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城市與生態文明一座城市,一部歷史/(韓)李永石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4768405
- 條形碼:9787544768405 ; 978-7-5447-6840-5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與生態文明一座城市,一部歷史/(韓)李永石等 本書特色
《一座城市,一部歷史》是一部兼具專業性和趣味性的專著,它打通了建筑規劃與歷史文化兩個不同的領域,展現了城市所具有的多個維度以及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啟發我們認識并理解城市存在的意義。
城市與生態文明一座城市,一部歷史/(韓)李永石等 內容簡介
城市里的空間具有何種意義?城市里為什么會發生那么多事情?據統計,世界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城市里。從亞洲的代表性城市北京、東京和首爾,到歐洲的象征巴黎和倫敦,再到美國歷史的“活證人”芝加哥,“城市化”已然成為世界發展大趨勢。 韓國城市史學會召集了韓國多位專家學者共同參與,旨在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文筆向讀者講授世界各主要城市的起源、發展、空間結構、社會問題、城市文化、城市形象的演變歷史,引導讀者從物質和精神層面探索城市存在的意義,以及城市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希望本書能成為讀者了解并參與城市建設活動的良好契機,為中國當下的城市化進程提供借鑒和思考。
城市與生態文明一座城市,一部歷史/(韓)李永石等 目錄
**章 首爾,從隱者的古都到國際化城市
第二章 東京,近代天皇的空間
第三章 大阪,超越東京走向東北亞中心的城市
第四章 北京,從皇帝宮廷到市民廣場的城市
第五章 上海,現代中國對城市建設的嘗試
第六章 倫敦,橫跨兩個世紀的風景
第七章 巴黎,革命與藝術的城市
第八章 柏林,從冷戰的象征到歐洲的中心
第九章 圣彼得堡,歷史與文化的復合文本
第十章 芝加哥,“*美國式”的城市
參考文獻
城市與生態文明一座城市,一部歷史/(韓)李永石等 節選
**章 首爾,從隱者的古都到國際化城市 金百永 21世紀,對未來城市的展望 *近城市人口問題已經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這在以前是從未有過的現象。人們對城市問題的憂慮就像傳染病一樣迅速蔓延世界各地,可以說這是不同尋常的歷史變化的征兆。隨著交通和信息通訊的飛速發展,我們正在走進“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和“時空壓縮”時代,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感覺到每個人都在成為全球性文明共同體的一員。紐約和倫敦的SOHO商業街北京和首爾也有,迪拜和上海的神話在松島和海云臺也正變成現實展現在我們的眼前。19世紀的鐵路革命和產業革命改變了人類的距離感、視覺感和生活體系以及對世界的認知感,而這一改變又導致所有地球人的世界觀和生活環境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可以預言,如今的全球性城市化和信息化的浪潮早晚也將導致一場人類歷史巨變的漩渦! ∪欢鞘信c我們的生活變得如此熟悉和親近,并不是十分遙遠的事情。直到半個世紀以前,居住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大多數只是農民或移民群,而不能稱之為市民。在農耕社會條件下開始出現商業苗頭的也只是朝鮮王朝末期,到了日本統治時期,在殖民地城市化的進程中才出現了人口從農村流入到城市的傾向。然而,要在農民占總人口80%以上,且長期以部落為中心的農耕社會結構中引發城市化的大變革,這些變化實在微不足道。