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全球通史:從公元前500萬年至今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08166
- 條形碼:9787552008166 ; 978-7-5520-0816-6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全球通史:從公元前500萬年至今天 本書特色
這部《全球通史》從全球整體性出發,在主題性和比較性的框架中,通過精選豐富的圖片和史料,為我們描繪了人類歷史的演變,全球性世界的形成。盡管中文世界已有數本全球史的書籍出版,但本書實屬上乘之作,其視野廣闊,視角新穎,生動可讀,引人入勝,不僅揭示了歷史的事實,而且闡釋了歷史的意義;既可作為學術研究的參考書目,也可成為歷史教育的**教材。 —— 李宏圖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復旦大學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世界近代史研究會副會長 展現我們面前的美國史學家霍華德·斯波德克著的《全球通史》完全不同于我們曾經讀到過的那種枯燥無味、意興索然的歷史課本,她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啟人心智,雅俗共賞,有較強的可讀性,人們讀著此書就似乎被導引進一個輝煌深邃的全球歷史博物館,神秘好奇,流連忘返。此書為何有如此魅力?因為她具有結構新穎、全球視野與啟發心智三大特點。此書的中譯本將為中國讀者打開一扇觀察全球歷史的窗口。 ——余志森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文明通史》(羅伯茨著)翻譯組主持人 斯波德克教授的這部《全球通史》與我有著不解之緣。它是我許多美國學生歷史課的必修教材,我的師范生在課堂中使用過這本教材,費城的教師在教師培訓時曾向我推薦過這本教科書,我教歷史教學法時也多次參考過這本巨著。斯波德克先生以主題組織歷史教學的綜合教學法和他獨特的全球視野曾使許多美國和國際學生受益匪淺。相信陳德民教授領銜翻譯的這部世界史書定能讓更多的中國學生和讀者來分享編者和譯者共同創造的杰出成果。 ——包秋 美國西本斯堡大學教育系教授、華東師范大學顧問教授 這是一部新近譯介過來的全球通史巨著,內涵豐富,結構新穎,敘事生動,啟人遐思。她為我們如何思索和看待人類總體歷史的演化給出了一個范本,一種可供借鑒的視角。 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而又有過長期閉關鎖國經歷的古老國度來說,了解世界和融入世界,歷來任重道遠。欲充當世界弄潮兒,就必須看清世界大勢,必須拓寬視野,讓更多人成為知世派,知曉世界的歷史和現狀。由此看來,國內有關世界史的書籍對這個大國而言不是多了,而是遠遠不夠。霍華德·斯波德克教授這部眼界宏闊的新書,正是饋贈我們這個社會的一份厚禮。 ——沈堅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世界文明史年表》主編 《全球通史》不僅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對于普通讀者來說,也是從整體性通觀世界的好讀本。在中國正逐漸走向世界舞臺中心的今天,有必要更好地了解全球歷史,一方面可以由此增進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溝通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總結過去,面向未來。 ——王健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所長,歷史研究所前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史林》主編
全球通史:從公元前500萬年至今天 內容簡介
這本《優選通史》屬于很很好的通史著作之列。作者以主題分篇,把握人類社發展大勢。全書分成8篇,每篇都有一個主題,而這個主題體現了這個歷史時段的優選趨勢:人類的起源和人類文化,定居,帝國和帝國主義,世界各宗教的興起,商品和人口的流動,社會變革,技術大爆炸,演變中的身份。每個主題都有一個轉折點,比如第六篇,轉折點是政治和工業革命(1640-1914),主題便是政治和經濟體系的巨大、激烈的變革產生了新的社會價值觀和社會體系,這一切影響著所有的個人、家庭和社會。
全球通史:從公元前500萬年至今天 目錄
中譯本序 1-1
前言 1-7
作者介紹 1-13
引言:歷史學家眼中的世界 1-15
第1篇
人類的起源和人類文化
公元前500萬年—公元前10000年
構建一個解釋性框架:我們知道些什么?
