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與園林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24363
- 條形碼:9787208124363 ; 978-7-208-12436-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建筑與園林文化 本書特色
本書通過細解中國建筑與園林的許多典型案例,展示出一個全新理解的建筑園林世界,著力解析建筑與園林背后的文化涵義,引導讀者科學地認識傳統文化的建筑與園林。
中國建筑與園林文化 內容簡介
中國傳統建筑與園林是中華燦爛文明的優秀成果體現。歷代建筑與園林遺存蘊涵了博大的中華文化與精深的智慧。《中國建筑與園林文化》作者居閱時從人文出發,深人建筑園林架構中人的思想文化活動,詳解中國建筑與園林典型案例,為讀者作出建筑園林意義的全新解釋。
作者居閱時在文化哲學層面,追問建筑發生的原因,解構建筑文化架構,對風水術等許多有爭議的問題作合理解釋,進行中外建筑觀念對比,都是本書的亮點,為此大大加深讀者對中國建筑本質的把握和建筑現象的理解程度。
本書適合建筑園林界相關人員參考,還可供高校相關專業師生做教材,滿足課堂教學的課程需求。書中探幽索微的文化解釋同時可滿足旅游者的好奇心和好思考愛讀書讀者的閱讀樂趣。
中國建筑與園林文化 目錄
修訂版前言
引言
**章 建筑的構成
一、建筑的發生與發展
建筑的發生
建筑的發展及其路徑
二、建筑構成三要素
建筑功能
建筑文化
建筑體驗
三、藝術精神對建筑的影響
第二章 中國傳統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功能實用**
實用:人類早期生存的選擇
實用的原始建筑
建筑走向實用主義
二、觀念架構建筑
象天法地:基于人與世界關系思考的建筑觀念
祈福禳災:文化觀念架構建筑
三、建筑形式象征
建筑象征:第二層意義的表達
敬畏與向往:建筑宇宙圖案化
中國式復活:陵墓風水術
第三章 宇宙圖案化的古代都城
一、吳國都城蘇州:象天法地
選址
建造闔閭城
二、明清都城北京:祈神禳災
城市風水寶地
布局
城門題名
第四章 挾神統治的皇家建筑
一、明堂:天數構建
秩序示范
引導遵從
二、皇宮:君權神授
借神顯貴
規模和體量
式樣和裝修
顏色
方位
數字
陳設
三、天壇:通神特權
祭天祈佑
天數通神
四、陵墓:人神合一
帝陵風水
帝陵布置
第五章 寄托愿望的民宅建筑倆
一、陽宅:風水求吉
風水術流行
陽宅風水術象征手法
二、家族村落:興旺發達
走向群居
客家土樓
村落建筑符號
三、四合院:平安之家
形制
庭院植物
四、江南民居:祈福愿景
建房風俗
建筑寓意
第六章 鑲嵌性文化的傳統建筑
一、建筑遺存中的性文化表現
人類性文化與建筑表現
中國性文化與建筑表現
二、公共性文化建筑
性建筑起源
古代青樓
三、建筑的私密空間
浴室
臥室
衛生間
四、貞節牌坊
安徽歙縣貞節牌坊
四川隆昌貞節牌坊
第七章 集體意識的公共建筑㈣
一、華表:從“意見簿”到皇家建筑標志
民諫君
天安門華表
二、橋:巫術與宗教信仰的實踐
走橋習俗
宗教解釋
上海立交橋龍柱
三、中山陵:革命沒有遠離傳統
警世鐘
風水術眼光
第八章 涵義晦澀的裝修及附件
一、象征防火
脊飾
懸魚
藻井
金屬構件
二、象征驅邪
山墻
獸環
石敢當
門神
影壁
阿彌陀佛止煞
獸牌
鏡
瓦將軍
姜太公
鎮宅平安符
吉竿
三、象征吉祥
脊飾
瓦當
鋪地
雕刻
侶
窗和洞門
第九章 園林:觀念形式、精神家園舊
一、文化觀念下的園林發生
樣式與觀念侶
影響園林的主要觀念
二、精神家園
自慰
情調
回家
解脫
第十章 國家觀念的皇家園林
一、上林苑:秦漢王朝形象
帝國象征
求仙通神
二、承德避暑山莊:象征大一統
象征維護國家統一和滿族的*高統治地位
象征積極吸收漢族文化
三、暖和園:國家式微
慈禧營園
拜神求壽
第十一章 精神家園的私家園林
一、私家園林的文化內涵:文人的精神困境
象征性隱居
意境
二、輞川別業:王維開創解脫之道
禪的意味
詩情畫意
三、江南園林藝術氣質及其表現
江南園林的藝術氣質
文人氣質
士大夫情調
無可奈何花落去
江南園林藝術的表現
四、獅子林:佛俗一家
寺廟園林
作為寺廟園林的獅子林
轉為文人園林
五、拙政園:彷徨與選逸
隱居
標榜自勵
生命關懷
六、留園:無奈與皈依
出世
附比慰藉
問佛問道
七、耦園:文化沙盤
易學造園
象征世界
第十二章 民國時期傳統建筑園林的嬗變
一、新型材料使裝飾色調輕松明快
二、室內裝飾更具人情味和尊貴
三、室外裝飾愉悅可親
四、植物象征由西方式的理性代替東方式的感性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展開全部
中國建筑與園林文化 作者簡介
居閱時,蘇州人,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哲學、管理學、藝術學碩士生導師,先后任華東理工大學人文學院哲學與文化研究所所長、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旅游與會展研究所所長、風景園林專業責任教授等職,共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6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上海市精品課程,著作獲上海市第6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華東地區第16屆優秀圖書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