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品味生活·茶道(32開平裝)
-
>
炊煙食客
-
>
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
-
>
面包與黃油的故事 歷史·文化與食譜
-
>
蔬食記憶
-
>
茶知識108問:今天您喝茶了嗎
-
>
銀勺子(漫畫版)(軟精裝)
隨園食單 本書特色
◆《隨園食單》,將飲食上升為大雅學問,寫吃貨嚴苛的要求: ◆一碗粥,必水米融洽,柔膩如一。曾在某觀察家用餐,諸菜尚可,飯粥卻粗糲,我勉強咽下,回去就生了一場大病! ◆一盤菜,若用肉,不要超出8兩,若用雞、魚,多不過6兩。有人會問:不夠吃怎么辦?答案是:吃完再炒。 ◆鯽魚,要選扁身且帶白色者,肉質鮮嫩松和,熟后一提,骨肉自然分離。圓身黑背的鯽魚,肉質僵硬多刺,簡直是鯽魚中的"地痞魚"。
隨園食單 內容簡介
◇《隨園食單》將飲食變為大雅學問。在蔬飯之間,寫生活態度,文字清爽可愛。
◇人生不過幾十年,活得要任性,吃得要講究。
◇如何對待食物,就如何對待生活。
◇本版《隨園食單》,特邀青年設計師咲白全新設計繪制,配以57幅全彩插圖,以現代手法,完美詮釋袁枚四十年美食實踐。
△袁枚,清代文人中活得很灑脫,吃得很講究。被描述為“通天老狐,醉輒露尾”。
隨園食單 目錄
隨園食單 節選
洗刷須知 洗刷之法:燕窩去毛,海參去泥,魚翅去沙,鹿筋去臊。肉有筋瓣,剔之則酥;鴨有腎臊,削之則凈;魚膽破,而全盤皆苦;鰻涎存,而滿碗多腥;韭刪葉而白存,菜棄邊而心出。《內則》曰:"魚去乙,鱉去丑。"此之謂也。諺云:"若要魚好吃,洗得白筋出。"亦此之謂也。 變換須知 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猶如圣人設教,因才樂育,不拘一律。所謂君子成人之美也。今見俗廚,動以雞、鴨、豬、鵝,一湯同滾,遂令千手雷同,味同嚼蠟。吾恐雞、豬、鵝、鴨有靈,必到枉死城中告狀矣。善治菜者,須多設鍋、灶、盂、缽之類,使一物各獻一性,一碗各成一味。嗜者舌本應接不暇,自覺心花頓開。 戒耳餐 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夸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余嘗謂雞、豬、魚、鴨,豪杰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參、燕窩,庸陋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嘗見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人爭夸之。余笑曰:"我輩來吃燕窩,非來販燕窩也。"可販不可吃,雖多奚為?若徒夸體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則價值萬金矣,其如吃不得何? 鰒魚 鰒魚(即鮑魚)炒薄片甚佳,楊中丞家削片入雞湯豆腐中,號稱"鰒魚豆腐",上加陳糟油澆之。莊太守用大塊鰒魚煨整鴨,亦別有風趣。但其性堅,終不能齒決。火煨三日,才拆得碎。 燒小豬 小豬一個,六七斤重者,鉗毛去穢,叉上炭火炙之。要四面齊到,以深黃色為度。皮上慢慢以奶酥油涂之,屢涂屢炙。食時酥為上,脆次之,硬斯下矣。旗人有單用酒、秋油蒸者,亦佳。吾家龍文弟頗得其法。 鹿筋二法 鹿筋難爛。須三日前,先捶煮之,絞出臊水數遍,加肉汁湯煨之,再用雞汁湯煨;加秋油、酒,微纖收湯;不攙他物,便成白色,用盤盛之。如兼用火腿、冬筍、香蕈同煨,便成紅色,不收湯,以碗盛之。白色者,加花椒細末。 風枵 以白粉浸透,制小片入豬油灼之,起鍋時,加糖糝之,色白如霜,上口而化。杭人號曰"風枵"。
隨園食單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8) 生于錢塘(今浙江杭州)。 字子才,號簡齋。 乾隆四年中進士,選翰林庶吉士,歷任潥水、沐陽、江寧等縣縣令。然仕途不順,無意吏祿。不惑之后,毅然辭官,于南京小倉山購隋氏廢園,改名"隨園",吟詠其中,放情聲色。一生好游山玩水,貪口腹之欲。 在文學創作上,主張直報"個人性情",反對復古模擬風氣。為乾嘉時期"性靈派"代表人物。 清代文人中,活得瀟灑,吃得講究。同時期文學家洪亮吉評價其:通天老狐,醉輒露尾。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自卑與超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