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高陽作品·長篇歷史小說.楊門忠烈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044217
- 條形碼:9787508044217 ; 978-7-5080-4421-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高陽作品·長篇歷史小說.楊門忠烈傳 本書特色
高陽的歷史小說不僅注重歷史氛圍的營造,情節跌宕,旨在傳神,寫人物時抓住特征,寥寥數語,境界全出。本書栩栩如生的勾勒出大宋民間和宮廷種種,生動刻畫出楊老將軍的忠烈直薄云天。
高陽作品·長篇歷史小說.楊門忠烈傳 內容簡介
大宋開封府,這一天夜晚,家家都在準備去“天街”看燈,筆直向南,一條大道直通皇宮門前,道寬二百余步,大道兩側栽滿了荷花……
高陽作品·長篇歷史小說.楊門忠烈傳 節選
大宋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十三,開封府的百姓,家家在打點著,晚上到“天街”看燈。 “天街”又稱“御街”,在皇宮正門的宣德樓前,筆直一條往南的大路,寬有兩百多步。路中心是“御道”,用兩行朱漆杈子隔開,不管什么行人車馬,都不準行走。朱漆權子兩旁是磚石所砌的兩道御溝,溝中種滿了荷花;溝岸上夾*著桃李梨杏,自春到夏,紅白芳菲,燦若云霞,真正好一片錦繡江山。 御溝之外,稱為“御廊”,鱗次櫛比的商鋪,百貨雜陳,是京城里與大相國寺媲美的一處銷金窩,平日就繁華異常,到了燈節,更自不同。 燈節的燈,由開封府承辦。向例從年前冬至開始,面對宣德樓扎起一座極為高大的彩牌坊,名叫“彩山”,又叫“燈山”。牌坊一共有三座門,金書匾額;中間一座大書“都門道”,東西兩座叫做“左禁衛之門”、“右禁衛之門”,又有一方橫額,是“與民同樂”四個大字。 這座彩結牌坊,花團錦簇,精工細繪無數神仙的故事;門上左右兩面,用蒲草、竹子,扎出兩條蜿蜒戲水的游龍,上覆青布,密密插著千萬盞燈燭,老遠望過去,直如天邊出現兩條火龍。 *妙的是左右門邊的兩尊菩薩,一尊是跨青獅的文殊菩薩,一尊是騎白象的普賢菩薩,金身何止丈六?光是手指就有一尺長,五只手指噴出五道清泉;而且手臂自然搖動,流泉飛舞,蔚為奇觀。 御廊上這時又不同了,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都要來此獻技。要驚險的有踏索上竿、硬吞寶劍;要文靜的有說書、猜謎。簫管嗷嘈,舞袖紛揚,外加猴呈百戲,魚*門,道不盡一片太平盛世的歡樂繁華。 從牌坊到宣德樓前,約有百步之遙,東西兩面用荊棘做欄,圈出來的這塊廣場名叫“棘盆”。棘盆之中,又是一番光景;*觸目的是左右兩枝長竿,高有數十丈,用紅綢包裹,上設轆轤轉盤,放下數十條彩索,索上印著紙糊的百戲,走馬燈似的轉動不停,四方都可以觀賞。棘盆北面,宣德樓下設兩座樂棚,容納兩班軍容,名為“鈞容直”,每班一百一十六人,領頭叫“押班”,一聲令下,金鼓齊鳴,驚天動地。只是這“鈞容直”輕易不動樂,要動時,必是御駕到了。 御座就設在宣德樓上,檐前垂著黃色絲簾;每年正月十三到十五,皇帝與妃嬪,在簾內看燈、看雜陳的百戲,與民同樂。而這天晚上,皇帝還在文德殿召集御前會議。 奉召參與這個國家無上重要會議的大臣,一共只有五個人。*個是薛居正,字子平,籍隸開封府;是先朝老臣,鶴立長身,白髯飄拂,儀表極其端重。賦性清廉儉約,待人寬厚簡易,而且是個有名的孝子,當然也是君子,所以太祖與當今皇帝兩兄弟,對他都很看重,入閣拜相已經十六年,現在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相。 