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第3版)/陸貴山/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192703
- 條形碼:9787300192703 ; 978-7-300-19270-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第3版)/陸貴山/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本教材立足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的概貌,從社會文化、文學理論、創作實踐等方面,對當代中國很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文藝思潮進行了多方面的描述和梳理。同時,還在論述中對各種文藝思潮的正面和負面影響進行了辯證的、實事求是的評價。
本教材在研究方法上實現了理論闡釋和文本分析相結合、學理研究和實證研究相結合,有助于讀者全面、生動地了解當代中國文藝思潮的現狀和態勢。
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第3版)/陸貴山/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 目錄
**章 本體論文藝思潮
**節 西方文藝學范疇的“文藝本體論”
第二節 當代中國文壇的“文藝本體論”話語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的“美學觀點和史學觀點”
第二章 主體論文藝思潮
**節 文藝主體性的迷失與復蘇
第二節 關于“文學主體性”的學術論爭
第三節 文藝主體性的退化與深化
第三章 生產論文藝思潮
**節 藝術生產理論的出場、理論淵源和流變
第二節 全面理解藝術生產理論
第四章 價值論文藝思潮
**節 價值論文藝思潮的歷史變遷
第二節 文藝豐富價值的全面展開
第五章 現實主義文藝思潮
**節 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歷史演變
第二節 新時期以來的現實主義思潮
第三節 現實主義的思想內涵和基本特征
第四節 中國當代現實主義文藝思潮評析
第六章 自然主義文藝思潮
**節 自然主義文藝思潮的思想淵源
第二節 新時期文學思潮中的自然主義
第七章 現代主義文藝思潮
**節 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起因
第二節 現代主義文藝思潮的主要表現
第三節 關于現代主義的論爭
第八章 后現代主義文藝思潮
**節 西方后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特點、演變及命運
第二節 中國文學批評中的后現代主義話語
第三節 對中國后現代主義文本的分析
第九章 人本主義文藝思潮
**節 中國當代人本主義文藝思潮的話語資源
第二節 中國當代文學與人本主義思潮
第三節 中國當代文學與“人文精神”思潮
第十章 英雄主義文藝思潮
**節 歷史觀中的英雄主義
第二節 文藝作品中的英雄主義
第三節 “后新時期”英雄主義的顯現方式
第十一章 女性主義文藝思潮
**節 馬克思主義關于女性解放的理論
第二節 中國婦女解放道路與中國女性文學奠基
第三節 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道路
第十二章 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
**節 新歷史主義的歷史詩學特征
第二節 新歷史主義的方法論取向
第三節 新歷史主義話語的審美形態
第四節 新歷史主義的思想藝術特征
第五節 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的悖論性處境
第十三章 歷史虛無主義文藝思潮
**節 歷史虛無主義的時代背景和哲學脈絡
第二節 歷史虛無主義的文化表征
第三節 歷史的隱喻與現實的批判
第十四章 消費主義文藝思潮
**節 消費主義文藝思潮的出場
第二節 消費主義文藝的主要文化模式
第三節 中國當下消費主義文藝凸顯類型
第四節 消費主義的歷史迷失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接受
第十五章 審美主義文藝思潮
**節 中國當代審美主義文藝思潮產生的社會文化語境
第二節 當代中國審美主義文藝思潮
第三節 當代審美主義文藝思潮評析
第十六章 非理性主義文藝思潮
**節 非理性主義文藝思潮的涌起和演變
第二節 文藝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第三節 非理性主義的文藝觀念和文藝創作
第十七章 文化批評與泛文化主義文藝思潮
**節 文化批評思潮
第二節 泛文化主義思潮
第十八章 通俗文藝思潮
**節 通俗文藝思潮的流變
第二節 通俗文藝之辨
第三節 通俗文藝思潮的特征
第四節 通俗文藝思潮對當代中國文藝創作的影響
第五節 通俗文藝思潮的誤區
**版后記
第二版后記
第三版后記
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第3版)/陸貴山/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 節選
《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第3版)/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圍繞文藝主體性問題的困惑、探索與論爭,始終是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盡管“主體性”是在新時期以后才成為人們普遍重視的一個重要理論概念的,但在百年文論發展過程中,主體性問題始終是人們所關注的。 眾所周知,20世紀中國文學的現代轉型是以“人”的發現和個性主義的張揚為顯著標志的。以魯迅、茅盾、郭沫若為代表的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先驅們為推動新文化運動的時代潮流,出于現實變革的歷史要求,提出了以文學啟蒙人生、革除國民性中的“劣根性”、塑造真正意義上的現代人形象的創作理念。