
7.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47
7.1.2 材料與方法 47
7.2 表底層分布及變化 48
7.2.1 表底層水體 48
7.2.2 表層季節分布 48
7.2.3 底層季節分布 48
7.2.4 表底層變化范圍 49
7.2.5 表底層水平分布趨勢 49
7.3 重力特性和機制 49
7.3.1 沉降過程 49
7.3.2 季節變化過程 50
7.3.3 重力特性 50
7.3.4 變化沉降 51
7.3.5 空間沉降 51
7.4 結論 51
參考文獻 52
第8章 As的近岸遷移模型及計算 53
8.1 背景 53
8.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53
8.1.2 材料與方法 53
8.2 定義及公式 54
8.2.1 水平物質含量變化的定義及公式 54
8.2.2 垂直物質含量變化的定義及公式 54
8.2.3 表層和底層的水平損失量 55
8.2.4 垂直稀釋量和垂直積累量 55
8.2.5 表底層垂直變化 56
8.3 含量的計算 56
8.3.1 物質含量變化 56
8.3.2 含量的水平和垂直變化 57
8.3.3 近岸水域的水平損失量 58
8.3.4 區域沉降 59
8.4 結論 60
參考文獻 60
第9章 地表、海水和河流對膠州灣水域As含量的影響 62
9.1 背景 62
9.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62
9.1.2 材料與方法 62
9.2 含量及分布 63
9.2.1 含量大小 63
9.2.2 表層水平分布 63
9.3 環境的影響 66
9.3.1 水質 66
9.3.2 來源 66
9.3.3 輸入過程 67
9.4 結論 67
參考文獻 68
第10章 膠州灣灣口水域As的聚集和發散過程 69
10.1 背景 69
10.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69
10.1.2 材料與方法 69
10.2 含量及分布 70
10.2.1 底層含量大小 70
10.2.2 底層水平分布 70
10.3 聚集和發散過程 72
10.3.1 水質 72
10.3.2 灣口水域 72
10.3.3 聚集和發散過程 73
10.4 結論 73
參考文獻 74
第11章 膠州灣水域As來源對垂直分布的影響 75
11.1 背景 75
11.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75
11.1.2 材料與方法 75
11.2 表底層垂直變化 76
11.2.1 表層季節分布 76
11.2.2 底層季節分布 76
11.2.3 表底層水平分布趨勢 76
11.2.4 表底層變化范圍 77
11.2.5 表底層垂直變化 77
11.3 來源對垂直分布的影響 78
11.3.1 沉降過程 78
11.3.2 季節變化過程 78
11.3.3 垂直分布 78
11.3.4 區域沉降 79
11.4 結論 80
參考文獻 80
第12章 膠州灣水域Zn的來源 82
12.1 背景 82
12.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82
12.1.2 材料與方法 82
12.2 含量及分布 83
12.2.1 含量大小 83
12.2.2 表層水平分布 83
12.3 水質及來源 86
12.3.1 水質 86
12.3.2 來源 86
12.4 結論 87
參考文獻 87
第13章 膠州灣水域Zn的垂直分布 88
13.1 背景 88
13.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88
13.1.2 材料與方法 88
13.2 水平及垂直分布 89
13.2.1 底層水平分布 89
13.2.2 季節分布 91
13.2.3 垂直分布 91
13.3 降解過程 92
13.3.1 季節變化過程 92
13.3.2 降解過程 92
13.4 結論 93
參考文獻 93
第14章 強烈關注海洋和陸地受到的Zn污染 95
14.1 背景 95
14.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95
14.1.2 材料和方法 95
14.2 含量及分布 96
14.2.1 含量大小 96
14.2.2 表層水平分布 96
14.3 水質及來源 99
14.3.1 水質 99
14.3.2 來源 99
14.4 結論 100
參考文獻 101
第15章 膠州灣灣口阻攔Zn的入侵及隔離性 102
15.1 背景 102
15.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102
15.1.2 材料與方法 102
15.2 含量及分布 103
15.2.1 底層含量大小 103
15.2.2 底層水平分布 103
15.3 攔阻及隔離 106
15.3.1 水質 106
15.3.2 灣口的阻攔 107
15.3.3 隔離性過程 107
15.4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08
第16章 膠州灣水域Zn垂直遷移的特征及過程 109
16.1 背景 109
16.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109