第二個也是開封府人氏,原名沈義倫,因為“義”字犯御名“光義”的諱,所以改為單名沈倫。他也是清廉儉約出了名的。平生佞佛,篤信因果,從不殺生。盛夏傍晚,蚊子一陣陣圍繞在他左右,叮得遍身都是,童兒拿扇子來替他趕,反惹他一聲叱斥;問他為何拿自己的血供蚊子飽啖?他說是為了行善祈福。 第三個平章國事的宰相,名叫盧多遜。此人是個才子,但氣質卻不如薛居正、沈義倫來得純正。 西首*位是大宋開國名將*的曹彬。太祖皇帝在日,發大軍平蜀,共分水陸兩路,陸路由漢中人劍閣;水路由荊州溯三峽西上,自開封發兵,六十六天打到成都,蜀主孟昶攜著花蕊夫人乞降軍門。平蜀將領自統帥王全斌以下,都貪恣不法,引起蜀中百姓不滿,激出變亂,費了兩年工夫,方始平服。班師還朝,太祖皇帝降旨治罪,*曹彬,風紀整肅,秋毫無犯,因而大受賞識。七年以后,發兵征南唐,就命曹彬掛帥。 太祖皇帝為人仁厚,出師以前,特召曹彬面論:“王全斌領兵入蜀,殺傷甚多,大非我的本心,想起來就恨。如今江南之事,完全付托給你,千萬不要害江南百姓!你總要記著,處處顧到朝廷的威信,讓江南自愿歸順,不必急急進攻。”又說:“金陵城破之日,千萬不可殺人,真的不得已要圍城進攻,李煜一門,不可殺害。我把我的佩劍給你,這就是尚方寶劍,副將以下,不聽命者斬!” 于是曹彬領兵十萬,自荊州順流而下。南唐守將,望風披靡,兵不血刃;一直到采石磯,方有戰事,南唐后主李煜派水軍步兵各一萬人,進攻正渡長江浮橋的宋師,為都監潘美打得落花流水。于是曹彬大軍,開到秦淮;李后主下令堅壁清野,曹彬亦不急于進攻,只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李后主投降。 這樣從初春到暮秋,僵持了八個月之久,只剩下金陵一座孤城。曹彬便又派人告訴李后主,事勢如此,南唐必破,所可惜的是一城生靈,只有歸順,方為上策。否則,五日以后,必定破城,奉勸早自為計。 李后主拒絕投降,那就中好部署破城了。到了第四天,諸事齊備,只待主帥下令。 哪曉得就在這緊要時刻,曹彬忽然病了。都監潘美、先鋒曹翰大為焦急,約齊了將領,一起到中軍大帳去視疾問安。一見了面,卻又相顧愕然,因為曹彬神清氣爽,毫無病容。 “我確是有病;不過我的病,不是藥石所能療治的。這味藥,只有諸位能夠替我覓得來。” “是怎么一味藥?”潘美問道,“但請吩咐,我們一定為將軍找到。” “只要諸位誠心自誓,克城之日,不妄殺一人,我的病,自然痊愈。” “原來將軍生的是‘疑心病’。”潘美笑道,“那容易!” 于是擺設香案,諸將對天盟誓,約束部下,決不妄殺一人。曹彬的“病”,也就好了。 第二天,果然攻破金陵;李后主率領臣僚,赴軍門請降。曹彬待以貴賓之禮,極力安慰,請李后主回宮整理行裝,盡速啟程。同時,他親領衛士,看守宮門,禁止任何人入宮騷擾。 “將軍!”有人向他提出忠告,“只怕李煜回宮以后會自盡;倘或如此,回京如何交代?” “他如果寧死不受辱,早就死了;既已投降,絕不肯死。” 果然,李后主在宮里還傳集教坊,奏“別離歌”,拜辭宗廟;而且“揮淚別宮娥”以后,方始隨曹彬回到汴京。 曹彬以此大功,拜為“樞密使”,掌管天下軍拔兵馬。不久,便有“燭影搖紅”的疑案,太祖駕崩,當今皇帝即位,改元“太平興國”;對曹彬的信任,比太祖皇帝在日,有過之無不及。因為曹彬對北漢的想法,完全符合皇帝的意旨。 這天召集御前會議,所要商討的,就是決定討伐北漢的大計——紛擾的梁、唐、晉、漢、周五代,已歸于統一的大宋;割據的荊湖、西蜀、閩粵、江南、吳越,或則討伐平服,或則納土歸降,惟一未列入國家版圖的,就是在河東的北漢。金甌有缺,破壞了大一統的局面。 北漢是劉家的“天下”。契丹滅晉,劉知遠代立為帝,就是五代.中的第四代:后漢。