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儒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39308
- 條形碼:9787520339308 ; 978-7-5203-3930-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儒學 內容簡介
《中國儒學(第十三輯)》由中華孔子學會主辦,承什剎海書院協助,立足于學會,面向海內外,廣泛聯合儒學研究者,對源遠流長、博大精神的儒學傳統展開全方位的研究和探討,不斷激活其內在的精神和獨特的價值,俾之在人類精神生活和文明的重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國儒學 目錄
景海峰“心”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
許春華《周易》生命創新思想的哲學闡釋與現代意義
朱承儒家的生死觀念與終極關懷
李曉英張衛東向死而生
——《論語》的生命觀照
盧興在“人類中心主義”與“非人類中心主義”之間
——儒家生態哲學定位問題新探
李承貴陽明心學的精神
謝曉東空想自由主義:對李贄思想的一種新定位
袁永飛晚明儒者孫奇逢的生命與學問
韓立坤康有為的孟學觀研究
李昕“活”性與生命:梁漱溟生命哲學特性分析
陶悅試論牟宗三之境界論思想的主要特點
陳群論徐復觀儒學詮釋中的生命之維
“儒家經典詮釋學”
陳志雄儒家古典詩教的展開方式
——兼論考察《詩經》的方法論問題
孟慶楠德義之府:《詩》的經典化及其意義
任蜜林《中庸》性命思想新論
陸永勝生活·心靈·實踐
——陽明學視域中的日常生活
“禮”的世界
吳展良禮與中國人的“多層級錐形網絡存在意識”:以朱子學為中心
“現狀和回顧:出土儒家文獻研究”
郝穎婷郭店竹簡《成之聞之》篇研究述評:文本的編連釋讀及早期儒家政教思想
王淇早期儒家詩學及哲學思想的新突破
——上博楚簡《孔子詩論》研究進展
姚裕瑞“正身”與“正世”:禪讓制度如何成為可能?
張佳殉出土文獻中的“親親”與“尊尊”之思
邱楚媛郭店楚簡《性自命出》與早期心性論的核心問題
柳舟簡帛《五行》篇之德性意識的發現
徐羽上博簡《三德》研究現狀述評
李□倫帛書《易傳》與思想的新局面
——以《二三子》《易之義》《要》為中心
中國儒學 節選
《中國儒學(第十三輯)》: 二宋代的“網絡化存在意識”概觀 宋代所確立的“網絡化存在意識”,既繼承了前代,也與前代頗有不同。宋代士人的存在意識,一般以個人與家族為中心,進而擴大至鄉里、國家,以及天下。基本上認為個體首先與家族,其次與鄉里、國家、天下形成一體難分的關系。宋人一般以男性親屬為基底,同祖父或同曾祖者為一家,進而納入家內女性親屬,以建構其家庭、家族的對內及對外網絡關系。同祖父或同曾祖者為一家,士人之家常至數十口人,甚或至百人以上。①這個關系大體為錐形,通常以男性家長為錐尖,所有的人的存在意識均聯系并從屬至此一點。上下尊卑關系清楚,家內成員的份位與職責亦明確。其中父子一倫尤為關鍵,是為其建構一切關系的基礎。此錐型網絡是其安全感、財產、生存需求及世界秩序的首要來源。通常擔負著生產、分配、消費、生養、教育、情感、養老、看護、保險、防御等各方面的基本功能。作為其一切身心需求的主要來源,家人一體難分的同體感一般頗為強烈。然而因為家庭結構龐大,關系亦較復雜。 宋人在家之外的社會關系,多為此種家內錐形網絡關系的投射。因而在鄉里與社會上也傾向以兄弟、姊妹、伯叔、阿姨、爺奶等稱謂相稱,而產生一圈又一圈擴大、稀釋而類似的網絡關系。其實際內涵,則因地、因事、因狀況而有種種不同。至于政治上,則以天子為錐形網絡的*高點,建立包覆所有人的關系。天子奉天承運,為萬民家長,其下設有各級理民之官吏,均當愛民如子,照顧并管理大家。臣子之于天子,當存“事父事君并無二義”之心。家國同體,齊家與治國之事理一貫。政治應合乎天然與自然之道,政治與社會安定的基礎在于倫理與自治。政府是個小政府,其官僚體制與法律,亦必須尊重乃至從屬于此倫理。將以父系家族親屬關系為基底的存在關系,擴大至鄉里、國家,從而構成一個多層級的存在網絡及意識。簡言之,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或“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等三綱、五倫、六紀所組織出來的基本存在結構,在宋代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特殊狀況下所呈現出的樣貌。其內容因時因地變化甚多,法家化與官僚化的政治制度與傳統,乃至道家、佛家、陰陽家思想文化對此結構乃至運作也都有很大的影響,然而主流的網絡關系與意識,似乎仍然可以辨明。 “多層級錐形網絡”的基本架構,對大多數的漢人而言應當都很熟悉。在一定程度上,這種結構至今還是漢人社會中人與人關系的重要基礎。若從更深層的觀點來看,直至今日,中國大陸的政治與社會的基本結構,似乎依然反映出許多變形后的傳統構造,其重要性由此可見。上述對于此架構的初步解釋,或許是不少學者可以接受的看法,然而問題的關鍵是所謂“多層級錐形網絡”的說法是否能成立?其具體的內涵與關系為何?其形成的政經社會文化背景又如何?換言之,我們必須深入探討所謂的網絡化所涵蓋的范圍、強度與深度為何?家人彼此的關系究竟為何?為何在宋代,此種“錐形網絡”被重新重視與確立?基本源于家族的“錐形網絡”,投射與轉化至社會與政治時,發生了何種變化?政治與社會上的“錐形網絡”,又如何轉而影響乃至增強家族中的“錐形網絡”。這都必須做深入而實證化的研究。 ……
中國儒學 作者簡介
王中江,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汝州市人,中共黨員。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先后任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哲學研究所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河南大學兼職教授、清華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教授,現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常務副會長。 李存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中國哲學研究室研究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