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盛唐散文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590179
- 條形碼:9787532590179 ; 978-7-5325-901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盛唐散文研究 本書特色
胡燕著的《盛唐散文研究》從文人群落變遷、文章駢散變化、文體嬗變、文化闡釋等角度討論盛唐散文豐富的內容、獨特的審美價值、多向度的文學發展取向、多樣的文學觀念以及文學與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以期對盛唐散文作深入、全面、細致地整體觀照,豐富盛唐散文的研究。
盛唐散文研究 內容簡介
《盛唐散文研究》從文人群落變遷、文章駢散變化、文體嬗變、文化闡釋等角度討論盛唐散文豐富的內容、獨特的審美價值、多向度的文學發展取向、多樣的文學觀念以及文學與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復雜關系,以期對盛唐散文作深入、全面、細致地整體觀照,豐富盛唐散文的研究。
盛唐散文研究 目錄
**章 開元散文:政治精英與駢體公文的全面革新
**節 張說:革新官修碑志
第二節 蘇颋:變革授官制敕
第三節 張九齡:散化外交敕令
第四節 孫逖:改良駢體公文
第二章 天寶散文:文化下移與駢體私函的多維度開掘
**節 李白:獨抒性靈
第二節 杜甫:富于情致
第三節 王維:以詩為文
第三章 至德至大歷散文:文化精英與駢文的改造、古文的初盛
**節 “蕭夫子”:古文理論的傳播
第二節 李華:試作古文
第三節 獨孤及:以古文改造駢文
第四節 顏真卿:自成古文
第五節 元結:全力作古文
第四章 盛唐散文的文體新變——以序文、判文、壁記、律賦、干謁文為中心
**節 游宴序的興盛與贈別序的生成
第二節 案判的真實性與擬判的程式化
第三節 壁記的嬗變與傳播
第四節 律賦的興盛與“詩賦取士”
第五節 盛唐干謁文與“尚文”之風、文人矛盾人格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盛唐散文研究 節選
《盛唐散文研究》: 2.私修碑志 張說私撰碑志較之官修碑志,可以在遵循基本格式之余,自由揮灑,對碑主的品評更為私人化,行文更為自在,體式更為多樣。私修碑志就創作情景而言,又可分為兩種情況: 其一,受親戚、同僚、朋友請托而作,因與碑主并不認識或并無深交,僅依據家屬所提供行狀拼湊而作碑志。該類碑志雖遵循格式而作,但并無多少真情實感貫注其中,大多抒發類型化的悲哀之情,屬應酬之作,甚而單為不菲的潤筆而作。這類碑志自然難稱上乘之作,如《大周故宣威將軍楊君(神道)碑(銘并序)》、《徐氏子墓志銘(并序)》、《唐故高內侍(神道)碑(銘并序)》等。 其二,為熟悉的親戚、至交、好友而作,因與碑主相交甚深,自然對碑主的生平、事跡爛熟于心,因而對碑主的逝去哀慟至深,多屬情不自禁之作。故該類碑志以真情貫穿全碑,事隨意轉,以哀情運辭,且選材注重剪裁,繁簡得當,借細節見人物之品格,真切感人。如《貞節君碣(銘并序)》即為好友陽鴻而作。該碑志作于神功元年(697)或次年,是現存張說碑志創作時間*早的一篇,其碑志的總體特色及創作傾向已露端倪。以王行《墓銘舉例》觀《貞節君碣(銘并序)》可知,碑主的“壽年”、“妻”、“子”、“葬日”等都未提及,可能是因為碑主未曾娶妻生子,而由友人表墓勒石。 關于碑主的“行治”、“履歷”,張說將其分為治學、為官、道德三部分,以頌美其道德為核心。張說的論述既有總括式的頌贊以畫龍點睛,又有強有力的細節作為例證,如典型事例的敘述與人物外貌、言行的刻畫,絕非泛泛而談,顯然接受了史傳筆法的影響。 