朝鮮半島城市人口劇增的現象是在朝鮮戰爭結束后,背井離鄉、無家可歸的大量難民定居于城市而引發的。這說明今天我們覺得那么熟悉、那么久遠的城市其實是不久前出現的,也是由偶然事件引發的一場血腥暴力史的產物。為了進一步了解貌似熟悉又親切的城市,我們有必要思考一些以前從未關心過的陌生的問題。 眼下的“城市”至少在以下三個方面存在著難以回避的問題點。**,如何從城市和地域的角度正確應對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這個歷史性大轉變;第二,長期以來支配20世紀韓國史框架的是國家主義和狹隘的一國史觀念,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擺脫這些觀念的束縛,以客觀的歷史視角和城市、地域的角度解除或重組支配性的歷史,確保地方志(localhistory)的獨立性和整體性;第三,如何以從下至上的、以市民為主導的多元地域發展戰略,去代替產業化和高速增長時期形成的、自上而下的、以政府為主導的單元地域發展政策。這個問題還關系到如何以從下至上的微觀、本質層面上的文化發展與環境保護觀念,來代替主導了整個20世紀的宏觀、量化層面上的發展、進步觀念! ”菊略噲D帶著上述三個現實問題和我們的城市將來的去向問題去了解韓國城市的形成史。所有的歷史都是現實的參照物,脫離現實問題去談論歷史只不過是空談。同樣,城市史也不應該是出于單純的回憶和關心的歷史,而應該是立足于現實問題的歷史?疾祉n國城市的形成史,是我們正確把握21世紀伊始城市所面臨的諸多歷史性問題,了解現狀確定未來前進方向所必需的前提條件。我們在這里將以首爾為中心考察朝鮮半島上的城市形成和發展歷史。因為首爾既是擁有昌德宮、宗廟、王陵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文化遺產的歷史城市,也是人口超過千萬的國際規模的超級大城市,同時又是朝鮮半島上唯一一座能夠與北京、上海、東京、京都、紐約和華盛頓等國際大城市相媲美的“城中之城”。首爾作為一國之都已經走過了六百多年的歷史,這個過程可大致分為如下五個階段:隨著朝鮮王朝的開創,王朝定都首爾的過程;朝鮮王朝后期的破壞與再建過程;開化期城市的變化過程;日本統治時期城市殖民化的過程;朝鮮戰爭以后“漢江奇跡”形成的過程! h陽,首都的誕生 “首爾”在韓語里有廣義和狹義兩層意思,廣義的“首爾”泛指一個國家的首都,狹義的“首爾”單指韓國現今的首都。韓國首都首爾曾被稱為“漢陽”、“漢城”等!笆谞枴币辉~之所以擁有兩重性,是因為首爾作為一國之都的特殊地理位置。古朝鮮曾把“首爾(首都)”定在平壤、扶余、慶州、開城等地方,可后來人們在漢江邊上發現了北靠北漢山、南臨漢江的依山傍水的地方,于是將首都遷到了那里。那個地方就是古稱“漢陽”、“漢城”的現今首爾。從地理位置看漢江橫穿朝鮮半島中部,歷史上始終把漢江視為半島中心。三國鼎立時期流行著“支配漢江者乃半島之霸主”之說,而真興王占領三角山一帶之后還特意建造巡守碑,以示北漢山—漢江一帶的地理重要性。高麗時期高麗國王將國都定在開京(朝鮮的開城),而把現今的首爾稱為“南京”,高麗文宗王曾在首爾建造過宮闕(1067年),到了高麗肅宗王時期(1095—1105年)甚至制定過遷都首爾的計劃。由此來看,開創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定都漢陽并非出自他一個人的想法。 高麗末期的“易姓革命”導致了“定都漢陽”的結果,這一結果的出現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風水圖讖說”的影響,可實際上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為抵抗女真族和倭寇的侵擾奔波于整個半島的太祖李成桂的“國土觀”和空間觀念。因為漢陽不僅位于整個半島的中心地帶,而且還夾在南漢江和北漢江的中間,可以充分利用南北的水運優勢抵擋外來勢力的侵擾,作為統治整個半島的都城是再好不過的地帶。過去的六百年間一直統治朝鮮半島的“事實上的唯一都城”首爾的歷史就是這樣開始的! 目臻g結構看,漢陽既是按照風水空間觀和儒教理念規劃的城市,同時也是一座象征王朝權力的城市,這是眾人皆知的事情。漢陽是個外圍以“外四山”為遠界,內圍以沿“內四山”山脊修筑的城墻為近界的都城。