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讀典記:生命與經典對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5042294
- 條形碼:9787565042294 ; 978-7-5650-422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讀典記:生命與經典對話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選取自己書寫的與文學有關的數十篇札記匯集成冊。全書共分為三輯: **輯“說理”是作者對一般藝術理念的具體闡發以及對經典的個人化闡釋, 具有較強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特色 ; 第二輯“評作品”主要是對中外經典作品的分析, 如《巴黎圣母院》《愛蓮說》《傷逝》等 ; 第三輯“讀人”是對中外著名作家的分析與評說, 結合魯迅、張愛玲、列夫·托爾斯泰的人生經歷、具體作品等, 講述其創作特色、文學造詣。
讀典記:生命與經典對話 目錄
我的生命觀
一、死
二、生
三、“我”
四、善惡
五、生命問題瑣議
我的思維觀
一、此話怎講?何以見得?
二、把事實判斷置于價值判斷之前
三、人格獨立思想自由
我的藝術觀
一、非常態定義法的定義
二、關于文學創作的三個基本點認識
三、我對藝術蘊含價值認知的排序
卷貳 品人
我讀魯迅
周作人:作為歷史人物
郁達夫:感傷的”零余者
冰心:面對她好像面對一個抽象符號
茅盾:政治、女人與文學
老舍:笑罵而不趕盡殺絕
沈從文:越軌的藝術與人生
巴金:一個作家是怎樣沒被煉成的
錢鐘書:游世不如游心
我來猜猜張愛玲的心事
徐志摩:我*大的天才便是愛
卷叁 論文
《狂人日記》:絕望中的吶喊
《阿Q正傳》:為中國人作傳
《祝福》:祥林嫂的悲劇之外
《沉淪》:身體的文學化問題
《莎菲女士的日記》:現代靈魂的“畫像”
柔石:當文學遭遇革命
梁遇春:有趣的靈魂
李劫人:《死水微瀾》里的世界
《啼笑因緣》:她們謀生也謀愛
《小二黑結婚》:“遵命文學”背后的暗影
《女人花》:身體是拿來用的
附錄
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
《當代英雄》:皮卻林是怎樣的英雄
陀思妥耶夫斯基:偉大的罪犯
巨大的托爾斯泰
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
我的馬爾克斯的碎片化閱讀
《洛麗塔》:寫給“小妖精”的書
參考書目
后記
讀典記:生命與經典對話 節選
《讀典記:生命與經典對話》: 人之死的痛苦來自無解的悖論,人貪生卻不得不死。人(我)、生、死,三足鼎立。死,死不悔改;只有我和生商量。其實也沒啥商量,只有我和生退讓。那就找退讓的路。早有人找過。有的就是先在認知上說服自己。叔本華的方法是貶低現實人生。這就像有人拿著個好東西誘惑你,搞得你心癢難熬,然后,他還調戲你:“好吧?好得不得了!可是你得不著!”你咋辦?求,不給;搶,沒能力;生氣不免,甚至痛苦。為了平衡自己,你換個思路:老子不待見!你那啥破玩意兒!叔本華就這個思路。他說人生的過程就像鐘擺,擺過來是無聊,擺過去是痛苦。人生無幸福,所謂幸福是消極的,不過是對痛苦的逃避。生命*積極的、*值得肯定的是生命(生存)意志,即,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中,至于所處的存在如何,決定于你的心靈如何去看待。哈!典型的唯心論嘴臉。他還寫過一篇《論自殺》,說無妨把自殺當作向自然的挑戰;可他自己卻不自殺,不僅不自殺,還拼命樂生,終掙得個壽盡人終。這至少說明,知、言、行合一,并不容易。 從現象看好像也有例外。就有在生死之間自主選擇死亡的。緣由不同。有的是為取義而舍生,比如伯夷、叔齊之餓死首陽山,文天祥之柴市就義;有的是為苦難之難忍而舍身,如因失戀、身患不治之癥、因逃刑法而自殺等。但稍加一審,這些棄生就死,本質上和眾生樂生相比沒啥根本不同,它和人渴望活并不矛盾,只不過,活的欲望此時此刻和現實產生了沖撞,此身只得做此境下的此意無奈但堅定的選擇罷了。此也就是說,不樂生,即反天命,難。而中國葛洪給的路其實和叔本華的是一體兩面,只是似乎看起來還更積極一些,求仙問藥,煉丹以求長生。如果真能,人當然樂看其成。只是如今人們已很難稱信。莊子是人中的大智者,他開辟了第三條道:即“任自然”,不執著于生死,如他視妻死為回歸,該歌唱時他還是鼓盆而歌。后來的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庶可類似。這就比單純的怕死高了一著,當然也沒高到不樂生的程度。 如此看來,生死之間,一般的情況是,人都樂生,面對死之重壓,無可逃避,唯一路途,就是盡力補償,于生,是本能;于意,是自我安慰。民間“好死不如賴活”一句,可說把以上意思一網打盡。稍加梳理,可得如下:一、死既然不可免,就盡量求其晚來;二、伴死而來的苦、難*好越少越好;三、死之前,盡量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所謂不枉一世。 