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5111585
- 條形碼:9787215111585 ; 978-7-215-11158-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 內容簡介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著眼于讀者文學修養的培養與提高,讓文學從大學中文系的課堂上解放出來,走向大眾,走進人生。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主要介紹文學的學科屬性(人文學科),介紹簡單的文學欣賞的基本理論;介紹文學欣賞的基本角度(切入點),即“內行看門道”的“門道”;介紹中國古代文學名家,西方文學主要名作等內容。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 目錄
**章 文學是關乎靈魂的學問
**節 文學屬于人文學科
第二節 人文學科的對象及特點
第三節 人文學科的價值和意義
第二章 文學涵義及特征
**節 文學的涵義
第二節 文學的特征
第三章 文學欣賞的涵義與途徑
**節 文學欣賞的涵義
第二節 文學欣賞的途徑
第四章 文學欣賞原則
**節 不可當真
第二節 保持適當心理距離
第三節 用心靈擁抱對象
第四節 只可意會而不可求甚解
第五節 用歷史眼光看作品
第二編 文學作品的構成因素與文學欣賞角度
第五章 語言層面
**節 字句、音節 與神氣
第二節 字詞的暗含意味
第三節 語氣的把握
第四節 古典詩詞的語法特點
第五節 文學的多義性
第六章 形象層面
**節 意象與意境
第二節 人物與主題
第三節 人物與作者
第四節 把握故事情節
第五節 怎樣評價情節
第六節 背景與氛圍
第七章 意蘊層面
**節 意蘊的涵義及類型
第二節 意蘊的豐富性
第三節 表層意蘊與深層意蘊
第八章 文學綜合質
**節 情調
第二節 傳神
第三節 趣
第四節 藝術風格
第九章 藝術技巧
**節 結構
第二節 象征
第三節 敘事角度
第三編 文學批評方法與文學欣賞角度
第十章 批評方法與欣賞角度
**節 文學批評方法同時也是文學欣賞角度
第二節 社會歷史角度
第三節 道德角度
第四節 文化角度
第五節 心理角度
第六節 原型角度
第七節 女性主義角度
第四編 文學與人生
第十一章 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
**節 “人生”應當成為解讀文學的獨立視角之一
第二節 人生視角與社會政治視角的聯系與區別
第三節 人生視角解讀文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第十二章 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舉例
**節 希臘先民的人生覺解
——希臘神話的人生解讀
第二節 一個自我中心主義者的人生之旅
——司湯達:《紅與黑》
第三節 一個“巴漂”的幻滅之路
——巴爾扎克:《幻滅》
第四節 名利場上是非多
——薩克雷:《名利場》
第十三章 借助文學透視人生
**節 生命為什么是寶貴的
第二節 人生意義是自己創造的
第三節 人性弱點舉例
第四節 人生的圍城
后記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 節選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 三、怎樣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 具體說來,大致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動情而不忘情 文藝作品飽含著感情——人物的感情和作家的感情,所以極易激發、調動欣賞者的感情,吸引其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沒有欣賞者的感情投入,主客雙方互不關涉,也就談不上欣賞。所以只有欣賞者愉快地投入了感情,主客體雙方實現了交流和溝通,客體才能占有主體,主體也才算是把握了客體。這是一種理想的欣賞境界。 但是,欣賞活動中的感情投入應該是有分寸有限度的,具體說來即動情而不忘情。欣賞者此時的心理活動應該是雙重的:想象并且知道自己在想象,體驗并且知道自己在體驗。總之,一個是想象和體驗著的自我,一個是思考著的自我;思考著的自我始終控制著、監察著想象和體驗著的自我。這就是說,欣賞者的自我意識并沒有徹底喪失。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欣賞者在想象和體驗對象時,盡管可能相當激動,相當高興或相當痛苦,但還是手捧書本默默地讀,靜靜地看,而沒有像角色那樣或大喊大叫,或痛哭失聲…… 當然,由于欣賞者心理素質不同,有的可能是分享型,有的可能是旁觀型,各人的欣賞心理活動并不完全一樣:前者在欣賞中“進入”程度深,后者則淺。但不論哪種類型,其欣賞心理都應該是動情而不忘情,不應該完全喪失了“自我”。 (二)進入角色而不硬充角色 在小說欣賞過程中,有的讀者看到自己喜歡的人物,尤其是與自己的身份、年齡、氣質、性格等方面相接近的人物時,常常不知不覺地進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移人角色,或者說是把角色的感情移人自己,與角色同歡同樂,同悲同苦,心心相印。這是藝術欣賞的佳境,進入這種境界是一種藝術享受。 但是,所謂進入角色,仍然是相對的、比喻性的、描述性的。進入角色只是為了尋找主客體之間在心理上的契合點,從而增加心理體驗的深度,而不是要把自己等同于角色,不是對號入座,硬充角色。進入角色有助于欣賞藝術,硬充角色只能阻礙欣賞藝術。為什么?因為硬充角色是典型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而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與藝術欣賞相敵對。 關于這一點,早在幾十年前魯迅先生就已經指出過。魯迅說,《紅樓夢》在中國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但問世以后反對者卻很多,以為將給青年以不好的影響,所以始終不能認識《紅樓夢》的價值。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為中國人看小說,不能用賞鑒的態度去欣賞它,卻自己鉆人書中,硬去充一個其中的角色。所以青年人看《紅樓夢》,便以寶玉、黛玉自居;而老人看去,又多占據了賈政管束寶玉的身份,滿心是利害的打算,別的什么也看不見了”①。魯迅的話點出了硬充角色的要害是“滿心是利害的打算”,即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粗鄙的實用主義。這是正確欣賞態度的大敵。 (三)不可直接模仿 看了文藝作品中自己喜愛的人,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模仿的沖動,這恐怕也是一種相當普遍的欣賞心理傾向。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心理學家麥獨孤認為,人類生來就有模仿他人的沖動。這種沖動在青少年時達到頂峰,從無意識轉向有意識。文藝作品作為欣賞對象,對于欣賞者無形中具有一種暗示和誘導作用。尤其是那些與欣賞主體在氣質、性格、年齡、經歷、興趣、愛好等方面相似或接近的藝術形象,由于主客體之間具有可比性,所以更容易刺激起欣賞者的認同心理,誘發從行為上加以模仿的傾向。大量的欣賞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看來,通過欣賞文藝作品產生模仿的沖動是必然的,是可以理解的,也未必就是壞事。但問題是應該怎樣模仿。 ……
文學修養讀本(修訂版) 作者簡介
胡山林,信陽學院教授,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 一生讀書教書寫書。 寫作源于興趣,興趣在于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借助文學透視人生。理想是讓學術從大學課堂解放出來,走向大眾,走進人生。 堅信文學是關乎靈魂的事業,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和靈魂歸宿,文學永遠與所有人心靈相通。 主要著作:《文藝欣賞心理學》《尋找靈魂的歸宿》《文學與人生》《極地之思》《文學欣賞導引》等。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姑媽的寶刀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