16.1.2 材料與方法 109
16.2 表底層分布 110
16.2.1 表層季節分布 110
16.2.2 底層季節分布 110
16.2.3 表底層水平分布趨勢 110
16.2.4 表底層變化范圍 111
16.2.5 表底層垂直變化 111
16.3 垂直遷移特征及過程 112
16.3.1 沉降過程 112
16.3.2 季節變化過程 112
16.3.3 空間沉降 112
16.3.4 變化沉降 113
16.3.5 垂直沉降 113
16.3.6 區域沉降 114
16.4 結論 114
參考文獻 115
第17章 膠州灣水域氰化物的來源 116
17.1 背景 116
17.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116
17.1.2 材料與方法 116
17.2 含量及分布 117
17.2.1 含量大小 117
17.2.2 表層水平分布 117
17.3 水質及來源 119
17.3.1 水質 119
17.3.2 來源 120
17.4 結論 120
參考文獻 120
第18章 膠州灣水域氰化物的垂直分布 121
18.1 背景 121
18.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121
18.1.2 材料和方法 121
18.2 底層分布 122
18.2.1 底層水平分布 122
18.2.2 季節分布 123
18.2.3 垂直分布 124
18.3 變化及降解過程 125
18.3.1 季節變化過程 125
18.3.2 降解過程 125
18.4 結論 126
參考文獻 126
第19章 給膠州灣水體輸送的微量氰化物 127
19.1 背景 127
19.1.1 膠州灣自然環境 127
19.1.2 材料和方法 127
19.2 含量及分布 128
19.2.1 含量大小 128
19.2.2 表層水平分布 128
19.3 水質及來源 130
19.3.1 水質 130
19.3.2 來源 131
19.4 結論 131
參考文獻 132
第20章 膠州灣水域低含量氰化物的均勻性 133<
膠州灣主要污染物砷、鋅、氰化物和揮發酚的分布及遷移過程 作者簡介
楊東方,1984年畢業于延安大學數學系(學士)。1989年畢業于大連理工大學應用數學研究所(碩士),研究方向:Lenard方程唯n極限環的充分條件、微分方程在經濟管理生物方面的應用。1999年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方向:營養鹽硅、光和水溫對浮游植物生長的影響,專業為海洋生物學和生態學。同年在青島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和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膠州灣浮游植物的生長過程的定量化初步研究。2001年出站后到上海水產大學工作,主要從事海洋生態學、生物學和數學等學科教學,以及海洋生態學和生物地球化學領域的研究。2001年被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監測中心聘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2年被青島海洋局一所聘為研究員。 2004年6月被核心期刊《海洋科學》聘為編委。2005年7月被核心期刊《海岸工程》聘為編委。2006年2月被核心期刊《山地學報》聘為編委。2006年11月被溫州醫學院聘為教授。2007年11月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聘為研究員。2008年4月被浙江海洋學院聘為教授。2009年8月被中國地理學會聘為環境變化專業委員會委員。2011年12月被核心期刊《林業世界》聘為編委。在2011年12月被浙江海洋學院聘為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所長。2012年11月被國家海洋局閩東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聘為項目辦主任。2013年3月被陜西理工學院聘為漢江學者。2013年11月被貴州民族大學聘為教授。曾參加了國際GI~OBEC(全球海洋生態系統研究)研究計劃中的由18個國家和地區聯合進行的南海考察(在海上歷時3個月),以及國際LOICZ(沿岸帶陸海相互作用研究)研究計劃中在黃海、東海的考察及國際JGOFS(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研究計劃中在黃海、東海的考察。并且多次參加了青島膠州灣、煙臺近海的海上調查及數據獲取工作。曾參加了膠州灣等水域的生態系統動態過程和持續發展等課題的研究。 發表第一作者的論文165篇,出版第一作者的專著和編著47部;非第一作者論文45篇。截至2014年2月9日,在中國知網數據庫查到其為第一作者的論文58篇,共被引用695次。目前,其正在進行西南喀斯特地區、膠州灣、浮山灣和長江口及浙江近岸水域的生態、環境、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的研究。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
- >
朝聞道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