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平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0875854
- 條形碼:9787510875854 ; 978-7-5108-7585-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平裝) 本書特色
本書充滿了趣聞軼事。作者傳遞給我們他脫胎于悠久文化的壯闊史觀,即使他對此文化不無批評之處。作者的文字淺顯明白,就算毫無背景的人也讀得懂。也許就是因為如此,約翰`厄卜代克(John Updike) 才形容他的文筆仿佛具備卡夫卡的夢幻特質。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平裝) 內容簡介
本書是黃仁宇先生的回憶錄。作者在書中追憶其平生經歷與學術志業的奮斗過程:早年投筆從戎,壯年在美打工、求學、任教、著書立說;并闡明其歷史觀點的形成與演進,檢討中國近代革命和統攝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進程,傳遞給我們他脫胎于悠久文化的“大歷史觀”。文字淺顯明白,人事交融,前后穿引,既細膩又壯闊,風格獨特。讀者可藉由這本回憶錄,進入黃仁宇先生人格與思想之廣大天地,一窺究竟。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平裝) 目錄
本書和作者1
**部 自己的浴室
中國內陸
印度與緬甸
上海
第二部 我所付出的代價
普林斯頓,新澤西
安亞堡,密西根
密西根:更多的回憶
沒有特定地點:只不過是歷史學家的反省
劍橋,麻省
劍橋,英國
尋找對歷史的技術辯證
新港,康涅狄格
紐約,紐約
譯后記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平裝) 節選
如果游客多花一些時間研究劍橋的歷史,就會發現,學院初設時,事實上無異于托缽修道會。有時學生窮到必須上街乞討食物。但后來學生也一度非常富有,連當他們家教的特別研究員都因此很有錢。方帽長袍是今日學界的制服,但事實上代表的是現代改革,希望恢復古代修道會時的風格,因為其間學生曾蓄須、帶長劍、穿軍服,不一而足。劍橋也不是始終如此保守。它的現址是懷抱遠見和雄心的人所創設的,其中包括亨利六世。工程的執行本身就是動人的故事。亨利六世在15世紀下令整修國王學院的用地時,無數房屋被拆除,干道要重新定位,通到劍河的路要重新規劃,讓商人可以在新指定的地點裝貨卸貨。年輕有為的創辦人主持破土大典后才八年,國王學院禮拜堂就已完工,目前仍然是棟崇高的建筑,發揮很大的作用,事實上還無法加以取代。后代的學者必須接受早期建筑設計的左右,因為先人宏觀的視野難以輕易抹殺。 我于1972年到1973年卜居劍橋期間,三個學院——克萊爾(Clare)、國王(Kings)及丘吉爾(Churchill)——已經決定讓男女同班。這是比乍聽之下更具革命性的舉動,因為正如李約瑟博士所定義的,學院“基本上來說是宿舍”。在此之前,另外三個學院——葛頓(Girton)、紐翰(Newham)和新堂(New Hall)——已經決定只招收女生(現在仍是)。凱思學院投票決定仍只收男生。但在李約瑟博士擔任院長的期間,院自治會開始有學生代表,是數百年來的空前創舉。“我很擔心,”院長對我透露改革后的**次院務會議,“他們也許有不當的舉止。但后來一切順利,他們穿戴方帽長袍,相當自制。”這個一度被視為極端分子和左翼分子的人,居然說出這番話。 我們可以從中獲得何種結論?這許多矛盾背后有何邏輯可言?為了概述局勢起見,我們必須要先了解,和美國的大學院校相比,劍橋的自主程度高很多。劍橋歷史悠久,因此有權追求大半由自己決定的方向,當然也不能過度強調這種理想狀況,因為劍橋本身畢竟仍面臨嚴重的問題,起因于規模的膨脹和財務吃緊。但其不成文法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規則在沒有修改前一律有效。這種雙重性質讓劍橋可以務實到極點。過夜的游客將發現,我們在歷史書中讀過的許多文化因素全保留在此處,包括維多利亞時期的紀律,愛德華時期對階級的自覺,有時又穿插著費邊學社的社會主義路線。時期更早但無傷大雅的是許多中世紀的流風遺緒,馬克思主義分子無疑會稱之為封建殘余,事實上也沒錯。 但英國的保守主義并沒有一套嚴格的外框,反而存在于社群生活的關節紐帶之間。保守主義之影響觸及社群生活的外表,使其色調更為鮮明活潑。