作為連接城墻內外的通道,城墻上共設八道城門,東西南北的城門分別為“興仁之門”、“敦義門”、“崇禮門”、“肅清門”,每個大城門之間又設“光熙門”、“昭義門”、“彰義門”、“惠化門”四道小城門。四大城門再加上城中央的“普信閣”等五個大城門的連接處分別刻有“仁”、“義”、“禮”、“智”、“信”等儒教德目,使整個都城變成儒教理想主義產物,成為君子們現實烏托邦夢想的理想空間。然而,這座以儒教宇宙論裝扮的中世紀行政都市也卷入歷史巨變的漩渦,沒有維持兩個世紀的時間便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 〕r王朝后期首爾的變化 朝鮮王朝統治朝鮮半島長達五百一十八年,在這期間居然經歷了“壬辰戰亂”、“丁酉戰亂”、“丙子戰亂”、“丁卯戰亂”四次大規模的戰亂,戰亂時間也長達四十四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戰亂都集中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的時間段里。發生在16—17世紀的堪稱“東亞世界大戰”的大戰亂都以朝鮮半島為主戰場而展開,從而使朝鮮半島變成一片焦土,大量人口死于戰亂,短短幾十年內人口劇減四分之一。通過這幾次的戰亂中國由新興的清朝代替了沒落的明朝,日本也結束長期的戰國時代進入了德川幕府時代,只有朝鮮半島仍然維持著原來的王朝體制。然而,當時的朝鮮王朝已經內外交困,腐朽的體制也開始動搖了。戰亂雖被平定,整個社會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長期戰亂而荒廢了的耕地,連年的饑荒與疾病,背井離鄉的難民潮,已趨瓦解的儒教道德規范和身份秩序,被女真和倭寇蹂躪的文明古國的自尊心,所有這一切使朝鮮王朝受到了不可言狀的物質創傷和精神創傷! 榱司S持搖搖欲墜的王朝政權,朝鮮王朝同時推進了追求實利與名分、挽回經濟損失與重整社會秩序兩大方略。作為追求實利與名分的措施,王朝首先實施了新的農法,即普及移秧法和畎種法,引進紅薯、馬鈴薯、辣椒等外來作物,擴大煙葉、人參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隨著荒廢的耕地重新得到開墾,耕地面積增加了,土地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了,人口也就隨之增加起來。到了英祖年間(1694—1776年)人口已經恢復到戰亂之前的水平,呈增長趨勢,而剩余農作物的增加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從農村游離出來的剩余勞動力也加快了城市人口的增加速度。當時開城、漢陽等商業城市已經開始出現富商大賈,隨之雇農、雇工群體也應運而生。定都之初按十萬人口設計的漢陽已經聚集了三十萬以上的人口,一時間這些人口以谷物運送中心龍山、木材集散地纛島、海產品集散地麻浦等“京江邊”的商業基地為中心,散居在漢陽城“城底十里”(城墻外的十里低洼地)的“字內”(設置在城墻內外的巡察兵營區)各個地方。到了朝鮮王朝后期,漢陽從“君子與兩班(文武官員)的都城”急劇轉變為“商人和庶民的都城”! ‰S著商業的發達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君君臣臣”的儒教價值觀受到沖擊,王朝的統治勢力也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身份制的瓦解極大地動搖了舊體制下的社會秩序,然而既得勢力者們為了強化舊體制出臺了種種“逆行”措施,如將男女均分繼承制改換為長子繼承制,進一步加強地主雇農制等。王朝勢力執著于與時代潮流逆行的名分論,不顧當時國際秩序的劇變肆意操起了“北伐論”和“小中華思想”的精神枷鎖。在19世紀末的“西勢東漸”的時代背景下,王朝的這個精神枷鎖*終導致了到處豎立“斥和碑”的閉關鎖國政策。 隨著朝鮮王朝后期以儒教性理學為主的名分論得到強化,“士林派”的“朋黨政治”變成極端的權力爭斗,而以廢除朋黨政治為目的所導入的“蕩平策”又導致了“勢道政治”這個意料不到的結果。