陽鴻之治學以博學通達為要,重在領略學問之大旨、大義、大節,與其時居主流的章句之徒截然不同。其治學理念不重繁瑣的訓詁名物,而注重內在義理與新見解的闡發。陽鴻治學*為突出之處,在于鄙薄《漢書·地理志》、《周禮·職貢志》部分內容之淺陋虛記之后,能身體力行、實地考察加以矯正,絕非紙上談兵者可比。但令人遺憾的是,陽鴻與貫高所作圖獻,竟遇火被焚,張說在碑文中以“天下壯其志而痛其事”,表達了對陽鴻治實學的肯定與痛惜。 陽鴻初于閭里聚徒講學,“不應賓辟”,希冀以一己之力化德一方。儀鳳中,由河北大使薛元超舉薦,擔任曲阿縣尉、龍門主簿之類的吏職,“諸侯觀政”,政績斐然。陽鴻才高八斗卻仕運偃蹇,是一個典型的才大不用、懷才不遇者。張說表面上將陽鴻才與仕的矛盾歸結為命運的播弄,實際上卻借此表達對所處政治環境的激憤以及對陽鴻的憐惜、嘆惋之情。 陽鴻之道德乃是碑志敘述的核心,重在彰顯其仁義、正氣、智慧。張說以謚號“貞節”為關鍵詞,選取兩件典型事例以展現其高尚的道德品行。一是陽鴻游太學時,偶遇山東書生李思言客死長安南館。陽鴻哀其客死異鄉,親族遠離而無入主喪,于是不辭辛勞、千里迢迢親送靈柩回歸故土。陽鴻雪中送炭之高義可見一斑。二是徐敬業起兵之時,陽鴻臨危受命,堅守潤州,城雖陷落仍不屈,反令敵寇為之敬佩,旋被任命為偽曲阿令。陽鴻“陽奉陰違”,在人城后再次堅守以拒敵,終于保全了城池、百姓。陽鴻的赤膽忠心并非為朝廷的嘉獎,令人遺憾的是,朝廷的恩賞也未及之。此事既凸顯了陽鴻的節操、智慧與仁義,又暗諷了朝廷對忠義之士的輕忽。以上事例全面展現了陽鴻之“高義”、“秉禮”、“明智”。陽鴻官位不顯,沉淪下僚,只擔任過縣尉、主簿之類的吏職,實與前述姚崇等國之重臣的功業有天壤之別,但張說卻能抓住碑主*為令人注目的道德品行即“貞節”,凸顯碑主的人格魅力,故而碑主形象生動鮮明,避免了碑志常見的空疏、模糊之弊。 該碑志的銘文甚有特色,《貞節君碣(銘并序)》:“倬良士,縱自天,辨方物,覈山川,厥志大哉。峻剛節,殷義聲,返旅櫬,晏窮城,厥德邁哉。哀斯人,命莫贖,德不朽,溫如玉,軌來世哉。”①在結構、句式、節奏、韻律上均有獨特之處。銘文分三節,每節有五句,打破了對句、偶句成文的傳統結構。每節由四個三字句和一個四字句構成,**、第二組三字句寓議論于敘事之中,第三組寓哀情于頌美之中;三組四字句結構相同,前兩個四字組重概括、頌揚其“志大”與“德邁”,第三個四字句則在寄托對逝者之祝愿。三字句與四字句相間,節奏緩疾相間,錯落有致。四個三字句兩兩相對,對偶工整;每節之中,偶數句押韻,**節用下平“先”韻,第二節用下平“庚”韻,第三節用人聲“沃”韻。隨節轉韻,節末用“哉”,使得整篇銘文具有回環復沓之美。句式相同,韻律頻轉,張弛有度。前兩個小節贊頌了陽鴻的壯志與品德,第三小節委婉地表達了對陽鴻有顯才而無貴仕的哀傷,只能寄希望于渺茫的來世。銘文與碑序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
盛唐散文研究 作者簡介
胡燕,生于1979年,四川彭州人,文學博士,西華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高級訪問學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項目2項。在《社會科學研究》、《社會科學家》、《勵耘學刊》、《現代傳記研究》、《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國出版》、《中國圖書評論》、《當代文壇》等核心刊物發表多篇學術論文。
- >
二體千字文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