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1978-2018中國優秀散文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74759
- 條形碼:9787514374759 ; 978-7-5143-747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1978-2018中國優秀散文 本書特色
★ 收錄1978-2018中國優秀散文代表作,一書抵N書,鐘愛文學精華選本讀者的選擇 ★ 改革開放40年選系列共包括小小說、短篇小說、中篇小說、散文4種,類別涵蓋齊全 ★ 牛皮紙封面,燙白工藝,熒光墨配色,集多種工藝,更具收藏價值
1978-2018中國優秀散文 內容簡介
1978--2018中國很好散文的出版,旨在展示當代散文創作的主要成就,為廣大讀者提供一部有著較高藝術水準、值得珍藏與閱讀鑒賞的經 典讀本。
1978-2018中國優秀散文 目錄
我的處世哲學 王 蒙(001)
懷念孫犁先生 鐵 凝(004)
呼倫貝爾記憶(節選) 李存葆(011)
中國文脈 余秋雨(037)
愿生命從容(外兩篇) 賈平凹(065)
談簡樸生活 張 煒(070)
澳門游思 蔣子龍(075)
小春秋 李敬澤(079)
鼻子的軼事 馮驥才(093)
何處是鄉愁(外一章) 梁 衡(096)
文赤壁 朱增泉(101)
千載心香域外燒 王充閭(103)
伊犁秋天的札記 周 濤(110)
瓦浪如海 肖復興(116)
袁崇煥無韻歌 石 英(120)
史鐵生: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張守仁(123)
藏羚羊的跪拜 王宗仁(134)
秋白茫茫 李 輝(136)
珍姨的等待 堯山壁(148)
人與永恒 周國平(151)
泥河灣 梅 潔(163)
草原上的農民 馮秋子(172)
春天的步調 劉亮程(191)
長調如河 鮑爾吉·原野(196)
歡喜佛境界 韓小蕙(204)
1973 年的一次下鄉 周同賓(211)
關于天地,關于生死 陸春祥(216)
娘 彭學明(228)
算術題 張銳鋒(260)
絕版的周莊 王劍冰(283)
辛亥年的血 熊育群(285)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祝 勇(298)
盛 年 周曉楓(314)
秦皇島,《北戴河》詞與曹操 龐儉克(324)
悲哉,上將軍 耿 立(332)
捉蟲記 孫愛雪(345)
羊的冬天 李 娟(355)
老 蘇 魯順民(361)
書生的骨頭 詹谷豐(366)
時間的形態 任林舉(391)
村莊的咳嗽聲 李公順(400)
陜北的樹 馬 語(408)
我把母親抱在懷里 吳克敬(412)
敢吃的中國人 洪 燭(418)
一根稻草 李光彪(421)
中年讀杜甫 雪小禪(424)
河套王 王富江(427)
玄 鳥 格 致(437)
1978-2018中國優秀散文 節選
中國文脈 余秋雨 中國文脈,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 這種潛流,在近處很難發現,只有從遠處看去,才能領略大概,就像那一條倔強的山脊所連成的天際線。 正是這條天際線,使我們知道那個天地之大,以及那個天地之限,并領略了一種注定要長久包圍我們生命的文化儀式。 因為太重要,又處于隱潛狀態,就特別容易產生誤會。必須要糾正的誤會有以下六個方向—— 一,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官方主流; 二,這股潛流,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民間主流; 三,這股潛流,屬于文學,并不從屬于哲學學派; 四,這股潛流,雖然重要,但體量不大; 五,這股潛流,并不一以貫之,而是時斷時續,斷多續少; 六,這股潛流,對周圍的其他文學現象有吸附力,更有排斥力。 尋得這股潛流,是做減法的結果。我一向主張,研究文化和文學,先做加法,后做減法。減法更為重要,也更為艱難。 