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第一書記駐村日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記錄精準扶貧之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511724
- 條形碼:9787555511724 ; 978-7-5555-1172-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第一書記駐村日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記錄精準扶貧之路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以“日記體”形式撰寫的反映當前“三農”問題的作品集。 全書分為感悟篇、村事篇、人物篇、政論篇、故事篇、回憶篇,內容包括村民小傳、村事風云、時政評論、個人感悟等。重點突出了人民主體地位和鄉村大美,集中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古老的農耕傳統與當前土地利用的多元化,以及廣大農民在擺脫貧困、邁向小康社會中的鏗鏘足音。
第一書記駐村日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記錄精準扶貧之路 內容簡介
天地有大美,山水動人心。兩年多時光,張鑫華見證了農民、農村、農業的發展變化,為自己增長了一份彌足珍貴的閱歷和見識。那些樸實得如山野中的土塊般的農民,他們是大地的主人,他們身上發生的一切,讓他看到了活生生的人間百態,比直線加方塊的軍營要豐富多少倍。于是,張鑫華心里涌起一個念頭,把村里發生的這些故事,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文字記錄下來。本書不僅記錄著張鑫華兩年來的工作經歷,也記載了人生中一段難忘的芳華歲月,一段親近山水大自然的生命旅程。
第一書記駐村日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記錄精準扶貧之路 目錄
選擇的魅力
報到萬畝灘
路上風景
誦讀經典
大美鄉野
大地秋歌
取舍之道
在鄉間修行
清晨之約
村事篇
一堵墻的風波
年畫
毀林事件
環保風暴
承諾之重
物資文化交流大會
快樂的“御風”
“舞”動村莊
玉米補貼
南倒拉板申拾遺
再訪黑浪壕
指尖上的大愛
瓜香瓜亦愁
脫貧攻堅再人戶
百姓熱議“十九大”
人物篇
老焦其人
王狗狗要地
二滿奎的婚事
閑不住的郭根元
兼職醫生白永平
王思平的荒山開發夢
政論篇
村干部的責任與擔當
讓黨旗高高飄揚
學會用“勢”
老子的愛民之道
農村工作“關系學”
吵出來的民主
孝道之思
貧困之殤
“大扶貧格局”之淺見
故事篇
紗帽翅子
回憶篇
遙想當年
后記
第一書記駐村日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記錄精準扶貧之路 節選
《**書記駐村日記》: 2016年8月2日晴20℃—32℃ 誦讀經典 在農村住久了,*初的新鮮感過去之后,我開始根據工作特點安排自己的事情。基層以具體事務I生工作為主,忙時不分周六日,閑時幾天沒人找。在二十幾年的部隊生活中,這種安靜更是不可想象的奢侈,毫無疑問,讀書便成為閑暇時*優先的選擇。 春暖花開的清晨,濕潤的空氣中略帶薄薄的清涼,公雞在農戶院里引頸高歌呼喚黎明,麻雀們聚在楊樹梢頭吵鬧著召開晨會,兩只花喜鵲立在鐵柵欄上俯仰亂唱,菜園里殘存的野草和蔬菜瓜果不服輸似的比肩瘋長,御風(我收養的一只小流浪狗)在露水叢中跳躍著追逐飛蟲蝴蝶。村劇院前寬闊的廣場上,三三兩兩的老人在鍛煉身體。感覺應做點與美妙鄉野音聲相和的事情,于是,我站立窗前大聲誦讀。 宋朝大文人朱熹認為,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70年代出生的人,對校園內瑯瑯的讀書聲都不陌生,那時老師總是強調“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圣賢名篇和古詩詞,不管能理解多少,先背誦下來再說。說來奇怪,現在能記起來的經典名句,基本上都是中小學時背誦下來的。