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面目可憎-趙世瑜學術評論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69004
- 條形碼:9787100169004 ; 978-7-100-16900-4
- 裝幀:8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面目可憎-趙世瑜學術評論選 本書特色
面目雖說可憎,其實耿直批評;如是有益學術,還請諸君共正。 雖為“面目可憎”,不過對學術過于嚴苛;如認之“面目可憎”,真是有違作者本意,但又提請方家讀者指正。作者趙世瑜大呼誤會:“請讀者務必不要誤會,書名的意思絕不是說所評論的對象面目可憎,而是說評論者面目可憎,因為我總是在通常人們大加贊譽的場合,不合時宜而且不留情面地提出批評意見。” 其實這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博雅特聘教授趙世瑜針對學術研究而發批評的一部選集而已。 還請讀者諸君共閱,果然“面目可憎”否?
面目可憎-趙世瑜學術評論選 內容簡介
本書選自作者30多年來的學術隨筆,共25篇,約20萬字。內容涉及中國近現代思想史與民俗學等議題;在方法論方面,涉及史料與理論、文本與詮釋和文學文化跨學科等廣泛問題。書中不乏作者與沈艾娣、鄭振滿、劉志偉、杜正貞等當代學者的對話,也有著作者對湯因比、黃仁宇等重要思想家、史學家及其作品的諸多思考,誠能滿足歷史學與民俗學等相關領域讀者的需要。書中還收入了幾幅作者自繪的插圖,以饗讀者。
面目可憎-趙世瑜學術評論選 目錄
為生而活
關于《夢醒子》
——沈艾娣與趙世瑜的對話
我們閱讀歷史,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關于“歷史人類學小叢書”的對談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的歷史學
——寫在《小歷史與大歷史:區域社會史的理念、方法與實踐》出版之后
自下而上
帝國秩序是如何形成的
——闕岳《第二種秩序》序
江南“低鄉”究竟有何不同?
——《垂虹問俗》讀后
明清時期的四川到底是怎樣的
——梁勇《移民、國家與地方權勢》書序
歷史學如何面對大眾
——宋華麗《**等人》序
政治史、整體史、自下而上的歷史觀
——《叫魂》三人談
談大說小
另眼看長城
——趙現海《明長城時代的開啟》序
泰山是一部“天書”
——葉濤《泰山香社研究》序
岳永逸《空間、自我與社會》序
關于民俗研究的說三道四
——一個“非典型”的學術評說
“鄙詞俚語”,文化之根
——曲彥斌《葑菲菁華錄》讀后
故人舊事
世間已無湯因比
黃仁宇:斯人斯史
通古今之變
——再讀黃仁宇
三讀黃仁宇
謠諺與新史學
——張守常《中國近世謠諺》讀后
且思且行
我是什么人,我是哪里人
——從六卷本《中國移民史》說起
20世紀歷史學概論性著述的回顧與評說
平淡是福
——2001年中國史學一瞥
潛規則的來由
——評吳思《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游戲》
閱讀的愉悅與思考的痛苦
——讀孫隆基《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哈佛中國史》系列清代卷推薦序
趣味與考據及圖與文
——讀王子今編《趣味考據》
跋
面目可憎-趙世瑜學術評論選 節選
從國家的角度而非從地方人群的角度審視明代西北邊疆的歷史,當然會產生某種悲哀的情緒,因為某個行政設置崩潰了,就好像是喪權辱國。*重要的問題是,國家在這里的某種設置衰弱了或者退縮了甚至丟失了,但這里的人群究竟怎樣了?作者寫到的劉貴、劉順父子在這里開疆拓土,然后居住下來,朝廷給他們的敕書上明確寫著:“令劉貴準此洮西開占地土,爾招軍守御。”其后又令劉順“遵旨招軍開耕田地”,就是允許他們自由拓展土地和擴充人口。他們的子孫和他們招徠的人們直到今天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就是證明。如果從明初開始,除了行政設置之外,還有一批批漢人進入這一地區,定居下來,許多原住民也逐漸融入了這個人群,甚至改變了他們的認同,這個漢人社會及其文化的存在就比某種機構設置更為重要,這也正是我所說明初改變了自唐宋以來這里的格局的理由。 所以我們不必悲哀,我們需要的只是改變我們的觀察視角和高高在上的立場。*近大熱的“新清史”值得肯定地繼續強調了滿蒙藏的視角或內亞的視角,但在這一代人具體的研究實踐中,他們仍然秉持著的是國家的視角,在所采用的資料中主要是官方的檔案而非民間文獻,這就不免以朝廷的功過是非為標尺,無論它是滿洲的、蒙古的,還是西藏的政權。這也導致了他們忽視了在清朝建立之前,中國西北或北方的社會是怎樣的社會,人群是怎樣的人群,從而有可能導致對這里的傳統由何而來的問題做出不夠全面的判斷。 吐魯番以及北元勢力的伊斯蘭化是導致明初以來西北地區漢-蒙古-西番格局變動的重要因素,也是清代以后伊斯蘭教進一步向東發展的基礎。但這種變動是在明代發生的,包括蒙古人后來皈依藏傳佛教格魯派,也是在明代發生的,不能都歸結到清朝那里去。 明代沿邊衛所的設置,并不能被簡單理解為對邊疆地區的某種行政管制。以往的研究,特別是從傳統制度史和歷史政區地理的角度進行的研究,正是因此而存在局限性。本書以及明代其他邊疆地方社會的資料告訴我們的是,衛所實際上是一個個前哨站、橋頭堡(在北宋的西南和東南,往往是鹽井起這樣的作用),他們收編人口,獲取土地,處理與原住民的關系,甚至把原住民編入到衛所的系統中,成為國家和原住民的雙重代理人。朝廷頒給衛所軍官的敕書也不僅是一份委任狀,還是一份承認他們開疆拓土成果的特許狀,甚至可以被視為一份契約。在這樣的一種體制下,就形成了一種特別的社會——他們是由不同的族群組成的,但他們可以根據實際生存狀況和利益至上的原則結成松散的同盟,“通番”這個詞就是絕好的寫照;衛所體制內的人在某種意義上代表國家,但為了生存和利益,他們經常去做國家禁止做的事,所以總的來說,衛所的人群已經在地化了,與本地的其他人群一般無二了,也就是人們看到的,變成了軍隊中的,也是地方上的豪強。 制度史和歷史政區地理的衛所研究也許無法理解我們對衛所體制的關注,并非衛所制度本身,而是衛所體制究竟造就了怎樣的一種社會,而這社會是由活生生的人和他們的生活構成的。或者說,這便是我們倡導的研究與傳統研究的區別所在。想象一下吧,當一批軍人和他們的家屬被投放到一個廣闊無垠的,由黃土、草原、沙漠和雪山包圍著的,人煙稀少的地方時,他們會怎樣生存下去呢?他們會怎樣與族屬不同、語言各異的游牧族群打交道呢?內地的律條、道德還會起作用嗎? 這里是一個強人的世界。必須是。
面目可憎-趙世瑜學術評論選 作者簡介
趙世瑜,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先后出版《在空間中理解時間》《小歷史與大歷史》《狂歡與日常》《吏與中國傳統社會》等著作,主編《大河上下》《長城內外》等論文集,翻譯《神圣羅馬帝國》《劍橋插圖中國史》《歐洲史學新方向》等譯作,并發表論文百余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煙與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