保守主義成為價值觀的寶庫,推動過渡時期圓滿順利。在這樣的氣氛下,學者所享有的行動自由相當充分,有時還大于美國的同行。這些規則即使顯得隨心所欲,但數量卻少得出奇,而且通常對個人的影響并不大。劍橋的各學院還有一大優勢:公共任務大都由大學來執行,各學院就可以發展各自的特色。由于有二十三個學院和更多的科系,無論有意無意,都不太可能達成任何形式的穩固控制,因此地方分權得以確保。不過,深思熟慮的觀察家卻了解,在這種情況下,各學院必須維持一定的古老形式,才不會發生認同危機。 抱怨無可避免會常出現。如果特別研究員身兼政府或產業的顧問,可能被批評為出售學術地位。如果他們不關心錢的問題,又會被指為生活在象牙塔中。但整體來說,英國學界設法讓他們的研究單位像知識分子的共同轄區。從他們的觀點來看,美國大學通常比較像工廠,太注重大量生產、規格化和創造可以交換的零件。英國的漢學家人數不及美國,但卻沒有公然表示關切:學習亞洲語言只是為了亞洲的戰略價值、中國歷史一定要依有利政府政策的方向去詮釋。崔瑞德在劍橋擔任中文教授時,他就成為整個領域的權威。他可以對大學生開講語言課程,指導研究中國歷史的博士班學生。即使他自己被公認為中國中古時期的專家,但他可以指導清代社會史的論文,甚至民初時期的軍閥現象。教授是終身職,即使他的領域只有幾名學生,也不必擔心地位會岌岌可危。只要大學生能設法通過優等考試,就不必被迫聽教授上課。就美國的觀點而言,李約瑟博士的例子一定顯得非比尋常。他接受的是生化學家的訓練,大半輩子卻忙著寫中國歷史的書。事實上,就我所知,還是20世紀單一個人所進行的*龐大工程。而他卻從來不曾擔任過劍橋的教授,也不曾待過劍橋的東方學系。 于今回顧,客居劍橋的這一年間,李約瑟的大膽對我有很深的影響。事實上其中毫無秘密可言。他的性格部分解釋劍橋本身的矛盾:一個具有如此保守背景的大學城,居然可以產生如此多具備原創力的思想家。原因相當簡單:學者照理應當加強自己的紀律,而且毫無疑問是屬于傳統類型的紀律,這樣他們才能熟悉*基礎的工夫,直到熟透為止,就可以逐漸發展不合常規的作為,借此打破傳統,設定自己的標準,展望未來能有所突破。相對于美國漢學家的慣例而言,英國學者有遙遙領先的優勢。美國學者雖開口閉口談學術自由,但在大西洋這一岸的我們卻深深覺得,絕對不能嘗試前人沒試過的事。在英國的制度中,你幾乎可以嘗試任何事,但不能與傳統對立。不過,如果你言之有物,傳統是可以修改的。 在劍橋研究歷史的另一項微妙優勢是,這個大學城本身就住在歷史中。正如柏克(Burke)所說的,“一個由短暫零件組成的永恒實體”,這個大學社群比較愿意考慮時間的縱深。我后來向此地的幾位朋友提到,中國兩千年帝制時期可以當成一個單位來處理,沒有人大吃一驚。李約瑟博士就已做過類似的事。他研究中國科技的各種層面,時間從公元前綿延到*近數百年,并已來回往復推究數次。他自己的二十四史中夾了各種顏色的紙片,是數十年來的鉆研成果。 1972年冬,靠近年底的某一天,我們在劍河散步時,我終于向他建議,為了總結*后一卷的中國社會經濟背景,他或許應該研究主要參考資料。我猶豫了一陣子才提出建議,因為多少有些冒進。到當時為止,我們一直處理次要參考資料,包括相關主題的一些已出版資料,以及他的朋友和同事提供的“線索”及建議。想法相當多,但沒有一些包含足夠的資料,足以證明中國數千年來為何和世界其他地區有如此大的差異。但我提到我們應重讀二十四史時,他非常高興。“那是唯一可以找到資料的地方。”他表示同意。 多年后,我才了解,這個決定影響我有多深。 ……
黃河青山:黃仁宇回憶錄(平裝) 作者簡介
黃仁宇(1918-2000),生于湖南長沙,1936年入天津南開大學電機工程系就讀。抗日戰爭爆發后,先在長沙《抗日戰報》工作,后來進入國民黨成都中央軍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讀歷史,先后獲學士(1954)、碩士(1957)、博士(1964)學位。曾任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副教授(1967)、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員(1970)、紐約州立大學NewPaltz分校副教授、教授(1967-1980)。曾至英國劍橋協助李約瑟搜集整理研究有關《中國科學與文明》的材料(1972-1973)。參與《明代名人傳》的編寫工作(1972-1973)及《劍橋中國史》的集體研究工作(1979)。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