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中小學生閱讀文庫 孟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00806
- 條形碼:9787569500806 ; 978-7-5695-0080-6
- 裝幀:70g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小學生閱讀文庫 孟子 本書特色
全新修訂版儒家千年傳世經典“亞圣”孟子的思想結晶與《大學》《中庸》《論語》并稱“四書”多篇文章編入中學生課本 取譬生動,通俗易懂論述靈活,簡潔明了 1. 全新修訂,錦上添花。重新審校,更正文本錯漏,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表述規范;重新梳理注釋、譯文,更好地幫助讀者理解原文文意。 2. 儒家經典,影響深遠。本書在儒家典籍中占據了重要地位,與《大學》《中庸》《論語》并稱“四書”,是千百年來傳世經典。其中《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多篇文章被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 3. 說理論事,生動易懂。書中記錄了孟子及其弟子種種言論事跡,語言生動,取譬通俗,簡潔易懂。一言一語對談之間,孟子的形象顯現鮮明。
中小學生閱讀文庫 孟子 內容簡介
《孟子》是戰國時期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的一部儒家經典,現存七篇十四卷。書中記載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取譬生動,論據充實。
中小學生閱讀文庫 孟子 目錄
【卷 二】 梁惠王(下)
【卷 三】 公孫丑(上)
【卷 四】 公孫丑(下)
【卷 五】 滕文公(上)
【卷 六】 滕文公(下)
【卷 七】 離 婁(上)
【卷 八】 離 婁(下)
【卷 九】 萬 章(上)
【卷 十】 萬 章(下)
【卷十一】 告 子(上)
【卷十二】 告 子(下)
【卷十三】 盡 心(上)
【卷十四】 盡 心(下)
中小學生閱讀文庫 孟子 節選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1]。王曰:“叟[2]!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孟子對曰:“王[3]!何必曰‘利’?亦[4]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5]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6]利而國危矣。萬乘[7]之國,弒[8]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9]為后義而先利,不奪不饜[10]。未有‘仁’而遺[11]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釋】 [1]梁惠王:即魏惠王(公元前400-前319年),于前369年繼位為魏國國君。他在位時,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屢次落敗,不得已將魏國國都從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到了大梁(今河南開封西北),因此魏國又被稱為“梁”;前344年,他自稱為王,史稱“梁惠王”。據史料記載,前335年,為謀富國強兵,梁惠王以重金招募賢士,于是,“孟子適梁,禮請孟子,見之”。 [2]叟:古代對長老的尊稱,這里是梁惠王對孟子的尊稱。當時,孟子已經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另外,叟也指老人,如《愚公移山》里的智叟。 [3]王:指梁惠王。孟子將梁惠王簡稱為王。 [4]亦:只。 [5]庶人:即百姓。 [6]交征:互相爭奪。征,求取。 [7]萬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一輛兵車叫一乘,一般而言,一乘兵車配甲士三名,步兵七十二人。當時以擁有兵車數量的多寡來衡量諸侯國的大小強弱,萬乘之國就是很大的國家了,其次是千乘之國等。據《戰國策》記載,戰國末期的萬乘之國有韓、趙、魏、燕、齊、楚、秦等,千乘之國有宋、衛、中山等。而下文提到的千乘、百乘之家,其中的“家”指的是有封邑采地的公卿大夫。 [8]弒:古代對在下者殺害在上者的說法。 [9]茍:如果。 [10]饜:滿足。 [11]遺:遺棄,拋棄。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問道:“老先生,你不遠千里來到我的國家,一定有對我的國家有利的高見吧?”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為什么一定要說到利呢?只要說仁義就夠了。大王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百姓說:‘怎樣有利于我自己?’就會造成上上下下互相爭奪利益的局面,國家就危險了。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殺害國君的人一定是擁有一百輛兵車的大夫。在擁有一萬輛兵車的國家里,這些大夫就擁有一千輛兵車,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里,他們就擁有一百輛兵車,這不能算不多了。可是,如果輕仁義而重利益,他們不奪得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永遠不會滿足的。相反,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拋棄父母的情況,也從來沒有講‘義’的人侵犯國君的情況。所以,大王只要講仁義就夠了,又何必說利呢?”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1],顧[2]鴻雁麋鹿,曰:“賢者[3]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4]云:‘經始靈臺[5],經之營之。庶民攻[6]之,不日[7]成之;經始勿亟[8],庶民子來。王在靈囿[9],麀鹿[10]攸伏,麀鹿濯濯[11],白鳥鶴鶴[12]。王在靈沼[13],于[14]牣[15]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16]曰:‘時日害喪,予及女[17]偕亡!’民欲與之皆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釋】 [1]沼上:池塘邊。沼,水池,池塘。 [2]顧:看,觀察。這里解釋為專注地看。 [3]賢者:指品德高尚的人。 [4]《詩》:這里指《詩經·大雅·靈臺》篇,這篇詩描寫的是周文王與民同樂的情景。 [5]經始靈臺:開始規劃建造靈臺。 [6]攻:建造。 [7]不日:不久,沒幾天。 [8]亟:急。 [9]囿:古代帝王畜養禽獸的獵場。 [10]麀鹿:即母鹿。 [11]濯濯:肥胖而光滑的樣子。 [12]鶴鶴:羽毛潔白的樣子。 [13]靈沼:周文王的水池。 [14]于:語氣助詞,表贊嘆。 [15]牣:滿。 [16]《湯誓》:《尚書》中的篇章,主要記載的是商湯討伐夏桀時的誓師宣言。 [17]女:同“汝”,即你。 【譯文】 孟子拜見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邊上,一邊專注地看著嬉戲的鴻雁、麋鹿,一邊問孟子:“品德高尚的人對此也能感受到快樂嗎?” 孟子回答道:“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感受到這種快樂,品德不高尚的人,即使擁有了這些,也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詩經》上說:‘周文王開始規劃建造靈臺,仔細營造,巧妙安排。百姓們都高興地來為他勞作,結果沒幾天就建造好了。建造靈臺本來是不必著急的,但百姓們自愿加快進程。周文王到靈囿游覽,母鹿悠閑地臥著。母鹿身子肥大,毛色光亮,白鳥也閃動著美麗的羽毛。周文王到靈沼游覽,滿池的魚兒都歡快地跳躍。’雖然周文王依靠民力才建造了高臺深池,可是百姓們卻非常高興,把那個高臺叫作‘靈臺’,把那個水池叫作‘靈沼’,并為周文王能享有麋鹿魚鱉而快樂。古代的國君與民同樂,所以得到了真正的快樂。相反,《湯誓》里說:‘這個太陽(夏桀)什么時候才毀滅啊?我們寧愿與你同歸于盡!’百姓恨不得與之同歸于盡的國君,即使擁有高臺深池和珍禽異獸,還能獨自享受到快樂嗎?” ……
中小學生閱讀文庫 孟子 作者簡介
孟子,名軻,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被世人稱為“亞圣”。他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學說,與孔子合稱“孔孟”。中年時曾周游列國,游說諸侯,推行“仁政”主張。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育和著述。《孟子》一書為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完成。
- >
我與地壇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