前后只有五年的天下,為后周所滅;但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卻在太原自立為帝,這就是北漢。劉崇傳劉鈞,劉鈞傳劉繼恩,劉繼恩傳劉繼元,就是現在的北漢主。 北漢劉家的血統很亂。劉繼恩與劉繼元同母異父,實際上都是劉家的外甥,他們的母親是劉崇的女兒,劉鈞的姊姊,先嫁薛釗,生子繼恩而寡;改嫁一個姓何的,又生了一個兒子,就是繼元。薛繼恩、何繼元都為他舅舅劉鈞收為養子,因而亦都改了舅家的姓。 北漢跟后周是世仇,因而當劉崇即位之初,就仿照割讓燕云十六州的“兒皇帝”石敬瑭的故事,“約為父子”——契丹主是父,北漢主為子。劉崇、劉鈞父子就倚仗了外國的勢力,抗拒后周;周世宗柴榮在顯德六年,親征北漢,中途得病,回到汴京,不久駕崩;在襁褓中的幼子繼位,改名宗訓。宗訓元年正月初一,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率領大軍北上,抵御北漢主劉鈞勾結契丹入寇;行軍到陳橋,發生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被擁戴為天子,就是大宋開國之主的太祖皇帝。 太祖皇帝即位的第九年,也就是開寶元年的七月里,劉崇因為得罪了契丹,積憂成病而死,由養子劉繼恩繼位;在位僅有六十天。 劉繼恩死于非命,為部將侯霸榮所弒,他的目的是想拿劉繼恩的首級,作為投降宋朝的獻禮。北漢的宰相郭無為,得到警報,發兵包圍宮城;派敢死之士越墻入內,誅殺了弒主的侯霸榮。 郭無為原是武當山的道士,為劉鈞所賞識重用;在劉鈞病重時,談到后事,認為劉繼恩的才具不足以繼承他的事業,郭無為頗以為然。因此,劉繼恩即位以后,就想殺掉郭無為,但秉性懦弱,遲疑不決;所以他的被殺,有人認為是郭無為先下手為強,教唆侯霸榮弒主,然后他又殺了侯霸榮,一則滅口,再則成就靖亂的大功,是極高明的手法。 劉繼恩既死,應立新主;由于郭無為的堅持,原姓何的劉繼元得以嗣位。這是太祖開寶元年九月間的事,至今十一年了。 劉繼元在位多行不義,誅殺親族,信用小人;郭無為見大勢已去,曾主張歸降大宋。劉繼元因有契丹撐腰,始終不肯納地稱臣,因而成為大宋~統天下的惟一障礙。 談到討伐北漢,薛居正表示不可,他的理由是:太祖在日,數次親征太原,無功而返。因此,會議中先須檢討以往征北漢的戰績。 “劉鈞在世時,曾遣人奏告先帝:‘河東土地甲兵,不足以當大宋;我家亦不是敢抗逆宋朝,區區守此,為的是怕絕了劉氏祖先的祭享。’先帝哀于其情,所以終劉鈞一生,不加兵于河東。開寶元年,劉繼恩接位,第二年親征。臣愿從此役議起。”曹彬接著便檢討開寶二年,太祖親征北漢的經過。 這年三月,太祖親統六師,從開封出發。到了太原,立砦四面,展開包圍,由李繼勛、曹彬、黨進、趙贊分南北東西,四面進攻。同時開鑿水道,引汾水、晉水灌城,一時北漢大起恐懼,郭無為主張投降,劉繼元不從,因為契丹的援軍快到了。 契丹從河北分兩途來救北漢,太祖亦分遣李繼筠及韓重赟由北、西兩路迎敵。北路李繼筠迎擊自太原北面石嶺關南下的敵軍,大破于陽曲;西路韓重赟列陣于倒馬關附近,契丹兵從定州而來,望見大宋旌旗倉皇撤回;韓重斌揮師追擊。兩路大勝,北漢危急萬分。 其時郭無為已經跟曹彬有了聯絡,約定出城投降,迎接宋師入城。他向劉繼元自告奮勇,愿率精兵一千擊敵;劉繼元信任不疑,親自犒軍送行。哪知出城不久,氣候突變,風狂雨驟,天色晦冥如墨;郭無為害了怕,回軍入城,而密謀已經由劉繼元的一個太監揭發而敗露,郭無為一進城便遭逮捕而處死。 接著契丹派了一個使者韓知瑤來冊封劉繼元。韓知瑤頗有將略,在危城中細心視察,堵塞了好些防御上的漏洞,形勢逐漸好轉;同時契丹又另外發兵相援。數番會戰,互有勝負,但天時對宋軍不利,閏五月中,連降大雨,引起疫癘,太祖不得不班師回京。 “此役非戰之罪。”