他們大力引進西方的文學理論并使之與中國傳統的文學思想相融合,不僅奉獻出一大批足以彪炳史冊的優秀作品,而且初步建構了總體上比較適合現代中國特殊的歷史文化語境、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如對“寫實文學”的強調,對“人的文學”的倡導,對作為封建道統的附庸而阻礙社會進步的傳統文藝觀念的徹底反撥等,使得20世紀的文學創作和文藝理論建設開始具有鮮明的現代品格。 從“革命文學”開始,文學的發展與社會革命的結合日益密切,文藝為革命政治服務的功利主義逐漸成為文學理論的主流。由于當時所處的歷史條件的規定,革命文藝理論家出于現實斗爭的需要而較多地強調民族的、階級的、群體的歷史創造性,忽略了個體主義與集體主義、人類解放與個性解放的內在一致性。這樣一種文學觀念必然導致創作和作品在描寫人的豐富個性和充分實現作家的主體性等方面受到局限。《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民族危機的嚴重關頭,弘揚文藝的政治本質和政治功能,使得文學藝術在革命戰爭的特定歷史語境下發揮了捍衛國家獨立和民族尊嚴、拯救人民于水火的重大作用,顯然是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進步性的。但是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左的錯誤觀念的指導,我國遲遲沒有實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卻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然堅持革命戰爭狀態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方針。面對已經進入和平發展時期這種變化了的新的歷史環境,文藝界的領導人過于偏執和悖謬地繼續強化“文藝為政治服務”的革命功利主義的文藝思想。這種帶有專制性、強制性和排他性的文藝觀念與文藝政策的獨尊和權威,釀成了20世紀50年代對胡風的文藝主體論思想的粗暴批判。 文藝創作的主體性理論是胡風文藝思想的核心。胡風強調文學創作中作家的“主觀戰斗精神”,批評了以茅盾、周揚為代表的“再現論”文藝觀和以創造社的主要成員為代表的“表現論”文藝觀,另辟蹊徑,倡導一種體驗性的現實主義的文藝觀。他既強調文藝對生活的依存關系,要求文藝忠實于現實生活,審視普通大眾“精神奴役的創傷”,揭露、剖析國民的弱點和劣根性,又強調創作主體的能動作用,要求作家發揚“主觀戰斗精神”去“體驗”和“化合”生活,通過與對象的“擁抱”、“肉搏”,達到主、客體相互“交融”,以實現創作主體的“自我擴張”,*終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生相克”的復雜過程完成現實主義的創作。這些關于文藝主體性的理論觀點無疑有著一定的合理的思想內核和學術價值。胡風的文藝主體性理論的敘述方式雖然可能帶有某些與眾不同的主觀唯心主義的痕跡,但絕不能歸結和上綱上線為反現實主義,它只不過是對機械唯物論和庸俗社會學的反撥。 對胡風包含著真理因素的文藝主體性理論的嚴酷的政治裁決,導致文學的主體性問題變成了人們不敢涉足的理論禁區,造成在文藝創作上對不同的藝術風格、藝術個性的漠視和對思想統一的過分要求,在文藝題材的選擇上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不尊重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人物性格的豐富性,在文藝批評上則一味地強調階級意識和群體意識,不允許各種不同的批評范式、批評理論、批評實踐的合法存在。所有這些弊端,到“文化大革命”期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文化大革命”時期,由于極左思潮的大肆泛濫,曾經被五四運動掃蕩過的封建專制主義死灰復燃,對神性的迷狂和崇拜成為一種深層的價值軸心,支配著人們的精神想象,抹殺了人的感性的自由本性。“神性時代”對人的主體性的異化和反動,給人們造成了沉重的精神創傷,成為幾代人心靈中難以抹去的夢魘。文學藝術完全淪為“四人幫”實施政治陰謀的輿論工具,被極度政治化了的新古典主義和禁欲主義泛濫成災。“三突出”的創作原則和“高、大、全”的創作模式制造了一批批人格化了的“神”。文藝作品中人物形象淪為極左路線的傳聲筒,盡管這些人物形象頭上罩著“革命”的靈光圈,嘴里喊的都是大公無私、集體主義、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的口號,實質上卻表現出一種愚昧的信仰、無知的狂熱、盲目的崇拜和對未來的虔誠而又空洞的追求。這是以貌似肯定的方式對人的主體意識的褻瀆和踐踏,是一種特殊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的政治群體和政治集團的主體性的惡性發作和狂熱表演。 ……
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第3版)/陸貴山/21世紀中國語言文學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陸貴山(1935-),遼寧遼陽人。長期從事美學、文藝理論、文藝思潮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1986年晉升為教授,1993年成為文藝學博士生導師。曾任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領導小組中國文學組召集人、全國馬列文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現為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首席專家。著述300萬字,個人專著8部,輯有《陸貴山文集》(8卷本)和《陸貴山論集》(2卷本)。多次榮獲中央級、省部級獎項。 多年以來,在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與中國當代文藝思潮的研究領域均有建樹,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宏觀、辯證、綜合、創新”的學術思路,取得了比較突出的學術成就,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社會影響。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