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字傳奇: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588929
- 條形碼:9787567588929 ; 978-7-5675-8892-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字傳奇: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 本書特色
法語翻譯家、傅雷翻譯出版獎得主袁筱一的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 書中附有二維碼,完整收錄全書在線視頻,掃碼即可觀看。 群星閃耀的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建立屬于一個時代的文字傳奇:薩特、波伏瓦、加繆、杜拉斯、羅蘭·巴特、薩岡、羅布-格里耶、勒克萊齊奧、米蘭·昆德拉。 孫甘露、毛尖、張一兵傾情推薦。 文字的來源處,是奮不顧身的愛。——袁筱一 憑借理性和思考,承受小說世界里無所不在的細節之美對我們感官所造成的沖擊。 著名法語翻譯家袁筱一擁有多年外語教學及翻譯經驗,以精準全面的視角,為讀者呈現出法國現代文學巨匠們的精神世界。
文字傳奇: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 內容簡介
什么樣的作家是法國現代經典作家? 現代經典作品的定義是什么? 薩特、波伏瓦、加繆、杜拉斯、羅蘭·巴特、薩岡, 羅布-格里耶、勒克萊齊奧, 還有米蘭·昆德拉, 這一批出生于二十世紀的作家, 突破性地繼承了法國小說傳統, 也用自己的方式完美地詮釋著福樓拜、普魯斯特和紀德所奠定的現代法國小說傳統。他們開啟了法國文學史乃至思想史的一個重要時代, 所謂薩特的時代。正是在這個時代, 文字顯示出它*后炫目的力量, 它在延續一種以性感對抗死感的法蘭西文學神話。他們, 建立了屬于現代的文字傳奇。
文字傳奇: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 目錄
**課 緒論:法國現代經典
好的小說家都是魔法師
細節之美
用文字的性感抵御存在的死感
第二課 薩特和《惡心》
**講 人在何種程度上是自由的
第二講 坐在廢墟中央的羅岡丹
第三課 波伏瓦和《名士風流》
**講 一個終身沒有擺脫薩特影響的女權主義者
第二講 雙重視角,雙重悖論,雙重幻滅
第四課 加繆和《局外人》
**講 不會留下陰影的太陽
第二講 一出難以承受的社會喜劇
第五課 杜拉斯和《情人》
**講 生命的文字游戲
第二講 一本舍我而去的書
第六課 羅蘭?巴特和他的文論
**講 一個在解構中構建快樂的批評家
第二講 十八世紀的貴族睜著眼睛聽音樂 今天的資產階級閉著眼睛聽鋼琴
第七課 薩岡和《你好,憂愁》
**講 無法和解的青春
第二講 你鐫刻在天花板的縫隙 你鐫刻在我愛人的眼底
第八課 阿蘭?羅布-格里耶和《橡皮》
**講 零度寫作的典范
第二講 走出虛假主體的“新”小說家
第九課 勒克萊齊奧和《流浪的星星》
**講 我找到了我的永恒
第二講 看見疼痛,不再流浪
第十課 米蘭?昆德拉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講 小說家是存在的探索者
第二講 行至半程的堂吉訶德
第十一課 自由與理性之后的當代法國文學
差異性和零度情感
甜蜜而溫暖的背叛
法國小說現狀
后記
文字傳奇: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 節選
再版序 袁筱一 不知不覺,距離《文字傳奇——法國現代經典作家與作品》的初版,已經過去了十年。十年里,也有過再版這本書的想法和提議,但是我自己竟然有些沒來由的怕,怕重新審視自己在新世紀來到的**個十年里的情緒與文字。更何況,自從2008年書出版之后,“法國現代經典文學”這門課就沒有再開過。在2015年,倒是和學院的兩位同事一起開了通識課“二十世紀世界文學: 經典與闡釋”,所涉及的作家與作品雖然和這本書里有一點重復,但角度竟完全不同。世界文學的課連續開了三年,可能還會繼續下去,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講稿沒有出版。 十年里發生了很多變化:文學的讀者,以及作為文學讀者之一的我,還有書里涉及到的小說家。書出版后不久,羅布-格里耶就去世了。繼薩特和波伏瓦之后,十年里,陸陸續續地,加繆、杜拉斯、羅蘭?巴特都迎來了百年誕辰的紀念。有的時候陣仗也很大。兩位*“年輕”的,昆德拉和勒克萊齊奧,他們都還在寫。昆德拉在中國的閱讀江河日下——如果還讀捷克作家,中國一干小眾讀者的趣味也已經轉向了赫拉巴爾。