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君武:欲以一身憾天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506205
- 條形碼:9787520506205 ; 978-7-5205-062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馬君武:欲以一身憾天下 本書特色
馬君武是民國時期的大才子。早年他追隨孫中山參加革命,為同盟會章程八位起草者之一。十幾年的宦海沉浮,馬君武備嘗艱辛,逐漸淡出政壇,投身教育事業。從此,中國政壇上便少了一個“勇夫”,卻多了一位雷厲風行的大學校長,與蔡元培一起被時人譽為“北蔡南馬”。
本書將馬君武關于教育、關于興國的“說”,與知名人士、親朋好友對他人生點滴、教育理念的“憶”相結合,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馬君武開創的教育宏業,又從日常小事上展現他的不凡人生、卓越品行。
馬君武:欲以一身憾天下 內容簡介
他們出生于晚清亂世,流離于民國戰火
卻以弱身御強世
為時代引路,開風氣之先
對學生教之導之、幫之扶之、惜之愛之
他們個性分明、風骨卓然
宛如靜默的燈塔
擦亮學生心靈,照亮一方河山
馬君武:欲以一身憾天下 目錄
上編 欲以一身撼天下
**章 苦學生,躑躅成長
四歲以后的事——平南縣署
我的家世——曾祖的苦學
四十余年前桂林的物價和生活狀態——慈父嚴母
家庭的崩潰——一碟臭咸菜的生活
墮落號悔改
祖母往南寧——陳太夫人
甲午中日之戰——唐薇卿先生
第二章 一代宗師,教澤在人
新學術與群治之關系
《競業旬報》序
學術盛衰與國家治亂之關系
愛護大夏,發達大夏
讀書經驗自述
廣西大學之使命
廣西是不是需要高等教育
要養成做工的習慣
做工和人格的修養
西大的*新規劃
柏林大學立校的真精神
自新與自強
從西大的特質說到自治會組織的意義
民族勝利三要素
建設廣西與基礎教育
第三章 時局危貽,振臂疾呼
共和政體論
創造文明之國民論
從辛亥本省光復說到將來期望
論新共和國當速建設國會
新共和國外交之成功
論新共和國當速行征兵制
組織臨時政府問題之解決
敬告共和國之軍政府
在參議院辯論借款問題時的演說
悼念宋教仁
同心勠力,挽國家破產之危機
希望鐵道協會同人,實行整頓路政之本旨
約法不死,民國亦不亡
第四章 深耕譯著,開啟民智
《法蘭西今世史》譯序
《自由原理》譯序
《礦物學》序
《實用主義動物學教科書》序
《民約論》譯序
《德華字典》序
《達爾文物種原始》譯序
下編 丹青難寫是精神
第五章 從頑章劍學霸
從頑童到學霸 諸子方 父親的影響伴隨一生 廖中翼 王覲
馬君武的讀書生涯 廖中翼 王覲
馬君武的苦讀與勤讀 廖中翼 王覲
楊妃井、綠珠井、勾漏山 廖中翼 王覲
中國留德工學博士**人 蔡定國
馬君武與鄭蘭征 林志儀
蒼茫留學路 林半覺
第六章 一生為教育苦斗
入主中國公學 過漢祥
矢忠矢信、任勞任怨馬校長 過漢祥
以愛與熱忱,重回西大 馬衛之
廣西大學二三事 馬保之
馬校長的高遠與踏實 黃榮漢
西大復校 黃榮漢
馬校長的氣魄 黃榮漢
截留名師 黃榮漢
向美國人討回儀器 梁慶培
風趣馬校長 梁慶培
鋤頭主義興西大 歐正仁
馬君武的抗戰主張 歐正仁
遭遇白崇禧排擠 歐正仁
科技興校 歐正仁
羅致人才 歐正仁
關愛學生,助力成才 歐正仁
愛生如子 公盾
鐵骨錚錚馬君武 公盾
星辰隕落 公盾
一生為學術苦斗 林半覺
馬君武的翻譯生涯 公汗
馬君武與商務印書館 公汗
馬君武先生與戲劇改進 會歐陽予倩
第七章 時局中流擊水
馬君武先生碑銘 居正
三逢馬君武 李四光
辛亥革命中的馬君武 李四光
時局沉浮,痛失所愛 諸子方
同盟會章程是我起草 李墨馨
文人省長,偏遇軍閥流氓 李墨馨
驀地槍聲四面來,一朝玉骨委塵埃 李墨馨
馬君武與桂系矛盾頻起 李墨馨
白崇禧設計,馬君武去職 李墨馨
南京政府通緝馬君武 黃榮漢
以純正學者之態度,抨擊當前之國難 蔡定國
一代宗師、教澤在人 蔡定國
第八章 愛家庭、愛生活
回憶我的父親母親 馬保之
父親給我的教育 馬保之
父親催婚 馬保之
一幅肖像 馬保之
父親熱愛音樂 馬衛之 賦閑楊行,享田園之趣 馬衛之
馬君武家事 諸子方
三喜臨門 朱襲文
簡樸馬君武 林半覺
《思慈母弟妹》 林半覺
馬君武有古君子風 林半覺
對聯逸事 林半覺
馬先生的休養生活 林半覺
半覺遲到,稿子不交 林半覺
*后一面 梁慶培
展開全部
馬君武:欲以一身憾天下 相關資料
一代宗師。
——周恩來
教澤在人。
——朱德
作為一個政治家,馬先生可以說是純正而清廉;作為一個學者,他更是沉潛而淵博……在中西文化之交流,他是一座永生在民族精神的津梁。
——《救亡日報》(社長郭沫若,總編輯夏衍)社論
馬君武:欲以一身憾天下 作者簡介
馬君武(1881—1940)是我國現代杰出的教育家,他辦學從教近20年,先后出任上海大夏大學、北京工業大學、上海中國公學、廣西大學和廣州培桂中學的校長,為國家培養了大批棟梁之材。辦學期間,馬君武先生大力提倡科學教育、生產教育、軍事教育和道德修養教育,他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剛強實干的工作作風,在當時的教育界頗負盛名,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不乏“閃光”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