曹彬敘完了整個作戰經過,接下來檢討師出無功的原因,“出兵太遲,先成失著。三月間北上,轉眼就到夏天。又逢霪雨,以致士兵多疾。如果及早出師,速戰速決,太原當可一鼓而下。” “曹太尉的話是不錯。”薛居正說道,“不過先帝昔年曾與趙普計議伐北漢,趙普以為太原當西北兩面,正可為我捍御外患;如太原一下,失卻緩沖,契丹入寇,就沒有回旋的余地了。” “契丹!”皇帝勃然作色,“遲早也要跟它決一雌雄。當日先帝與趙普雪夜定計,我亦在座;趙普還有話,認為削平諸國,則太原彈丸黑子之地,又何能獨存?如今諸國皆平,正是討伐北漢的時候。我覺得我們不必管契丹,要問的是:北漢有沒有取亡之道?我們有沒有必勝的把握?” “國家兵甲精銳,翦除太原一座孤城,正同摧枯拉朽!”曹彬用充滿信心的語氣說道,“及早發兵,兩個月內就可以克競全功。” 皇帝點點頭,然后一字一句地作了裁決:“我決定親征北漢。” 名為親征,其實還是要選派統帥,綜理軍務。皇帝征詢大家的意見;自然是由掌理舉國軍政的樞密使曹彬推薦人選。 “宣徽南院使潘美,才大心細,統馭有方,以前隨臣南征,深為得力。臣愿保薦潘美為北路都招討使,為陛下親征的前驅。” “好。”皇帝欣然說道,“潘美能當大任。此外隨征將領,由曹彬跟潘美商量選派。” 御前會議,至此結束。但皇帝卻留下了曹彬,同時遣派一名專在御前供奔走之役的“快行家”宣召“閑廄副使”折御卿進宮。 召見折御卿的用意,曹彬了然于胸;不過皇帝未曾說明,他亦不便道破,只心里已在思索,等皇帝問到北漢的一員大將時,應該如何回答? “國華!”皇帝像對待熟朋友似的,在私底下只稱曹彬的別號,“別人不明白我的心事,你總該明白?” “臣愚昧。”曹彬垂手說道,“陛下所指是征北漢一事?” “是啊!你總知道我征北漢的根本用意。” 曹彬當然知道。自太祖皇帝在日,就以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予契丹,引為國家的大恨,所以從平荊湖開始,收服各地,所得金珠玉帛,另外在宮內特設庫房收貯,歲出有余,亦歸入此庫,庫名“封樁”,就可以見得太祖的苦心,他預備積貯到四五百萬兩銀子,向契丹買回燕云十六州,重新在原有的邊界上樹立“封”疆的木“樁”。如果契丹不肯做這筆“交易”,太祖就要做另一筆“交易”,購買敵軍的首級:“胡奴首級,一顆不過值絹二十匹。”他說,“契丹精兵,至多十萬;費我兩百萬匹絹,就把他們消滅了。” 然而雄才大略的當今皇帝,雖然遵守太祖的遺命,不敢動用“封樁”庫的積貯;但是,對于收復失地,他卻不愿使用太祖所定的過于平和,也嫌遲緩的辦法。因此,平北漢只是攘外所必須的安內而已。 皇帝的本心,曹彬早有了解,他的贊成討伐北漢,亦正就是將眼光越過太原,看到了雁門關外。 “太原彈丸之地不足平。然而,討平北漢,是斷去契丹的手足。”曹彬很謹慎地,但也很激動地答道,“陛下神武,宸猷獨運,臣不敢妄行測度。” 雖說“不敢妄行測度”,其實已直抉“宸猷”;皇帝如逢知音,十分高興,撫著曹彬的背說:“果然,我的心事,只有你明白。我特為把你留下來,就是為了這件事;以前郭無為打算歸順,功敗垂成,實在可惜。這一次討伐太原,恐不免血戰;不過,我的意思,有一個人無論如何要保全,而且要收為我用。” ……
高陽作品·長篇歷史小說.楊門忠烈傳 作者簡介
高陽(1922—1992),臺灣已故作家。本名許晏駢,字雁冰,筆名望君、吏魚,生于錢塘望族。 大學未畢業,入空軍軍官學校,當了空軍軍官。 1948年隨軍赴臺灣。曾任國民黨軍隊參謀總長王叔銘的秘書。退伍后任臺灣《中華日報》主編,還一度出任《中央日報》特約主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山海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