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 減法難做,首先是因為人們千百年來一直處于文化匱乏狀態,見字而敬,見文而信,見書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膽取舍的心理高度;其次,即使有了心理高度,也缺少品鑒高度,與多數哄傳一時的文化現象相比,“得脈”者沒有那么多知音。 大膽取舍,需要銳利斧鉞。但是,手握這種斧鉞的人,總是在開山辟路。那些只會坐在涼棚下說三道四、指手畫腳的人,大多不懂斧鉞。開山辟路的人沒有時間參與評論,由此造成了等級的倒錯,文脈的失落。 等級,是文脈的生命。 人世間,仕途的等級由官階來定,財富的等級由金額來定,醫生的等級由療效來定,明星的等級由傳播來定,而文學的等級則完全不同。文學的等級,與官階、財富、實效、傳播等因素完全無關,只由一種沒有明顯標志的東西來定,這個東西叫品位。 其他行業也講品位,但那只是附加,而不像文學,是唯一。 總之,品位決定等級,等級構成文脈。但是,這中間的所有流程,都沒有清晰路標。這一來,事情就麻煩了。 環顧四周,現在越來越多的“成功者”都想以文炫己,甚至以文訓世,結果讓人擔憂。有些“儒商”為了營造“企業文化”,強制職工背誦古代那些文化等級很低的發懵文言;有些電視人永遠在繪聲繪色地講述著早就應該退出公共記憶的文化殘屑;有些當代“名士”更是染上了古代的“嗜痂之癖”,如魯迅所言,把遠年的紅腫潰爛,贊之為“艷若桃花”。 頗讓人不安的,是目前電視上某些文物鑒定和拍賣節目,只要牽涉到明清和近代書畫,就對作者的文化地位無限拔高。初一聽,溢美古人,無可厚非,但是這種事情不斷重復也就顛覆了文化的基本等級。就像一座十層高塔,本來輪廓清晰,突然底下幾層要自成天臺,那么上面的幾層只能坍塌。試想,如果唐伯虎、乾隆都成了“中國古代一流詩人”,那么,我們只能悄悄把整部《全唐詩》付之一炬了。書法也是一樣,一個驚人的天價投向一份中等水準的筆墨,就像一堆黃金把中國書法史的天平壓垮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曾深深一嘆:“文脈既隱,小丘稱峰;健翅已遠,殘羽充鵬! 照理,文物專家不懂文脈,億萬富翁不懂文化,十分正常。但現在,現代傳媒的滲透力度,拍賣資金的強烈誤導,使很多人難以抵拒地接受了這種空前的“文化改寫”,結果實在有點恐怖。 有人說,對文學,應讓人們自由取用,不要劃分高低。這是典型的“文學民粹主義”,似是而非。就個人而言,不經過基本教育,何能自由取用?鼠目寸光、井蛙觀天,恰恰違背了“自由”的本義;就整體而言,如果在精神文化上也不分高低,那就會失去民族的大道、人類的尊嚴,一切都將在眾聲喧嘩中不可收拾。 如果不分高低,只讓每個時間和空間的民眾自由取用、集體“海選”,那么,中國文學,能選得到那位流浪草澤、即將投水的屈原嗎?能選得到那位受過酷刑、恥而握筆的司馬遷嗎?能選得到那位僻居荒村、艱苦躬耕的陶淵明嗎?他們后來為民眾知道,并非民眾自己的行為。而且,知道了,也并不能體會他們的內涵。因此我敢斷言,任何民粹主義的自由海選,即便再有人數、再有資金,也與優秀文學基本無關。 這不是文學的悲哀,而是文學的高貴。 我主張,在目前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領域,應該重啟文脈之思,重開嚴選之風,重立古今坐標,重建普世范本。為此,應努力撥去浮華熱鬧,遠離滔滔口水,進入深度探討。選擇自可不同,目標卻是同歸,那就是清理地基,搬開蕪雜,集得高墻巨磚,尋獲大柱石礎,讓出疏朗空間,洗凈眾人耳目,呼喚亙古偉步,期待天才再臨。由此,中華文化的復興,才有可能。
1978-2018中國優秀散文 作者簡介
賈興安,男,生于六十年代,河北師大中文系畢業,中國作協會員,魯迅文學院第二屆高研班學員,河北小說藝委會副主任。現任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邢臺市文聯主席、《散文百家》主編,曾任河北臨城縣掛職副縣長。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