還可以再說一些例外,這些例外都涉及價值問題,此處只先列列,論就擱置。剛才說一般生命是欲長活晚死的,但在一些具體情境中不同位置的人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還是舉例。*典型的是患了不治而又極痛苦的病,至少就本人的意愿說,他就渴望早死;還有對他人的,比如,如果我們接受傳統的評價意見,王莽就不如早死幾年,白居易《放言》有結語,“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其他也還有,歷史上好多大人物如果早死,他就可少禍害人間多少年。從眾生的立場看,嗜殺殘暴的上大人,高壽就不如早死,他早死一天,小民就可早一天解倒懸之苦。 綜上,在現實中,對于個體生命來說,撇開那些近乎無聊的思辨,一個更渴望得到答案的問題是,有沒有辦法可以變怕死為不怕?人生之苦,不外身心兩面。伴死而來的大苦幾乎都是心苦,就為了要活著,可以看這個看那個,干這個干那個,一想到有一天,這一切突然歸零,就有一腳踩空落入深淵之感,實在舍不得,怕死是因為生命里有生生不已的欲。這是診斷。可方子好開,病難治。看看現實,孟德斯鳩感嘆:“帝力之大,如吾力之為微”,天命之謂性,不率性是很難的。沒辦法,人很多時候就是急病亂投醫了,核心是求心安身靜。于是,人搞“頭腦風暴”,武器是邏輯。演繹如下:既然怕死是舍不得有生的一切,那就反其道而思之,從邏輯上求證生的一切并不值得留戀唄,剛剛說過的叔本華即是。把這個思路展開,大概有物的和心的兩道。物方面即是讓人產生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苦而無樂,甚至苦到難忍的認知。如果人真的處在這樣的境遇不就可以起到不樂生的作用了嗎?可是人真愿意這樣嗎?除非發瘋的人會這樣干。就以宗教言,這世上幾乎所有的宗教都要求信徒苦行苦修,可是世上有多少真正通過苦行苦修來求道的信徒呢?就是這樣的境遇主動來了,比如人類歷史上各種大劫難時代,可事實又是怎樣?自裁的還是極少數,絕大多數為保命還是忍忍忍,看來境遇不佳也未必引來厭世思想。心路呢?這世上多悲觀哲學,可是并無多少悲觀人生。都說世間無樂,好像紅塵一點也不值得愛戀。如果真可以境由心造,那人會首先往好處想的,何苦自我折磨。在邏輯上演繹得頭頭是道的人類,在書面上可以萬法皆空,離開書面,黃金屋、顏如玉,實而又實地就在眼前,那時真有幾人能且愿意看破紅塵的?身心分離可能也只是人間才有的獨特風景吧。 通過厭世以求不怕死,不合人性;人間常見的現象倒是,追求自己一切的塵世欲望,越多越好,越美越好,越高越好,越比一切人都好越好,這樣一旦撒手而去也可以無憾而瞑目。儒家及一切人世哲學都是這般倡導的。但問題是,和人心之滿比,人的一切努力和獲得沒有人會覺得饜足的。到頭來也還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量差而已。就是曹公孟德,可謂功成名就,可是垂危之際,還敦囑分香賣履,望西陵原上。敦囑,不就因為舍不得,也就不能不怕唄。人,總不過是人而已。《古詩十九首》有“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不如此的人這世上萬里難尋一。莊子為解死之重負,參出的道,一是任運,就是順隨自然;二是把死理解為是要“息我以死”,就是企圖在認識上要讓自己心安:勞累一生,不堪其苦,解脫就是死*后給我送來安息,這不就是變失為得了? ……
讀典記:生命與經典對話 作者簡介
張曉東,男,祖籍江蘇淮陰。教授,碩導,供職于阜陽師范學院文學院文學所,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文藝理論研究》《中州學刊》《重慶大學學報》《學術界》《江西社會科學》《安徽大學學報》《江淮論壇》《關東學刊》《中國新聞》《名作欣賞》《戲劇文學》《寫作》等專業報刊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出版學術專著多部:《熟悉的名字,陌生的人》(2003,澳門文星出版社)、《句子里的世界》(2009,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身體對心靈的訴說:現代文學“情色”書寫研究》(2015,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立在經典岸邊》(2015,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與經典一起成長》(合著,201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主持教育部2012年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現代文學“情色”書寫研究(12YJA751082)、安徽省教育廳2016年重點人文社科項目:當代文學“情色”書寫及文學史生成建構問題研究(SK2016A0706)及省部級項目多項。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