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韜略通鑒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147997
- 條形碼:9787505147997 ; 978-7-5051-479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韜略通鑒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和研究了靠前軍事謀略和美(蘇)俄等世界主要大國的靠前戰略,是作者數十年研究成果的結晶。本書內容豐富,思想深邃,邏輯嚴密,行文流暢,語言通俗。是廣大領導干部和理論研究者以及青年學生的理論學習著作。
韜略通鑒 目錄
緒言
一、外國古代軍事思想
二、外國近代軍事思想
三、外國現代軍事思想
**章 美國的軍事思想
一、馬漢的《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
二、索普的《理論后勤學:戰爭準備的科學》
三、蒙哥馬利的《蒙哥馬利回憶錄》
四、格蘭特的《個人回憶錄》
五、米切爾的《空中國防論》
六、羅斯福的軍事思想
七、塞維爾斯基的《空權:生存的關鍵》
八、艾克爾斯的《國防后勤學》
九、泰勒的《不定的號角》
十、布羅迪的《絕對武器:原子力量與世界秩序》
十一、奧斯古德的《有限戰爭:美國戰略面臨的挑戰》
十二、康恩的《論逐步升級:比喻和假想情景》
十三、基辛格的《核武器與對外政策》
十四、柯林斯的《大戰略》
十五、格雷厄姆的《高邊疆——新的國家戰略》
十六、鮑德溫的《明天的戰略》
十七、托夫勒的《未來的戰爭》
第二章 俄國(包括蘇聯)的軍事思想
一、蘇沃洛夫的《制勝的科學》
二、魯緬采夫的《指南》《軍規》《思想》
三、列寧的軍事思想
四、斯大林的軍事思想
五、伏龍芝的《統一的軍事學說與紅軍》
六、沙波什尼科夫的《軍隊大腦》
七、特里安達菲洛夫的《現代軍隊的戰役性質》
八、索科洛夫斯基的《軍事戰略》
九、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
十、格列奇科的《蘇維埃國家的武裝力量》
十一、伊萬諾夫的《戰爭初期》
十二、戈爾什科夫的《國家的海上威力》
第三章 德國(包括普魯士)的軍事思想
一、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給將軍們的訓詞》
二、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
三、恩格斯的軍事思想
四、魯登道夫的《總體論》
五、澤克特的《德國國防軍》
六、古德里安的《坦克一前進!>
七、希特勒的軍事思想
第四章 法國的軍事思想
一、薩克斯的《夢想》
二、拿破侖的《拿破侖軍事語錄》
三、福煦的《作戰原則》
四、戴高樂的《向職業軍隊發展》
五、博福爾的《戰略入門》
第五章 英國的軍事思想
一、科洛姆的《海戰:基本原則和歷史經驗》
二、麥金德的《歷史的地理樞紐》
三、富勒的《裝甲戰》
四、丘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五、哈特的《戰略論》
六、斯萊塞的《西方戰略》
七、羅素的《常識和核武器戰爭》
第六章 其他國家的軍事思想
一、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二、阿里安的《亞歷山大遠征記》
三、愷撒的《高盧戰記》
……
第二篇 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戰略與策略
第三篇 高科技戰爭與戰略
第四篇 冷戰時期的美蘇爭霸戰略
第五篇 一超多強的全球戰略
第六篇 人類未來的全球戰略
韜略通鑒 節選
《韜略通鑒(國際篇)》: 針對當時歐洲某些著名軍事理論家把對戰爭問題的探討局限于物質現象和單方面活動的錯誤做法,克勞塞維茨把人的因素提到了一個突出的位置。他指出:“軍事活動絕對不是僅涉及物質因素,它總是還同時涉及物質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因此把兩者分開是不可能的。”他認為,精神要素是戰爭中*重要的問題之一,它貫穿在整個戰爭領域,并在一定的條件下(如當雙方的物質損失相等時)起決定性的作用。他還認為,“一般來說,善于運用民眾戰爭這一手段的國家會比那些輕視民眾戰爭的國家占有相對的優勢”。 誘敵深入謀略是1812年戰局中沙皇亞歷山大對付法皇拿破侖的重要法寶,對贏得戰爭勝利起過決定性作用。但真正把此手段上升至理論并加以系統、全面闡述的則是克勞塞維茨。在誘敵深入謀略方面,克勞塞維茨總結了向本國腹地退卻的優缺點和實施此項謀略必須具備的條件。他認為,在戰爭初期實行向本國腹地退卻,通常易遭到民眾和軍隊誤解,乃至失去信心。因為他們對于退卻是主動進行的還是被迫進行的,是聰明地預見到可靠的利益,還是害怕敵人的武力,均難以分辨清楚。當然,在少數情況下,采取誘敵深入的措施也能很快為民眾和軍隊所理解,甚至能夠加強他們的依賴和希望。究竟在什么情況下才能使用誘敵深入的謀略呢?他認為:“主要的和根本的條件是國土遼闊,或者至少是退卻線較長,因為幾天的行軍當然不會使敵人遭到顯著的削弱。”在談到實施誘敵深入的戰法時,他指出:“向本國腹地退卻……應該由沒有戰敗和沒有分割的兵力來實施,而且應該直接在敵軍主力的前方盡可能緩慢地進行,同時,要通過不斷的抵抗迫使敵人經常處于準備戰斗的狀態,迫使敵人忙于采取戰術的狀態,迫使敵人忙于采取戰術和戰略上的預防措施而大大消耗力量。” 克勞塞維茨還從哲學高度揭示了進攻和防御的實質內容及其相互間的辯證關系。他的這些科學思考集中體現在《戰爭論》的第六和第七兩篇中。他認為,進攻和防御這兩種主要作戰形式既相互滲透,又相互轉化。