我們是怎樣知道的? 2
第1章 遺骨/化石會說話
公元前500萬年—公元前10000年 5
第2篇
定 居
公元前10000—公元1000年
*早的城市及其重要意義:考古挖掘、文本
及相關解釋 42
第2章 從鄉村社會到城邦國家
公元前10000—公元前750年
民以食為天:農業村莊 45
第3章 河谷文明
公元前7000—公元前750年
尼羅河與印度河流域 69
第4章 一個多中心的世界
公元前1700—公元1000年
東亞、美洲和西非的城市和國家 93
第3篇
帝國和帝國主義
公元前2000—公元1100年
什么是帝國?帝國的重要意義在哪里? 128
第5章 帝國的黎明
公元前2000—公元前300年
北非、西亞和地中海地區帝國的建立 131
第6章 羅馬與蠻族
公元前750—公元500年
帝國的興衰 173
第7章 中國
公元前200—公元900年
分裂和統一:秦、漢、隋和唐朝 217
第8章 印度帝國
公元前1500—公元1100年
分裂的次大陸的文化凝聚力 251
第4篇
世界各宗教的興起
公元前2500—公元1500年
人活著不能僅靠面包:世界歷史上的宗教 278
第9章 印度教和佛教
公元前1500—公元1200年
神圣的次大陸:宗教在印度及印度以外地區的
傳播 281
第10章 猶太教與基督教
公元前1700—公元1100年
《圣經》中的人物:上帝形象在西亞與歐洲的演變 319
第11章 伊斯蘭教
公元570—1500年
對安拉的順從:穆斯林文明架起連接世界的
橋梁 359
第5篇
商品和人口的流動
1000—1776年
交流的渠道:商品交換、疾病傳播和文化交流 404
第12章 世界貿易路線的建立
1000—1500年
早期經濟體系的地理分布與哲學思想
貿易與商人:目標與功能 407
第13章 歐洲的視野
1100—1776年
經濟增長,宗教與文藝復興,以及全球聯系 441
第14章 世界貿易的一體化
1500—1776年
新觀念帶來的新貿易模式 467
第15章 人口的遷徙
1300—1750年
新的全球化時代的人口變化 503
第6篇
社會變革
1640—1914年
西方的革命及其影響 538
第16章 歐洲和美洲的政治革命
1649—1830年
啟蒙運動時代人權的誕生 541
第17章 工業革命
1700—1914年
一次全球化的進程 585
第18章 民族主義、帝國主義和抵抗運動
1650—1914年
工業強國之間的競爭 623
第7篇
技術大爆炸
1914—1991年
充滿爭議的國際新秩序 672
第19章 大規模生產及毀滅的方法
1914—1937年
技術系統 675
第20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冷戰
1937—1949年
危機四伏的世界 713
第21章 冷戰和新獨立的國家
1945—1989年
重建二戰后的世界 757
第22章 中國和印度
1914—1991年
戰后的發展 803
第8篇
從過去到今天到未來
1979年至今 844
第23章 當代史
演變進化、定居點、政治及宗教 847
第24章 當代史
貿易、革命、技術和身份特征 883
術語表 922
索引 932
譯后記 964
全球通史:從公元前500萬年至今天 節選
第2篇 定居 公元前10000—公元1000年 *早的城市及其重要意義:考古挖掘、文本及相關解釋 城市定居點的建立在世界上許多地區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新型城市的建造,包括那些輝煌的建筑和眾多的居民,極為清晰地體現了轉變過程,但是許多同樣重要的,雖然不是一眼就能看得見的發展也對人類定居模式的變革有重大貢獻。城市是商品和文化交換地區性網絡中的結點,城市促進了復雜精致的藝術品的生產制作、勞動的分工和社會等級制度的形成。更重要的是,城市標志著一種國家組織的形成,這一組織對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進行行政管理和指導。新的國家和新出現的城市攜手,對武裝力量進行領導、組織和實施正式的控制。它統治著城市里的人民,有時是經他們的同意準許,不過時常相反。國家加強并助造成了城市居 民間的不平等現象。根據以上所有這些城市特點,古代的城市令我們聯想起我們今天的城市來。 