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吃貨心理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9040642
- 條形碼:9787519040642 ; 978-7-5190-4064-2
- 裝幀:8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吃貨心理學 本書特色
人的性格主要依靠本身各種體質含量的多少而定,再加上后天環境的影響,如氣候、風土、勞動、修養、飲食習俗、食物結構等諸多條件的相互制約,奠定了人的各種性格。 ——古希臘醫學家 凱波克拉蒂斯 有些人口味偏咸,淡口味的食物會讓他們覺得味同嚼蠟。除了從小養成的飲食習慣,愛吃咸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較外向、隨和,生活中他們喜歡隨大流,不會輕易出頭或刁難他人。 ——美國嗅覺味覺治療與研究基金會負責人 亞倫·赫希博士 喜歡吃甜的人樂于向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愛吃辣的人喜歡冒險尋求刺激,愛吃咸的人更容易順其自然,隨遇而安,愛吃苦味食品的人往往更加嚴厲,喜歡油炸食品香味的人性格外向。 ——美國《男性健康雜志》 人*容易暴食的時間是清晨和快到傍晚的時候,因為這段時間通常是人體緊張和壓力感*強的時候。所以,想要控制飲食,這段時間*好離廚房和一切能找到食物的地方越遠越好。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研究報告 吃貨心理學舌尖上的心理密碼關于吃,竟然還有這些心理秘密
吃貨心理學 內容簡介
你的吃相怎樣透露了你的隱私? 關于吃,竟然還有這些心理秘密。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吃是人們每天的頭等大事,吃什么?怎么吃?這個問題的思考更是占據了我們生活的大半時間。在生活中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吃貨一枚,每個人都會被自己所喜歡的食物吸引,但是也正因為如此,不同的人喜歡吃不同的食物,造就了每個人的“吃貨心理”不同。所謂吃貨心理,就是指人們通過對事物的選擇而反應的心理狀態。 在《吃貨心理學》這本書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我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一些關于吃的事件,例如,經常吃辛辣食物的人容易脾氣急躁;體重超標的人往往抵抗不住油膩食物的誘惑等等。《吃貨心理學》的出現,為偏執于某一類型吃食的人們敲響了警鐘,同時,在《吃貨心理學》中也為觀眾具體展現了吃的“文化”。
吃貨心理學 目錄
推薦序:你的口味怎樣泄露你的內心
作者自序:從心理學史上尋找內心的寧靜
Chapter 01心理奧秘:美食
1..被美食牽著鼻子走:嗅覺與心理
2. 一份美食,你愿意等待嗎?
3.吃貨的自信:不吃飯的人哪里有呢?
4.所謂“美食”,你是不是選擇了z“美”的食物?
5.如果美食是一種宗教,那你是不是信徒?
6.我們的味覺容易被誰“綁架”呢
7.情緒在左,美食向右
8.童年的味道:精神分析理論的童年經驗
9. 九型人格——美食中的人格心理學
Chapter 02 性格詭異:也許是你吃得不對
1.記憶中的美食:存于腦海中的感動
2.喜怒無常?大腦缺乏營養了
3.應酬前,先來杯蜂蜜檸檬水吧
4.你知道嗎?饑餓竟然是一種情緒
5..孤獨盛宴:一個人吃飯,也要滿滿的儀式感
6.美食誘惑下的“癮君子”
7.性格重塑之麻辣變形記
Chapter 03 肥胖心理:為什么越胖的人對美食越有想象力
1.你知道嗎?健康零食竟會讓人變懶
2.垃圾食品會“蒙蔽”大腦:總以為沒吃飽
3.肥胖人士易對美食形成具體“想象”
4.樂天派:不吃飽怎么有力氣減肥呢?
5.吃出的快樂:寂寞、憂愁統統吃掉
6.匪夷所思,饑餓竟然會傳染
7.你睡飽了嗎?睡眠不足竟是發胖的“敵人”!
8.肥胖偏見:胖子的救贖之路在哪里?
9.你有一份正能量“零食”需要查收
Chapter 04 味道玄機:潛藏在味蕾邊緣的心理秘密
1.為什么有人偏愛榴蓮,有人卻認為臭氣熏天
2.你是“咸星人”還是“甜星人”
3.喜歡吃辣的人真的存在更強的攻擊性嗎?
4.你是肉食主義者還是素食主義者?
5.進食也會從眾,你的美食偏好可能不是真的!