首爾的勢力階層為世襲壟斷他們在首爾的榮華富貴,通過血緣關系和學緣關系強化人脈網絡,從而產生了由首爾的特權階層組成的“京華士族”這么一個新的統治集團!袄险摗保◤娪才衫先私M成的朋黨)、“閥閱”(有功之臣組成的家族集團)等權勢階層聚集在離宮廷不遠的北村黃金地帶,通過“蔭敘制”和“代加制”(一種世襲制度)喪心病狂地世襲官職、斂財聚富,過上了奢侈腐化的生活。就這樣,漢陽由剛剛起步的商業城開始淪落為由少數特權階層依仗壟斷權力斂財聚富、封官加祿的腐敗都城。朝鮮王朝后期發生在漢陽的這些本末倒置的現象與其說是“社會近代化”,不如說是“城市墮落化”! 』食堑拈_化 1876年的《江華島條約》的簽訂給歷史古城漢陽帶來了新的開化風潮。開化期的朝鮮王朝對內陷入“文明開化”與“衛正斥邪”兩種思潮的對立和糾結之中,對外陷入清朝和日俄等周邊列強圍繞朝鮮半島的主權而展開的明爭暗斗之中。開化期的朝鮮王朝政局動蕩、社會不安,先后發生了壬午兵變、甲申政變、東學農民戰爭、清日戰爭、二次甲午改革、乙未事變、俄館播遷等重大事件,使整個朝鮮半島變成周邊列強在東北亞爭奪霸權的要塞。首爾這個過去的“隱者的古都”被迫登上世界舞臺,開始引起了世人的注目。短短幾年間貞洞一帶西方列強的公館到處可見,大街上西裝革履的洋人比比皆是,古老的首爾一夜間變成了到處充斥著洋人洋貨的洋場。 1897年朝鮮王朝高宗王宣布脫離清朝而獨立,改國號為“大韓帝國”。大韓帝國受西方文明的影響以富強的文明帝國為目標,曾試圖以國家的力量改造皇城的城市景觀。當時大韓帝國對城市空間的“文明開化”措施大體上有兩項,一是以“修繕街道”為主的市容市貌的改造,即拆除鐘路—南大門通道沿線的“假家”(臨時搭建的棚戶區),開鑿水渠和水井,以樹立“文明開化”的帝國首都整潔、衛生的形象;二是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引進“文明設施”措施,如鋪設電線和自來水管道以及電車軌道、修筑公園綠地等。 值得一提的是大韓帝國對漢城府的改造措施并沒有局限于簡單引進西方文明之上。他們在模仿西方的同時也沒有忘記“傳統的變容”。大韓帝國并沒有急于用近代化市容來改變具有傳統象征的城市空間,而是采取了轉移或重建傳統城市空間的戰略。如慶運宮(現德壽宮)的重建和園丘壇的建設就是其中一例。一方面為建設近代西式文明帝國而模仿西方城市文化,另一方面為保存傳統的城市空間而極力采用中華帝國的樣式和禮儀,我們該如何解釋朝鮮王朝這一相互矛盾的城市理念才好呢? 身負五百年閉鎖歷史包袱的王朝城市漢城,還要為建設一座開放的國際化近代帝都而苦苦掙扎,這就是開化期的首爾所面臨的問題。然而,這座一開始就不是以“市民的城市”,而是以“皇帝的城市”而設計的“皇城”到頭來還是淪落為“日本人的城市”—京城。大韓帝國夢想建造的“近代化帝都”的計劃隨著日本人的入侵而胎死腹中。漢陽不僅沒有建成“近代化帝都”,反而成了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極端“殖民城”! 【┏,殖民統治下的近代首爾 1904年的日俄戰爭,日本奇跡般地打敗了強大的俄國。戰爭結束后日本迫不及待地與朝鮮王朝簽訂《乙巳條約》,強奪朝鮮王朝的外交權,并于1910年完成“日韓合并”,使朝鮮半島終于變成附屬于日本帝國的殖民地。與西方列強相比較,日本帝國主義不僅擁有種族色彩的帝國主義、后來居上的帝國主義、近鄰帝國主義、軍事帝國主義等諸多特征,還擁有在殖民地大力推行工業化政策的特征,盡管后者是20世紀30年代發生的事情。日本在已經淪陷為殖民地的朝鮮半島大搞工業化,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為侵略大陸而在半島上架設一個跳板。然而,借助日本人20世紀30年代的“滿洲建設熱”,朝鮮王朝的城市社會人口劇增,迎來近代消費文化全盛期也是不爭的事實。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城市的建設呢?說那是“掠奪”好呢,還是“開發”好呢? 如果把日本對殖民地朝鮮的城市開發看成是“日本人的”,或者“以日本人為主的”,或者“為了日本人”而開發的,那么對上述提問的回答無疑是宗主國對殖民地的“歧視與暴力”、“侵略與掠奪”。這是不可否認的歷史事實,這段歷史作為朝鮮民族不可治愈的創傷將永遠留在史冊上。