參加工作后,也多少看過一點名家著作,卻是看時叫絕,合書即忘,難以靜心背記,能說出大概意思就知足了。 誦讀經典到底有多大作用?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每天清晨,爺爺坐在桌邊閱讀書籍,同時教年幼的孫子也盡自己*大的能力誦讀那些書籍。一天,孫子問:“爺爺,我一直試圖像你一樣閱讀這些好書,但我不能真正理解它,花費這么多時間讀這些書,有什么用呢?”爺爺平靜地拿出一個放煤塊的竹籃,說:“拿著這個竹籃,取一籃子水來。”孫子提著籃子走了。等他再回到家中,竹籃里的水一滴不剩。爺爺笑著說:“下次打水時,你必須跑得更快。”孫子再打水時跑得比上次快了許多,但結果依然沒變。孫子告訴爺爺:“用竹籃打水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一點用也沒有。”爺爺說:“你真的認為這樣做沒有一點用處嗎?好好看看這個竹籃。”孫子仔細地打量了一下竹籃,竹籃確實和以前不同了,那個臟兮兮、黑乎乎的籃子不見了,眼前卻是一個潔凈如新的竹籃。“孩子,看到發生的事情了吧,閱讀好書也是如此。你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它,也記不住多少內容,但只要你用心閱讀它,它就會在不知不覺間凈化了你的心靈。” 誦讀經典,尤喜“四書五經”等優秀傳統國學精粹,奈何行伍出身,文化底蘊不夠。閱讀每一篇文章都要花費很多時間,要借助互聯網強大的查詢功能,查閱詞典,注上拼音,標明簡義,這樣才能誦讀。一部古版《道德經》5400余字,大都是繁體字,一個字一個字地查閱,半個多月才標注好,于窗前誦讀: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一遍遍誦讀久了,更能感受到這部充盈于天地間的詩歌體文字的莽蒼雄渾和磅礴氣勢。“言不語,眾生聽令;身不動,天地俯首。”雖僅有5400余言,卻包容萬物,涵括百家,被后世譽為“萬經之王”。想一想,更應該感謝時任函谷關守將尹喜子,沒有他對老子的盛情挽留,便不會有這部集各領域知識大成的傳世經典之作。 老子之后另一位思想與文采絕美的大家——莊子,對誦讀經典也有過精彩論述,如《大宗師》中虛擬的南伯子葵與女偶之間的對話。南伯子葵問女偶從哪學的“道”?女偶說:“聞諸副墨之子,副墨之子聞諸洛誦之孫,洛誦之孫聞之瞻明,瞻明聞之聶許,聶許聞之需役,需役聞之于謳,于謳聞之玄冥,玄冥聞之參寥,參寥聞之疑始。”這一段晦澀難懂的語言,意思是說,我從文字那兒學到的“道”,文字是從誦讀那兒得到的,誦讀是從目見那兒得到的,目見是從耳聞那兒得到的,耳聞是從修行那兒得到的,修行是從詠嘆那兒得到的,詠嘆是從靜默那兒得到的,靜默是從空寂那兒得到的,空寂是從疑似本源那兒得到的。 “洛誦之孫”即為誦讀之意。莊子認為要得道,反復誦讀經典是必經之路。可以想象,幾千年來,瑯瑯讀書聲一直伴隨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為什么下粟如雨呢?傳說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么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可見,文字是有生命的。誦讀經典,不僅可以凈化思想,增添幾許書卷氣,更可以使人穿越千年,沐浴圣賢偉大的思想光輝。 誦讀經典日久,感受非同尋常。人到中年,記憶力雖不比從前,如堅持不懈,也能自覺不自覺地把大段拗口的古文背誦下來。曾有一段時間,在夢里經常出現白天背記的經典章句,記憶不全時,醒來**件事就是去翻書。 流傳幾千年的圣賢之書,對人思想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他讓我在農村艱苦的大環境面前,不斷升騰起面對和改變的膽氣。更主要的是我的生活悄然發生了變化,對待人生、名利乃至生死更為坦然平靜,運用這些至理經典,毫不費力地撥開塵世瑣碎生活的迷霧,人生的追求和目標也會更加清晰明確。 ……
第一書記駐村日記-融入鄉村振興戰略 記錄精準扶貧之路 作者簡介
張鑫華,曾在內蒙古軍區服役23載,2015年1月轉業至中共呼和浩特市委政策研究室。同年9月至2017年12月派任和林格爾縣盛樂鎮新營子村第1書記。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