6.相信你也愛吃:虛假同感偏差效應
7.我以為你愛吃:撕扯不掉的標簽
8.為什么越辣越爽:吃辣人群的心理分析
Chapter 05心理賬戶:一道連接心理與行為的橋梁
1.利他行為——吃甜食的外化表現
2.能“吃苦”的人,普遍心理陰暗
3.愛吃辣的人更愿意尋求刺激
4.苦味會悄悄“奪走”你的幸福感
5.前景理論——美食的“大小”概念
6.美味的主觀體驗與時間長短的關系
7.越吃越愛吃:狄德羅效應
Chapter 06 臆想心理:大腦也能燒一桌“滿漢全席”
1.你相信嗎,石頭也能成為一桌滿漢全席!
2.菜名:始于聯想,忠于口感
3.你在什么情況下會想要吃火鍋?
4.我只想想我不吃:來自吃貨的覺悟
5.如影隨形的孤獨感:美食的治愈力量
6.你是否偏愛某種食物,喜歡了它多久呢?
7.大腦注意到一款美食,到底是有意還是無意?
Chapter 07 外賣心理:點餐記錄暴露了你的性格
1.坐等外賣時,你的大腦都經歷了什么?
2.點外賣時,你喜歡做回頭客嗎?
3.“門店新客”——每次都這么過癮!
4.外賣常吃面與粉,心境猶如“九連環”
5.愛吃鹵味嗎?那你一定是位小公主
6.洋快餐的魅力:一款讓你放松身心的美食
7.換一種外賣?小心心情會微調
Chapter 08 視覺心理:用眼睛“吃”東西的樂趣
1.你知道嗎,觀察有機食物會左右道德判斷!
2.看一看不要錢,快餐店竟然還有這些“心機”!
3.美食直播為什么這么火:看的不是美食,是寂寞
4.好不好吃先不論,很多時候好看就夠了
5.人未開動,手機先“吃”
6.你有沒有對一種美食“一見鐘情”過?
Chapter 09 心理波動:你的喜怒哀樂已經被美食掌控了!
1.吃掉美食背后的文化:集體無意識
2.得寸進尺——“登門檻效應”
3.欲得寸先進尺的“留面子效應”
4.當“頭等大事”遇上正事
5.咖啡、甜點:融化的心防
6.不吃也要囤起來:囤積心理
7.越多越好的“阿倫森效應”
8.口腹之欲是否應該感到羞恥
9.擁有健康心理的第yi步:接納自己
10.“吃”也需要動機,你“認識”自己的進食行為嗎?
Chapter 10 吃貨心理:吃貨成長中的“糖衣”與“炸彈”
1.人格的發展:自出生之時便在路上了
2.糖豆的“安慰劑”效應
3.生理需求快感的喪失——失眠
4.自我價值:源自嬰兒對父母的依賴
5.你的親子關系有“內疚”存在嗎?
吃貨心理學 節選
Chapter 01心理奧秘:美食里面的心理學 心理學無處不在,隨著人們對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心理學被廣泛的應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美食也不例外。 吃,作為一種本能而存在,嬰兒出生的本能就是啼哭和吮吸,啼哭是想要表達,吮吸則是為了生存。在生長的過程中,每天都需要填飽肚子,這樣一種古老而具有傳承性的本能,又與日漸發育的個體心理有什么關系呢? 古今中外,可以吃的東西繁復多樣,地上的一棵草、一朵花都可以吃。我們奉為“母親”的大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食物和水源。不同的地域生長著各具特色的動植物,在開闊眼界的同時,這也豐富了餐桌。從不知甜到制造甜,從不識辣到無辣不歡,從不知酸到愛酸如命……人類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美食也經歷了時間的千錘百煉,人類發現了美食,美食也在一步步影響著人類的生理的發展。生理是心理的基礎,一旦基礎有所改變,心理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1..被美食牽著鼻子走:嗅覺與心理 香氣于化學而言,其物質形態是氣味分子,飄散在空氣中,一朵花的芬芳、一杯茶的清香、一只蘋果的甜香……氣味總是無處不在的,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對香氣傳播的z好詮釋。電影《聞香識女人》中阿爾·帕西諾主演了一位在意外爆炸事故中雙眼受傷而失明的退伍軍人他因為失明而對香氣十分敏感,憑著香氣,他能說出女人用的香水的牌子,描述出對方的外貌,甚至頭發的顏色及五官的細節。 聞到香氣產生的感覺我們稱之為嗅覺,2004年諾獎得主理查德帶給了我們更多有關嗅覺的知識——正常人能分辨上千或者上萬種氣味。香氣作用于鼻粘膜的嗅覺細胞,產生神經沖動經過嗅覺神經,z后到達大腦皮層的邊緣系統,就此形成嗅覺。