戰爭中沒有不含防御因素的進攻,而防御也包含進攻的因素。他在比較進攻和防御這兩種作戰形式的優缺點時指出,進攻是“較弱的形式,但具有積極的目的”;防御是“較強的形式,但具有消極的目的”。克勞塞維茨在論證戰爭中兩大主要作戰形式的實質時,*可貴之處在于,他在防御這種具有消極目的作戰形式中看到了帶有積極意圖的還擊手段。他指出:“防御的目的只是據守,但是據守并不是單純的防守,因而不是忍受,而是在據守中還要進行積極的還擊。”這種還擊就是消滅敵人進攻的部隊。他在回答“防御究竟是什么”的問題時寫道:“防御無非是一種較強的作戰形式,人們利用這種形式贏得勝利,以便在取得優勢后轉入進攻,也就是轉向戰爭的積極目的。”在克勞塞維茨看來,以防御開始而以進攻結束,才是戰爭的自然進程。1812年俄法戰爭等戰例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在戰爭理論方面的進步傾向和革新精神,對戰爭本質等問題提出了許多精辟見解,曾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戰爭理論的發展。因而該書自1832年面世以來,已經再版20多次,其各種譯本在世界范圍廣為流傳,受到了各國軍界的推崇。例如,曾任德軍參謀長的施利芬,在《戰爭論》第5版導言中寫道:“克勞塞維茨的戰爭學說,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看,都是有史以來有關戰爭的論述中*高超的見解。”在蘇聯,《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一書的作者評價道:“許多年來,直到當代,克勞塞維茨的這《韜略通鑒(國際篇)》一直是各國資產階級軍事家、軍官和將軍們的必讀書。在克勞塞維茨死后,資產階級軍事科學還沒有第二部如此完整地闡述*一般的戰爭原理和戰爭哲學的著作。”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戰爭指導”的條目提出:“克勞塞維茨是一位偉大的戰略學家,是現代戰略學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戰爭論》不愧為全面研究軍事學術的*佳理論著作,在某種程度上講,他的著作就是戰略學的“圣經”。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也對克勞塞維茨及其有關論點作了很高的評價。恩格斯稱克勞塞維茨在軍事方面是全世界公認的權威人士。馬克思也認為克勞塞維茨具有近乎機智的健全推斷能力。列寧稱克勞塞維茨是非常有名和造詣極高的軍事問題的著作家,并高度評價克勞塞維茨關于“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論斷的基本思想,在20世紀,已為一切善于思考的人所接受,“馬克思主義者始終把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戰爭的意義的理論基礎”。 ……
韜略通鑒 作者簡介
董書城,安徽省廬江縣人。1953年畢業于復旦大學經濟系,先后任教于南京大學、安徽大學。現為中國資本論研究會理事、安徽省資本論研究會會長、安徽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長期從事政治經濟學、經濟史以及謀略運籌領域研究,先后出版《價值源泉:對象化勞動》(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年)、《中國商品經濟史》(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年)、《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規律體系》(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物價總水平的波動與控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中國帝王術》(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2年)、《帝王統御術》(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1995年第二次印刷)、《帝王的謀略》(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宮廷政變》(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中華謀略始祖集大成者》(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中國古代軍事謀略集萃》(東方出版社,1998年)、《歷代權臣發跡的奧秘》(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年)、《謀略中的借術》(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謀略的運籌與修養》(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韜略通鑒》(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三卷本,近五百萬字)、《韜略通鑒一一國際篇》(紅旗出版社,2018年)、《韜略史詩》(現代教育出版社,2012年,用中國舊體詩的藝術形式闡述古今中外的韜略武略,乃詩壇上所罕見,詩近萬首)。此外,在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