大家*喜歡提的,是勒克萊齊奧在本書出版后不久就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我個人固然沒有一點沾沾自喜的意思,天真到以為自己左右了諾貝爾文學獎的意見,但是,曾經比較私下的喜歡已經成為國家社科基金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這是不爭的事實。有時候也會有點遺憾地想,十年里,喜歡或許已經不再是“消費”文學的一種方式。可是轉念想想,新世紀都快過去二十年了,喜歡造成的這一點執念又有什么意義呢。 的確,變一定大于不變。喜歡的可以不再喜歡,羅蘭?巴特《戀人絮語》中的“絮語”在風中飄散殆盡,再也無處追尋。倒回頭去讀《文字傳奇》的文稿時,我驚訝于自己竟然曾經在課堂上帶去一張巴倫博伊姆彈奏的德彪西,因為今天的我再也不會允許自己在課堂上如此沉溺于情緒。或者說,今天的課堂,如果作為一個老師仍然有這樣的沉溺,他/她一定是危險的。當然不是巴倫博伊姆和德彪西的危險,而是沉溺本身的危險。進入新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現代社會的表現前所未有的“現代”,完全像加繆說的那樣,“一個人僅僅因為在母親的葬禮上沒有哭,就有被判死刑的危險”。 十年前,我就用了這個相對模糊的概念——“現代”,現在想來,大約是想避開文學史的“二十世紀”角度,強調這九位小說家之于我,完全是私人的選擇。而況就像貢巴尼翁在寫“二十世紀文學史”時問的一樣,文學的,或者法國文學的二十世紀又始于何時?1900?1901?止于何時?2000?2001?文學中的繼承與突破,在任何一個世紀之交都悄然發生著,并不見得需要一個席卷語言的文學事件來宣告決裂與開始。我想,十年的時間里,“二十世紀文學”的文學史定義也發生了變化: 我們似乎已經和二十世紀文學拉開了足夠的距離,只是這距離還沒有大到我們對上一個世紀的文學蓋棺定論。事實上,“經典”是自己的定義。記得設計“法國現代經典”的課程大綱時遭到過質疑,說既為“現代”,何來“經典”?我說服質疑的理由是: 經典化本身就是一個過程,是反復閱讀、批評(包括翻譯和文本之外的其他藝術形式的演繹)構成的,經典遠非一成不變的定論。 當初,私人的選擇中有一些倒是也并非出于直覺的喜歡。作為譯者,這么多年以來養成的功夫就是“先結婚后戀愛”。因為契約的東西,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中止的,唯一的合理化方式是讓自己愛上,體會到對方的好處。具體地說,九個人當中,薩特并非我的喜歡,波伏瓦并非我的喜歡,薩岡也并非我的喜歡——全是存在主義者。好在二十世紀法國文學并不是某一個主義就可以定義的,否則就有在我的私人情緒里淪陷的危險。但是反過來說,我以為不僅僅對譯者而言如此,閱讀的重要樂趣之一也是慢慢發現并非一見鐘情的文本的好,作者經意或者不經意的安排,刻意或者不刻意的語詞。這種發現,于個人而言,遠比八十年代腋下夾一本《存在與虛無》招搖過市要有價值得多。 我還是無條件地信仰語詞,語詞的決定性,語詞的力量。縱使十年間很多東西發生了改變,這一點點初心終究沒變。 也正因為這樣,在修訂的時候,我還是盡量將當初的認識、立場和心境保留下來。有些認識現在看來雖然很幼稚,有些情緒也已經成了成熟的傷痕,但畢竟是現在的我的一部分,抹不去的。否則,在重讀的時候,又哪里來的那一點點莫名的疼痛感呢? 修改*大的,可能是薩特與加繆兩章。薩特的那一章,是重寫了初版時關于薩特生平的那段文字。因為那段文字一字不落地照抄了我自己原來在《外國文藝》上的一篇文章。用今天學術倫理的定義,就有“自我抄襲”之嫌。加繆是因為喜歡,這十年來一直在反復閱讀,已經無法容忍十年前下的某些過于截然的判斷。 *后要交代的,還是感謝。感謝所有喜歡《文字傳奇》的讀者——專業的,非專業的。感謝當初那個還不曾被無數瑣碎事務淹沒的自己。感謝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接受再版的選題。當然**需要感謝的是彭倫。十年里,他也變了很多,但是,他始終都在離書*近的地方,并且仍然愿意繼續守護這本書。 我不知道自己還能不能期待《文字傳奇2》的*終完成——這個模模糊糊的愿望,已經生了兩三年的時間,可在這兩三年的年末對自己進行清算的時候,一年比一年更覺出這個愿望的奢侈。不僅僅是時間之于我的奢侈,更是促使我落筆的情緒之于我的奢侈。這才明白,歸根結底,文字的來源處,還是奮不顧身的愛啊。
文字傳奇:十一堂法國現代經典文學課 作者簡介
袁筱一,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教授,多年從事法語文學及翻譯理論研究。主要譯作有《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杜拉斯傳》《生活在別處》《阿涅絲的最后一個下午》《法蘭西組曲》等。譯作《溫柔之歌》獲第十屆傅雷翻譯出版獎文學類獎。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