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韓炳哲作品愛欲之死/韓炳哲作品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697086
- 條形碼:9787508697086 ; 978-7-5086-9708-6
- 裝幀:精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韓炳哲作品愛欲之死/韓炳哲作品 本書特色
愛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愛欲與他者密切相關,是個體在自我的王國里無法征服的疆土。
愛欲以超驗性、徹底的獨一無二性為前提。當今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同質化的地獄,而愛欲的經驗不在其中。
個體的內在危機在于,一切事物均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從而毀掉了愛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無處可棲。
這是一個沒有了愛欲的社會。
愛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學》愛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
愛欲與他者密切相關,是個體在自我的王國里無法征服的疆土。
愛欲以超驗性、徹底的獨一無二性為前提。當今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同質化的地獄,而愛欲的經驗不在其中。
個體的內在危機在于,一切事物均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從而毀掉了愛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無處可棲。
這是一個沒有了愛欲的社會。
愛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
韓炳哲作品系列(見識城邦出品)
《精神政治學》
Psychopolitik
《愛欲之死》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疲怠社會》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娛樂何為》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撲學》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會》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贖》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韓炳哲作品愛欲之死/韓炳哲作品 內容簡介
愛欲是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愛欲與他者密切相關,是個體在自我的王國里無法征服的疆土。愛欲以超驗性、有效的專享性為前提。當今社會越來越像一個同質化的地獄,而愛欲的經驗不在其中。個體的內在危機在于,一切事物均成為被消費的對象,從而毀掉了愛欲的渴望。吸引自我的、被自我所渴望的他者,無處可棲。這是一個沒有了愛欲的社會。愛欲之死,是自我反思之死。
韓炳哲作品愛欲之死/韓炳哲作品 目錄
憂郁癥 11
承認“無能為力” 23
徒勞的生命 35
色 情 51
想象力 57
愛欲政治學 67
理論之殤 73
注 釋 83
韓炳哲作品愛欲之死/韓炳哲作品 相關資料
閱讀韓炳哲的這部作品,無論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蘭•巴迪歐(Alain Badiou),法國哲學家
韓炳哲屬于這一類哲學家,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尋求改變世界之道,甚至沒有人充分意識到這種改變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內部參考》(Inside Higher Ed)
韓炳哲揭示出,在大數據時代,批判理論將且必將重整旗鼓。
——威爾•戴維斯(Will Davies)
大數據時代形成的紛繁現象,需要新的哲學思維和框架,韓炳哲的幾本書堪稱*敏銳、*犀利的時代探測器,是大數據時代的哲學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寫作者
德國哲學家韓炳哲的幾本小書,大題小做、舉重若輕,觸及現代人生活的多個層面,是東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結晶,走進了讀者的心靈。
——何道寬,翻譯家,深圳大學英語及傳播學教授
在木心先生的詩歌里,“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生活要迅速得多,一生可以愛很多人。然而實際上已經沒有了“愛”,“愛”是如此唾手可得,卻又難以企及,珍稀到難覓蹤跡的地步。所謂“唾手可得”乃是因為愛早已成了一種個人性的消費商品,所謂“難以企及”是因為很少再有人愿意為愛犧牲自己,發現他人的存在。
——張志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韓炳哲,這位德國哲學訓練、韓國文化浸潤的思想性學者,激活了我們早已麻木的愛欲能力。個人主義曾解構了集體迷狂的權力話語,卻又帶來了現代性情感危機。自我與他者本是相互讓度而實現存在,看作者如何批判與重新建構人我關系。哲學式嵌入的智慧,直面現實的淋漓,會帶來一場新的頭腦風暴嗎?
——林光華,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愛欲牽引靈魂的爬升。“愛欲之死”是振聾發聵的低吼!韓炳哲的哲思充滿靈性,鋒芒畢現。在消費社會,誰究竟在消費什么?愛欲被套上枷鎖,妝成性欲;消費刺激,以思想埋單。《愛欲之死》的原作與譯文俱佳,值得細細品讀。
——賈克防,西北師大范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韓炳哲是互聯網時代的精神分析師,在他精確、冷靜的診斷之下,智能手機、社交媒體、大數據、物聯網種種技術進步都顯示出新自由主義秩序對于人類生活的全面宰制。資本主義這一以自由為名的型態早已成為一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的聯合體,它不再用身體的強制、思想的管控維持自己的意識形態統治地位,而是滲透到我們精神的每一個角落,感官、情緒、欲望都成為新自由主義生產—消費機制的利用對象,讓我們在絲毫不覺得喪失自由的情況下拱手出讓自己的自由,這就是韓炳哲所說的精神政治的含義。在這樣的統治秩序中,我們主動按照功績社會的競爭標準進行自我管控,因此深陷抑郁癥的旋渦,我們將自己的愛欲投射到各種感官消費之上,因此遭受愛的無能為力,我們沉浸在社交媒體的群體話語噪音中,卻無法形成任何統一的集體整治行動。韓炳哲用短小精悍的文字,與福柯、阿多諾、列維納斯、阿甘本進行思想碰撞,揭示出這個時代的嚴峻危機。
——楊小剛,中山大學哲學系副研究員
韓炳哲作品愛欲之死/韓炳哲作品 作者簡介
韓炳哲(Byung-Chul Han)
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于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后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德國文學和天主教神學。他先后在弗萊堡和慕尼黑學習,并于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的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于瑞士巴塞爾大學,2010年任教于卡爾斯魯厄建筑與藝術大學,2012年起任教于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18—20世紀倫理學、社會哲學、現象學、文化哲學、美學、宗教、媒體理論等。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譽其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
清新的文風,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識,切確而犀利的論述,這都讓韓炳哲對于數字媒體時代人類精神狀況的分析批判,顯得尤其重要而富于啟發。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