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41345
- 條形碼:9787520141345 ; 978-7-5201-4134-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研究 本書特色
本研究以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為研究對象。全書圍繞“追本溯源”“宏大敘事”“洞幽知微”“研究教學”四個方面展開。“追本溯源”,是抓住外國翻譯作品和外國翻譯文學首次入選中學國文教科書的關鍵事件,不僅呈現首次編選時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及文學的面貌,還力圖勾勒面貌背后的發生動因。“宏大敘事”,是對這一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展開整體的掃描,同時也能刻畫出當時各個出版社所編教科書中外國翻譯作品的多元豐富面貌,并能夠討論教育思潮、課程文件等外部因素與教科書選文的互動關系。“洞幽知微”,是從選文內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研究者擷取凡爾納的冒險小說《十五小豪杰》、愛羅先珂童話《魚的悲哀》、安徒生散文《堡寨上的風景》為個案,從選文編制細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民國的教科書編者皆非選文理論思辨家和嚴密體系構建者,他們多是選文編寫的實踐家,在細部感受其文字加工處理中的實踐智慧及其編選理念。“研究教學”則是以“育人”為核心旨歸,闡釋社會文化如何通過教科書選文及研究*終介入學生的個人生活,成為其生命成長的持續影響因素。“民國初期”“國文”讓我們深感厚重的歷史。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國文”概念的出現,是國家意識萌發的直接表現。教科書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理想寄托,不論是國家權力機構還是知識精英階層,都力圖通過這種形式塑造理想國民,利用教科書在學生心中種下知識的種子,培育道德的萌芽。“外國翻譯作品”則需要在中國現代化的背景下,這類選文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在漫長的異域旅行中,外國文學作品經由譯者、編者、讀者的加工闡釋,在本土文化中扎根生長,具有混血基因的翻譯選文獲得了中國文學的身份,沉淀在中國人的內心世界。翻譯選文之于現代語文教育,與人的培養相聯系,也與百年中國精神文化譜系相聯系,它提供給學生一種新的觀世眼光和審美方式,使文學從傳統的情態中脫胎而出,走向世界化和現代化。本研究以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為研究對象。全書圍繞“追本溯源”“宏大敘事”“洞幽知微”“研究教學”四個方面展開。“追本溯源”,是抓住外國翻譯作品和外國翻譯文學首次入選中學國文教科書的關鍵事件,不僅呈現首次編選時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及文學的面貌,還力圖勾勒面貌背后的發生動因。“宏大敘事”,是對這一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展開整體的掃描,同時也能刻畫出當時各個出版社所編教科書中外國翻譯作品的多元豐富面貌,并能夠討論教育思潮、課程文件等外部因素與教科書選文的互動關系。“洞幽知微”,是從選文內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研究者擷取凡爾納的冒險小說《十五小豪杰》、愛羅先珂童話《魚的悲哀》、安徒生散文《堡寨上的風景》為個案,從選文編制細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民國的教科書編者皆非選文理論思辨家和嚴密體系構建者,他們多是選文編寫的實踐家,在細部感受其文字加工處理中的實踐智慧及其編選理念。“研究教學”則是以“育人”為核心旨歸,闡釋社會文化如何通過教科書選文及研究*終介入學生的個人生活,成為其生命成長的持續影響因素。“民國初期”“國文”讓我們深感厚重的歷史。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國文”概念的出現,是國家意識萌發的直接表現。教科書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理想寄托,不論是國家權力機構還是知識精英階層,都力圖通過這種形式塑造理想國民,利用教科書在學生心中種下知識的種子,培育道德的萌芽。“外國翻譯作品”則需要在中國現代化的背景下,這類選文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在漫長的異域旅行中,外國文學作品經由譯者、編者、讀者的加工闡釋,在本土文化中扎根生長,具有混血基因的翻譯選文獲得了中國文學的身份,沉淀在中國人的內心世界。翻譯選文之于現代語文教育,與人的培養相聯系,也與百年中國精神文化譜系相聯系,它提供給學生一種新的觀世眼光和審美方式,使文學從傳統的情態中脫胎而出,走向世界化和現代化。
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研究 內容簡介
本研究以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為研究對象。全書圍繞“追本溯源”“宏大敘事”“洞幽知微”“研究教學”四個方面展開。“追本溯源”,是抓住外國翻譯作品和外國翻譯文學首次入選中學國文教科書的關鍵事件,不僅呈現首次編選時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及文學的面貌,還力圖勾勒面貌背后的發生動因。“宏大敘事”,是對這一時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展開整體的掃描,同時也能刻畫出當時各個出版社所編教科書中外國翻譯作品的多元豐富面貌,并能夠討論教育思潮、課程文件等外部因素與教科書選文的互動關系。“洞幽知微”,是從選文內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研究者擷取凡爾納的冒險小說《十五小豪杰》、愛羅先珂童話《魚的悲哀》、安徒生散文《堡寨上的風景》為個案,從選文編制細部觀察其如何從社會文本轉變為教學文本,民國的教科書編者皆非選文理論思辨家和嚴密體系構建者,他們多是選文編寫的實踐家,在細部感受其文字加工處理中的實踐智慧及其編選理念。“研究教學”則是以“育人”為核心旨歸,闡釋社會文化如何通過教科書選文及研究*終介入學生的個人生活,成為其生命成長的持續影響因素。“民國初期”“國文”讓我們深感厚重的歷史。在內憂外患的近代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之中,“國文”概念的出現,是國家意識萌發的直接表現。教科書就像是一個社會的理想寄托,不論是國家權力機構還是知識精英階層,都力圖通過這種形式塑造理想國民,利用教科書在學生心中種下知識的種子,培育道德的萌芽。“外國翻譯作品”則需要在中國現代化的背景下,這類選文的獨特價值和意義。在漫長的異域旅行中,外國文學作品經由譯者、編者、讀者的加工闡釋,在本土文化中扎根生長,具有混血基因的翻譯選文獲得了中國文學的身份,沉淀在中國人的內心世界。翻譯選文之于現代語文教育,與人的培養相聯系,也與百年中國精神文化譜系相聯系,它提供給學生一種新的觀世眼光和審美方式,使文學從傳統的情態中脫胎而出,走向世界化和現代化。
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研究 目錄
民國初期中學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研究 作者簡介
管賢強,男,1982年生。漢族,江蘇常州人。教育學博士、蘇州大學講師。2000~2004年就讀于東北師范大學,2004~2007年于東北師范大學攻讀文學碩士學位,2007~2012年于南京中華中學中教一級,2012~2015年于北京師范大學攻讀教育學博士學位,2015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現為蘇州大學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語文教育史、語文課程改革與實踐、行動研究。曾參與并負責多項重要課題項目,主要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意義”,負責研究框架、民國時期國文教科書外國翻譯作品研究等相關內容;擔任北師大華文教育研究中心課題“全國中高考語文試題研究”項目負責人,組織編纂《2013年全國中高考語文試題研究報告(高中卷)》;另外也組織編寫《國學經典誦讀》《民國經典國文課》,該套叢書已經由科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出版。學科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語文)學術兼職:蘇州市語言學會理事;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的歷史回顧與現實意義研究”;參加“高中課標核心素養評測(語文)”試題命制及閱卷組織工作。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