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在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556660
- 條形碼:9787511556660 ; 978-7-5115-5666-0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在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 本書特色
★32開精裝,三輝圖書出品,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世界文學大師如何敘寫中國,當下的我們又將如何抵達虛構中的現(xiàn)實——本書從5部文本出發(fā),探討其中所蘊含的對于民主世界的不確定性的批判性反思
★追溯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與歐洲文學,將文學、歷史和政治思想研究相結合,空間跨度、學科跨度頗大,深具創(chuàng)見與新意
★為中國讀者理解魯迅、老舍等名家及新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理解那個生死存亡、內憂外患年代的政治思想和歷史現(xiàn)實提供了新的資料、啟發(fā)
★在這本雄心勃勃的著作中,魏簡試圖為文學研究注入新的生命。——埃米麗·弗倫凱爾(émilie Frenkiel),巴黎第十二大學副教授
★我們惟愿未來對中國的虛構文學,以及關于中國的虛構文學的研究,能以魏簡理據充足的討論作為起點。——蘇源熙(Haun Saussy),耶魯大學教授,美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
1.本書極具創(chuàng)見與新意。從研究方法上看,本書追溯了20世紀初期的中國文學與歐洲文學,將文學、歷史和政治思想研究相結合,空間跨度、學科跨度頗大,分析并對比了構建起虛構的中國空間的五個特殊文本,透視文學與政治之間的根本聯(lián)系。
2.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見的闡釋。作者從虛構的民主實踐與權力的虛構性質兩方面闡釋文學與虛構的關系,將虛構視為一種“行動”,不僅反思了作品內部反映出的民主,而且反思文本自身的狀態(tài)。這些闡釋越過了單純的“介入性文學”和“純文學”之爭,令人耳目一新。
3.在任何時代,文學與政治的關系都引人注目、發(fā)人深思。本書研究的是20世紀初期,這一歷史節(jié)點是中國讀者尤其關注的。本書為中國讀者理解魯迅、老舍等名家及新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為理解那個生死存亡、內憂外患年代的政治思想和歷史現(xiàn)實提供了新的資料、啟發(fā)。
在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 內容簡介
20世紀初期,中國經歷了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面臨著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斷裂、政治制度之抉擇、中西文化之爭。權力、民主、傳統(tǒng)與政治這些關鍵議題也進入了文學的視野。在這樣一個歷史節(jié)點上,文學與政治、虛構與權力、小說和民主之間是怎樣相互映照、相互參與的?虛構的文本如何反思舊的權力形象,探詢新的政治形式,對身處“帝國終結”與“民主化”之交的中國做出反應?文學能否成為將個體轉化為公民的載體,承擔民主文化的使命?小說與現(xiàn)代主義的政治價值有什么關系?本書要回答的正是這些問題。
本書研究視野開闊,選取了謝閣蘭的《勒內·萊斯》、卡夫卡的《中國長城》、魯迅的《阿Q正傳》、布萊希特的《四川好人》和老舍的《茶館》這五部關于中國的虛構作品進行比較研究。試圖從認識論的角度厘清虛構文學怎樣與社會歷史現(xiàn)實連接這一重要問題,向我們呈現(xiàn)虛構的實踐方面和權力的虛構本質,探討文學現(xiàn)代主義的政治意涵。
五部作品共同創(chuàng)設了一個虛構的中國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分段建造的長城、四川的好人、皇城中的外國人、江南的阿Q與北京的茶館,均成為詮釋中國之“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關系的中國想象。作者將這些歐洲與中國作品集合在民主的現(xiàn)代主義之下,展示出一種超越中西文化之差異的新的思想與虛構方式,它們一致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獨特之處:對民主世界的不確定性的批判性反思。
《阿Q正傳》和《茶館》是現(xiàn)代中國文學的奠基之作,其中魯迅把文學化約成充滿絕望的、痛苦的、幾乎不可傳遞的一聲吶喊,老舍則隱隱呼喚著自我了斷;而三部歐洲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中國作品脫離了“異域情調”的陳腔濫調,成功超越文化差異,將有關中國的文學敘事納入民主世界文學的整體當中。五部作品互相對照,體現(xiàn)出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彌足珍貴之處正在于它對民主世界不確定性的反思。
本書既將虛構視為一個人類學現(xiàn)實,又對其進行社會歷史學的分析,作者魏簡邀請讀者通過閱讀,參與到一種新的閱讀空間的創(chuàng)設行動中來。
在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 目錄
一、文學與政治
二、民主的祛魅
三、異域情調和文化主義
四、虛構能說什么?
五、虛構和民主
**章 文學和中國:帝國、民族國家和殖民主義
一、一種民族文學的誕生?———卡夫卡和魯迅
二、游記和殖民主義:謝閣蘭對洛蒂?
三、在社會現(xiàn)實主義和中國民俗之間:布萊希特的政治
劇場和老舍
第二章 歷史問題:無跡可尋的革命與一成不變的權力關系
一、辛亥革命:一場非事件(謝閣蘭、魯迅)
二、卡夫卡筆下的中國:從皇帝到領導層
三、重復還是進步?面向歷史的戲劇(布萊希特和老舍)
第三章 虛構與規(guī)范
一、虛構與道德:對虛構的道德譜系的批評
二、污濁的法庭
三、從法庭到不可知的法律:卡夫卡和對哈西德故事的
戲仿
第四章 虛構,另一種聲音?虛構和權力機制
一、從個體解放到集體行動(布萊希特)
二、阿Q的吶喊,敘述者和農村世界的聲音
三、老舍和被歷史掩蓋了的聲音
四、尋找不到的相異性:以多異(ledivers)替代神圣(ledivin)(謝閣蘭)
第五章 虛構,民主的語用性行為
一、現(xiàn)代性的政治含義
二、卡夫卡:兩難的政治
三、小說的權威(《勒內·萊斯》)
四、閱讀的公共空間
五、公共空間的嵌套(老舍)
總結
一、閱讀
二、民主的虛構
三、現(xiàn)代性和“中國式的現(xiàn)代性”
四、虛構
五、民主
附錄
參考書目
人名與作品索引
主題索引
插圖注釋
致謝
在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 節(jié)選
在虛構與現(xiàn)實之間:20世紀初期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 作者簡介
魏簡(Sebastian Veg),1976年生。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專家,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大學名譽教授,亦是魯迅小說的法語譯者。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史、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的文學與政治論爭等。
2000年畢業(yè)于法國高等師范學校,2004年獲法國普羅旺斯大學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先后任法國現(xiàn)代中國研究中心(位于香港)研究員、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香港大學助理教授。2011—2015年任法國現(xiàn)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季刊《神州展望》(China Perspectives)總編輯。2009年首部著作《中國權力之虛構:20世紀初的文學、現(xiàn)代主義和民主》由巴黎高等社會學院出版社出版。
【譯者】
楊彩杰,巴黎索邦大學法國文學及比較文學博士 、香港中文大學通識部講師。
杜卿,巴黎社會科學院博士生。
包世一 ,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系博士、香港大學政治及公共行政系兼職講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