但是,和現代的城市不同,幾乎所有早期的古代城市規模都很小。其中*大的或許擁有100 000人口,面積在8平方英里左右,而大多數城市的人口僅在幾千左右。在19世紀工業革命開始之前,幾千人居住在面積100英畝的土地上就很有可能算得上是一座城市了,因為城市人口在當時各個地區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 在*早的城市出現的時候,世界人口的絕大多數是農民或狩獵者–采集者。我們今天看到的城市和城市居民人口迅速膨脹的現象是在工業革命推動下形成了新的城市工廠、交通樞紐和大量的勞動力之后才產生的。不僅如此,早期的許多城市盡管規模很小,但卻是獨立的城邦國家的中心;今天的絕大多數城市只是規模更大的國家和國際網絡結構中的一個個結點而已。*后,*早的城市在世界的七大地區都有出現。在大多數情況下,在非洲和亞洲,它們都位于大河岸邊,這表明了水、灌溉和農業對城市發展的重要性。世界*早的城市出現在今天的伊拉克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它們沿著埃及的尼羅河和在今天的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發展起來。在中國,*早的城市在黃河流域形成的沖擊平原上繁榮發展。*后,早期的城市出現在西非靠近尼日爾河的河床邊。美洲則稍稍有些不同,那些偉大的文明是在墨西哥的峽谷和叢林中以及安第斯山脈的山頭上發展起來的。 這些早期的城市,有許多是為神祇建造的,是在原有的神廟中心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隨著城市的擴大,那些神廟也隨之擴大,給城市居民的生活帶來更深刻的 意義,把他們的平凡普通的存在和超自然的、超驗的強大神力連接起來。 ……
全球通史:從公元前500萬年至今天 作者簡介
霍華德·斯波德克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學士學位(1963),專業為歷史學,研究方向為哥倫比亞大學新設立的“亞洲研究”項目。他在芝加哥大學獲碩士學位(1966)和博士學位(1972),專業為歷史學,研究方向為印度研究。他*次訪問印度是在1964—1966年,當時他獲得富布賴特基金會的資助。他在印度度過了總計約12年的科研和教學生涯。他也曾在美國、拉丁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廣泛游歷訪問。他自1972年起擔任坦普爾大學教師,1984年任教授,1993年獲“坦普爾大學優秀教師獎”。 斯波德克從事世界史的研究始于1988年,當時他擔任了一個綜合性的、創新性研究項目的學術主任,其任務是和費城學區的教師合作,提高教師們關于世界歷史的知識基礎,并計劃重新撰寫一份供學區學校使用的世界歷史教學規劃。在這一項目完成以后,斯波德克立即投入另一個項目的調查研究,這一項目把大學教授和中學教師結合起來,對世界史教學進行重新思考和修正,而且在許多情況下,啟動了費城大都市區多所學院和大學的世界史教學。這幾個項目的直接成果就是本書第一版的寫作(1997)。 霍華德·斯波德克出版的論著主要關于印度的城市化,包括《地區發展中的城鄉一體化》(1976)、《東南亞的城市形式及其意義》(與多麗斯·斯林尼瓦珊共同擔任編者,1993)、《艾哈邁達巴德:21世紀印度的激震型城市》(2011),并發表多篇不同主題的文章,包括對勞動婦女組織的分析研究。此外,他還撰寫和制作了紀錄片《艾哈邁達巴德》(1983),是紀錄片《城市世界:印度艾哈邁達巴德貧民窟重新安置的個案研究》(2013)的執行出品人和主題研究專家。他組織并參與了一個三人團隊將六卷本的《印度拉爾·雅格尼克自傳》從古吉拉特語譯成英語(2011)。他根據自己與大學和中學從事世界歷史教學教師的交往,在《歷史教師》(1992,1995)上發表過數篇文章。他在研究、寫作、教學以及電影方面獲得過富布賴特基金會、美國人文科學研究捐贈基金會、美國科學基金會、美國印度研究所、史密森學會和世界銀行提供的基金資助。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朝聞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