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八年級-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07886
- 條形碼:9787570207886 ; 978-7-5702-078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八年級-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本書特色
1.知名文化散文作家馬麗華代表作。 2.印刷精美,紙張環保,封面由名家設計,大氣簡潔。 3.特級教師課堂實錄,再現精彩課堂。
八年級-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內容簡介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是馬麗華的散文精選集,其中,《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入選教育部新編初中語文教材。這些描寫西藏地理風情的文字,或擷取一個個精彩的人物和事件,或記錄親身經歷的科考實踐,為讀者呈現了一種獨特的高原文化景觀。此書文筆流暢,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八年級-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目錄
老拉薩歷盡滄桑 / 3
屬于山南的抵達 / 16
查古村紀事 / 22
陽光與風的作品 / 41
在群山的中央 / 59
茶馬古道川藏行 / 79
異域異色格薩爾 / 132
背倚山東的面向 / 139
榮歸記憶之鄉
——《風化成典》對于藏漢文史料的應用 / 143
第二輯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 153
黃河如何孕育成長 / 162
長江何時東流去 / 170
才東入列 / 178
探訪四條跨境河流正源 / 184
西藏大湖新傳奇 / 193
在喜馬拉雅以南 / 201
越過高山大河
——中巴公路巴基斯坦段 / 208
緊扣單元目標賞讀游記文章
——我這樣教學《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陳建 曹三菊 / 222
八年級-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節選
老拉薩歷盡滄桑 拉薩市位于西藏自治區中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理坐標:東經91°06′,北緯29°36′,海拔3650多米。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首府,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作為行政區劃的地級市,下轄5縣(當雄縣、曲水縣、墨竹工卡縣、尼木縣、林周縣)3區(城關區、堆龍德慶區、達孜區),全市總面積295萬平方公里。 擁有1300多年建城史,為國務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位于城中心的地標建筑布達拉宮,包括大昭寺和羅布林卡,1995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5A級旅游景區。 史前文明之光 誰是拉薩河谷拓荒者?荊莽蒿萊中,哪一群人*先于此墾殖畜牧? 曲貢遺址發掘出西藏腹地的一個史前時代,也揭示了距今4000年前后拉薩河谷“曲貢居民”的生息棲居。可惜了雖有被稱為“灰坑”的遺跡保存比較完整,半地穴式的民居遺跡卻僅存1處,而不見遠古村落的布局,想必早已被沖毀不存——足有6條沖溝切割了遺址。從前自北向南縱貫拉薩城的流沙河就很有名,一年里大部分時間無水,只在雨季成為泄洪道,來水方向正是娘熱溝。我們這代人所經歷的,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還有山洪暴發成災,后來治理有方,流沙河漸被淡忘。 雖未見聚落的整體布局樣式,仍能從出土物和各種遺跡窺見其文化特征,不妨礙考古學界將雅魯藏布江中游流域陸續發現的十余處遺址,統歸于“曲貢文化”,也不妨礙學者們經由該遺存發現西藏地區種種之“*”:*早的畜養動物牦牛和綿羊,*早的金屬器(青銅箭鏃),*早的釀造業(陶制酒杯),*早的人祭習俗(環切頭骨),*早的“涂紅”習俗(赭石顏料),中國西部*早的磨花陶藝……諸如此類的文明之光,均屬先期抵達。曲貢遺址位于拉薩北郊娘熱山溝曲貢村,距市區約5公里,海拔3690米,總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于1984年西藏文物普查中被發現,1990年起,連續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和西藏自治區文管會聯合發掘,并入選“1991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遺址出土文化遺物數以萬計,包括大量石器、陶器、骨器,及少量金屬制品,是迄今在雅魯藏布江中游地區發現的海拔*高、年代*早、面積較大、文化堆積及內涵均較豐富的多種文化因素并存的史前遺址。遺址年代跨度約在距今3750年至3500年之間,鑒于遺址年代上限并非實際存在過的*早年代,估計可將拉薩河谷開發史上推至公元前2000年。 曲貢人生活在全新世大暖期末端,其時正值高原氣候向干冷化轉型的波動下滑過程中。從地層孢粉分析看來,植被以灌木為主;從灰坑廚余物看來,數量不菲的鹿、麝、魚、野豬之類遺骨,一方面說明當時環境暖濕度不低于現代,另一方面也說明,狩獵活動仍為生計主業之一項。然而較之年代更早的高原東部的昌都“卡若文化”,曲貢居民在畜牧業方面已有了長足進步:除了卡若遺址現有的豬,曲貢居民馴養的動物還增加了牦牛、羊、狗,其中藏系綿羊的大角羊,據信是從野生盤羊馴化而來。 未見聚落可能曾有的糧窖和谷物,留下好大一片空白和遺憾。好在有略晚于曲貢古村兩百年的雅魯藏布江北岸的貢嘎縣昌果溝遺址提供了農作種植的佐證——多半是粟類小米,少量青稞大麥;更晚年代的雅魯藏布江南岸瓊結縣邦嘎遺址(距今大約2600~2500年前)出土物中則以青稞大麥為主,亦見小麥、蕎麥和莜麥。鑒于這兩處遺址與曲貢遺址地理接近,文化屬性和生業方式類似,有理由相信曲貢居民是更早的農作物種植者——播種粟和大麥。 曲貢遺址出土的一枚銅鏃和一面銅鏡,同樣意義重大。據此可認定西藏地區已在距今4000年前后進入了“金屬器時代”,只是由于出土物數量稀少且尚未發現有關冶煉的遺跡或證據,致使專家們尚無法定論這類金屬器是本土制造呢還是來自遠程貿易。不過在我們非專業人士眼中,無論“本土說”還是“外來說”,同樣有價值,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曲貢文化以其領先周邊的文明程度和地理及出產優勢,使拉薩河谷成為藏地未來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當為題中之義。 至于社會生態,因為發現了人殉牲祭現象,應是存在階級階層之別的;30余座墓葬中,遺骸多為二次葬,也顯見是遵從了某種原始教義。屬于生存所需、實用價值之上的,有藝術和審美,這集中體現在陶藝業方面:曲貢人心靈手巧,技藝高超,從制作材料、器型樣式到紋飾圖案,莫不用心。其中陶制品的猴和鳥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或被認作圖騰崇拜標志。聯系到西藏地區古今盛傳的“猴鳥”故事,并且作為“和睦四瑞圖”中象征友愛互助的吉祥動物,備受藏族人喜愛,到今天仍為城鄉民居裝飾**,不由得想到,猴面貼飾既抽象又逼真,它是否那個后來被附會以觀世音化身的神猴原型?是否由4000年前的曲貢人原創?“猴子變人”傳說正源,也許就在這兒也說不定呢! ——在此插播一則舊聞。聽拉薩老輩人講,清末駐藏幫辦大臣張蔭棠,查辦藏事、推行一系列改革之余,在拉薩傳播新知,宣講“天演論”。聽眾對生物進化理論接受了多少不得而知,但當聽到“由猿而人”竟成“新說”,不禁相視而笑,說,本來如此嘛!……
八年級-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作者簡介
馬麗華,一級作家。主要作品有《我的太陽》《藏北游歷》《西行阿里》《靈魂像風》《走過西藏》《藏東紅山脈》《雪域文化與西藏文學》《青藏蒼茫--青藏高原科學考察50年》《老拉薩——圣城暮色》《如意高地》《風化成典——西藏文史故事十五講》等。其中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法文出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回憶愛瑪儂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