氣味由大腦的杏仁核和海馬體負責感知,這一部分同樣也是大腦中負責處理情緒、記憶與行為的部分,氣味可以影響和喚醒記憶,也可以影響情緒和行為。 氣味與記憶之間緊密相連。痞子蔡在《第yi次親密接觸》里因為百無聊賴的思念在街上閑逛,不知不覺被曾經“黑夜的清冽和白天的明朗的復合香”吸引,“深夜的街道,充斥著這矛盾的香味,我低聲吶喊你的名字,哭了起來”,那些過往如同電影般在腦海中段段回放,那個關于“香水雨”的描寫至今為人稱道。每一款名貴的香水都有它承載的故事與記憶,香水也因為記憶而變得更加唯美,其實任何高端消費品都是在賣故事。對于很多人來說,花露水的味道是夏天,烤地瓜的味道是童年,青草的氣息是美好,梔子花的香氣是青春……可能聞到一杯香芋奶茶,就會忍不住想起初戀;聞到一杯十年陳釀,就會忍不住想起摯友;而聞到剛出鍋的餃子,則往往會忍不住想起家人。 基于香氣、記憶和大腦的復雜關系,心理咨詢師也將芳香療法引入了心理治療。芳香療法是指用植物的純凈精油來輔助治療,稱之為“芳香SPA”,西方有些國家已經把芳香療法納入了常規醫學療法中。簡單而言,香氣進入大腦皮層的邊緣系統后,在自主神經系統及內分泌系統的作用下,會與記憶產生部分融合,就此帶來行為上的高興或者悲傷。諸如杏仁香會讓人愉快,紫羅蘭會讓人舒適,水仙花香氣可以消除疲勞。 芳香對生理和心理也確實產生了影響。芳香物質作用于腦電波:薄荷香、檀香、薰衣草香、桉樹精油容易激起影響人思考與學習的α波的活躍性,而茉莉香氣會提高影響人忙碌緊張狀態的β波的活躍性。芳香物質作用于心率:檸檬香味會減慢心率,而玫瑰香氣會加快心率,所以用玫瑰花告白的成功率比較大。實驗證明,茉莉花香可以提高打字員的效率,芳香物質像肉桂、檸檬還可以緩解抑郁,而橙花黃菊則可以促進睡眠。要緩解緊張不妨來杯檸檬水,不淡定的時候可以來點薰衣草蛋糕,太困了可以喝點茉莉花茶。當然,不論清醒與否,芳香物質的作用都是存在的。 在治療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療法中,心理醫生習慣運用暴露療法。當下,VR療法,可以利用科技手段進行場景重現,參與到個人經歷中去,運用視覺、聽覺、嗅覺的感官體驗來緩解PTSD患者的焦慮、緊張和失眠的癥狀。佛羅里達州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的軍人已經進行了體驗,過程中的參與人員還會被鼓勵回憶戰爭中的氣味,電腦軟件通過一個生成氣味的設備,一點點的在體驗者鼻子旁邊散發,包括燒焦的皮肉和火藥味等,通過不斷地刺激和模擬,直到他們失去情感的沖擊。創傷后應激障礙能讓人情感衰弱,而嗅覺與記憶的不斷作用能夠喚醒他們z強烈z具情感的記憶,并使之在習慣的驅使下變得不那么強烈。 “鼻不知香臭曰癰”,如果嗅覺出了問題,那將會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聞不到就體驗不到香氣的美好,聞不到也無法區分有害氣體甚至無法借以逃生。除了鼻腔病變的原因,還有可能是精神疾病的前兆,科學表明,除了腦外傷,帕金森綜合征或者阿爾希海默癥的前期往往也會出現嗅覺障礙。 氣味自古還是一種語言,一種判斷敵友的方式。我們常說“我嗅到了危險”、“我嗅到了戀愛的酸腐氣息”,人們還說“臭味相投”,將人以群分用氣味比喻了出來。吃貨們很容易在彌漫香氣的街角與美食或者某個人相遇。 ……
吃貨心理學 作者簡介
金圣榮,心理學作家,2011年先后出版過《FBI讀心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心理密碼》《FBI攻心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心理戰術》《FBI心理操控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心理策略》《CIA讀心術——美國中情局決勝全球的秘密武器》《FBI溝通術——美國聯邦警察的超級人際溝通策略》《FBI氣場修習術——美國聯邦警察獨有的秘密氣場能量手冊》等著作,位居同類圖書榜首。其中《FBI讀心術》更是連續成為2011年4-9月全國心理圖書類暢銷榜第yi名。隨后出版的《FBI攻心術》也位居心理圖書類暢銷榜前十名。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隨園食單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