可如果以城市和地域為單位重新編寫歷史,那么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刻骨銘心的事實,即朝鮮半島上諸如釜山、仁川、大田、元山、木浦、新義州等城市的“出生證明”只能在“近代殖民時期”的歷史中去尋找。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同時又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作為一座城市,首爾也從日本人的“京城”進一步變為“大京城”,大街小巷到處都能看到摩登紳士、摩登女郎的身影,僅在京城就有五座大型百貨商場,日本統治末期城市人口也達到一百萬。殖民化的首爾儼然成了一座大城市! ∪欢M管在日本統治下朝鮮半島上生成了“帝國第七大都市”,盡管在日本統治末期首爾街面上不斷涌現地鐵、高架橋、外環路、纜車等近代城市設施,可從整個首爾的空間結構上看,卻分為日本人居住的輝煌燦爛的南村和朝鮮人居住的簡陋骯臟的北村。這是民族歧視的真實寫照,也是宗主國對殖民地的赤裸裸的欺壓。從這一點看,日本帝國主義對朝鮮半島的殖民統治與其說是“維持秩序、健兵健民總動員”名義下的對居民生活的管理和訓導,不如說是以民族歧視來壓制殖民地人不滿和抵抗的暴力統治,更確切一點說是殖民統治者近似于野蠻的“獨裁體制”。將王朝的首都漢陽改變為象征殖民權力的占領城市京城,日本帝國主義的目的雖說不是“破風水、斷龍脈”的心理戰和出于滅絕種族的惡意陰謀的產物,但也不是為朝鮮社會的發展和朝鮮人生活質量的提高而采取的措施。這一點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 從這個角度看,評價日本帝國主義者留下的殖民地遺產時,我們的研究不能僅僅停留于“殖民地掠奪論”和“殖民地近代建設論”的對立上,我們應該更深入一步去分析隱藏在其背后的本質問題。日本人在朝鮮半島上進行的城市建設,就其開發過程來看是按照近代城市計劃原理與資本主義城市開發原理進行的,可從其目的來看,卻是隨著日本民族和日本帝國的膨脹,為了達到軍國主義政策目標而進行的開發和建設。事實上,這一開發過程和開發目的并不矛盾,只不過是殖民擴張這一核心目標的兩個方面而已。進入21世紀以后,韓國曾發生過“大丘地鐵縱火案”、“龍山開發拆遷案”等令人難以置信的慘劇,可以說這是韓國現代城市開發近似于野蠻的、“扭曲的面孔”。然而追根尋源,我們不得不與歷經半個世紀的“近代殖民地開發”相比較,也就是說韓國現代城市開發的“扭曲的面孔”,正是受半個世紀前“壓縮性近代化”和“近代殖民地開發”影響而產生的后果。還有,20世紀90年代將全國的國土卷入投機狂潮的“亂開發熱”、20世紀80年代以“迎接奧運、美化城市”的名目發生在全國各地的“暴力拆遷潮”、1971年京畿道廣州開發園區事件……別說是居民的利益,就連*起碼的人權也被蹂躪,這種野蠻開發、暴力開發的歷史根源離開野蠻的殖民地獨裁權力和殖民地“開發邏輯”,還能上哪去找呢? ……
城市與生態文明一座城市,一部歷史/(韓)李永石等 作者簡介
李永石,韓國光州大學英語系教授,著有《回顧資本時代》、《歷史學家畫現代》等。閔有基,韓國光云大學素質教育部教授,著有《城市理論及法國城市史研究》、《城市與人》等。金百永,韓國光云大學日語教育系教授,著有《支配與空間》、《空間里的時間》(合著)等。樸三憲,韓國建國大學日語系教授,著有《近代東亞知識分子的生活與學問》(合著)、《東亞世界里的日本思想》等。樸真涵,韓國仁川大學日語系教授,著有《近代日本的庶民支配及節儉政治》、《記憶與戰爭》(合著)等。申圭煥,韓國延世大學醫學專業基礎研究學教授,著有《國家,城市,衛生》、《疾病的社會史》等。金勝宇,韓國首爾市立大學城市人文研究所教授,著有《城市空間的形成原理及城市居民生活》(合著)、《漫談空間中的東亞》等。崔浩根,韓國高麗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著有《反種族滅絕》、《西方現代史的陰影:納粹大屠殺》等。金洙煥,韓國外國語大學俄語系教授,著有《記號系統》(譯著)。樸振斌,韓國慶熙大學社會學教授,著有《白色國家建設史》、《精彩美利堅》(譯著)等。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